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孙振华:用公共艺术留下深圳精神史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每一个不管外来的还是深圳本土的艺术家,都在与深圳的互动之中,客观地记录了城市的精神史。
 
留下深圳精神史
 
每一个不管外来的还是深圳本土的艺术家,都在与深圳的互动之中,客观地记录了城市的精神史。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早期开拓者在荒土上建造出新的城市,便用《孺子牛》铜雕来表达他们的志向和抱负。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深圳高速建设的奇迹,让深圳涌现了一批以神话为题材的雕塑,如南山区海王大厦的《海神波塞冬》,直接穿楼而过,还有华侨城的《后羿射日》等。
 
后来,经济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深圳开始慢慢沉淀,深圳市民对公共交往的需求逐渐显现,公共艺术开始走进大众生活。除了《深圳人的一天》,还有华侨城的《都市风景线》,反映的都是都市人的平常生活。
 
到了2000年前后,深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深圳街头开始出现很多国外雕塑大家的作品,深圳的雕塑作品也送到国外进行艺术交流。
 
其实,并没有人专门有意识地说我们要为深圳这样做。这是这座城市发展的逻辑、发展的轨迹,或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石头、金属一步一步地凝固它的精神世界。
 
真正的艺术品不再是纯粹点缀环境,而是能够走进人的内心,和他们的历史长久地发生关系,和他们永远在一起。
 
在公共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创新
 
在国内公共艺术领域,深圳开创了五个第一:2000年6月,《深圳人的一天》正式落成,这是业界公认的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2003年,我出版了一本《公共艺术时代》,这是国内第一批公共艺术的专著之一;2004年,深圳雕塑院率先在全国制定了第一个公共艺术总体规划;2004年,银湖宾馆举办了国内第一个“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学术论坛并出版了文集;2009年3月,“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市雕塑院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公共艺术事业机构,传达出一个城市文化转型的信号,是深圳公共艺术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我也一直试图在做一些创新的事情。现在,深圳的城市空间相对饱和,在高大的建筑之中放置一两个雕塑已经无法有明显的艺术效果。
 
2018年,深圳灯光秀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在参加一个灯光论坛时,发言的题目就是“在公共艺术视野下的灯光艺术”。现在利用高新科技材料和手段做艺术的多了起来,高新科技也可以与艺术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深圳,我认为深圳更应保有一份人文关怀、艺术氛围,让深圳更有魅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也常反思自己,如此,我们才能保持相应的敏锐,拓宽边界,在未来与深圳一起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