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孙振华:用公共艺术留下深圳精神史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深圳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我们面向市民,留下了一些有关这个城市生活的故事和记忆。这些故事在当时看起来也许极其普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推动城市雕塑向公共艺术转型
 
初到深圳雕塑院时,我主要还是负责跟文案相关的工作,并参与了深圳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和《深圳经济特区城市雕塑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当时,我在整理过去的老档案时,在里面发现了一份用老打字机打印出来的资料,叫“深圳市城市雕塑规划”,是《孺子牛》的作者潘鹤先生留下的。
 
资料中有一段写了在大梅沙海边,有块礁石形如一头狮子,稍作修改或可成为一件作品。
 
我当时就觉得尽管深圳早期条件有限,人们对城市规模的设想也很有限,但是拓荒者们的视野却并没有被局限,深圳的城市雕塑建设在全国是领先的。
 
正如早在1981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不久,深圳就率先成立了“深圳城市雕塑办公室”。而“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则是在中国雕塑界元老刘开渠等人的建议下,于1982年成立。这正说明了深圳老一辈人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前瞻性的眼光。
 
1998年,我接任深圳雕塑院院长一职,因我本身并不以实践为主,所以当时我就考虑如何将雕塑在一个城市的实现与雕塑自身的发展文脉以及学术创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意识到“城市雕塑”这个概念有局限性,而深圳是一个与公共艺术概念非常吻合的城市。
 
从很早开始,深圳人就对参与公众事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人对个体与城市的关系,对这座新兴城市的建设发展都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也致力于推动深圳本土文化的建设。“我们来到深圳,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我们要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对此,我深有感触。
 
所以,不管是从学术上还是艺术上,我们认为对于深圳这样充满了创新意识的都市,公共艺术应该是最好的突破点,于是我们就开始致力于向公共艺术的转型。
 
后来,就有了《深圳人的一天》。
 
以市民为主角,用雕塑讲述城市故事
 
1998年,深圳有关部门决定将城市的14块公共空间改造成街心花园,其中包括园岭社区。这个契机成为《深圳人的一天》策划的起点。
 
那时,即将迎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我们和加拿大海归建筑师杨建觉博士决定用一种全新的雕塑观念,将园岭社区建成一个小型的纪念公园。
 
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通常都是规划师和设计师给社区居民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这一次,我们决定让市民来告诉我们,他们想要什么。
 
在征求了近百名社区居民意见和经历了三天的头脑风暴后,《深圳人的一天》的大致框架就基本定下了。
 
同时,我们还确定了几点:一是摒弃过去宏大叙事的基调,以城市的普通市民为主角;二是强调纪实风格,源于生活,也忠于生活,就如同化石,凝固历史当下的一刻,颇有点自然主义的做法;三是随机性和偶然性,不选特定日子,不刻意不强求。
 
当时,我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旧式台历,我闭着眼睛随手翻了一页,翻到了1999年11月29日,那天就成了《深圳人的一天》的初始日。我想,每一个人在这座城市生活,不管好的一天或者不好的一天,都要接受,这就是生活。
 
因为要随机找18个市民,我认为记者会比我们更有办法,于是找到了《深圳晚报》的记者一起合作实现这个项目。
 
1999年11月29日清晨6点,我们从当时位于园岭新村的雕塑院办公室出发,兵分三路寻找市民。不能刻意挑人,在18个类型中,就找首先遇到的那一个,如果不同意,才找下一个。
 
那天的寻访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的过程,寻找18个不同类别的人,就是寻找18个曲折有趣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用录像机将全过程记录下来。
 
将《深圳晚报》版面刻在浮雕墙上
 
18个人中有学生、晨练的老人,有保险推销员、股民……都是深圳最常见的人。后来在制作雕塑的时候,完全是按照他们当天真实的动作和衣饰,采用翻制法,制作出与真人等大的青铜塑像,并将他们的真实姓名、籍贯和工作单位等镌刻在各自的塑像旁边。
 
衣服、自行车翻制完,基本就毁了,我们照价赔偿。记得当时那个股民,身上的衣服好几千元,直接捐给了我们,没要赔偿。
 
围绕雕塑的背景墙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数字深圳的想法,将1999年11月29日当天深圳的各种数据记录在背景墙上,如当天的天气、菜价、影讯、股票行情、甲A战报等。许多年以后,大家可能会去回想那一天的深圳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非常有意思。
 
为了回馈《深圳晚报》的付出,我们也把1999年11月29日《深圳晚报》的头版和最后一版,用影雕的方式镌刻在浮雕墙上。斜竖的浮雕主墙上,是我想出来的几行大字:“1999年11月29日/深圳人的一天/平凡的日子/普通的人/石头的历史/城市的故事。”
 
2000年6月,《深圳人的一天》正式落成。作品一经推出,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深圳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我们面向市民,留下了一些有关这个城市生活的故事和记忆。这些故事在当时看起来也许极其普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就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
 
2004年,《深圳人的一天》获建设部、文化部十年一度的“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特等奖”;2009年,又获得了建设部“新中国六十年100件优秀雕塑”的殊荣。
 
同时,《深圳人的一天》还被业界公认为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自此,深圳逐渐告别城市雕塑模式,开启了真正的公共艺术新模式。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