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冯冠平:在深圳走出科技成果产业化新路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6 人已围观

 

 
研究院成功孵化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到1999年年底,研究院孵化器启动一年时,在大楼内“保持孵化”状态的企业达到60家。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园区建成
 
1995年,深圳确立了发展高科技的战略目标,决定吸引一批著名大学来弥补本地科研实力的短板。当时深圳的意图非常清楚,就是要发展高科技,清华大学目的也很清楚,就是要摸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于是,清华大学与深圳一拍即合,决定大胆创新在深圳建一所研究院,开启中国新型科研机构的崭新探索。得知消息后,我立即找到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主动请缨要到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去,我希望到那里推动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成产品。
 
1998年,市校合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园区建成。此时对在外地创办研究院仍有顾虑的清华校方找到我,告诉我这是我积极提倡创建的,还是我去经营管理比较好。就这样,我带着了七八个清华人来到深圳。当时,深圳市给了我们3年时间和20个编制,要求我们3年后完全走向市场。这使初来乍到的我们强烈地感到从此真的要“下海”了。
 
走上“四不像”的路子
 
我们来的时候,深圳方面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是一个正局级的事业单位,那将来变成一个行政机构,还是一个学校?当时我来负责这件事,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广东做调研,最后拿出一个方案来回答“研究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这个问题。
 
我认为研究院是大学,但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是事业单位,但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一样,按企业化来运行;是研究单位,但不完全像研究单位,功能不一样,还具有培养人才、孵化企业、研发产品的功能;是企业,但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一样,企业完全强调经济效益,研究院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四不像”理论,也为之后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当时深圳的环境和政策促使我们走上了这条“四不像”的路子。
 
把研究院大楼当孵化器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园区刚建成时,除了一幢大楼外,周边都很荒凉。面对着一座空楼,我们想大楼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只有大楼,那就要把它给用活了。美国、德国不是早就有“孵化器”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大楼做孵化器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增值服务的孵化器,这样我们的起点就高了。
 
我们听说当时有几位深圳大学的老师在开发手机短信服务业务,凭借多年经验,我知道这个产品绝对是潜力无限。于是我们上门请他们到研究院来,告诉他们我们对这个项目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并承诺给他们2000平方米的地方。至于租金,可以作为股权入股。这几位老师听完后高兴极了,欣然接受。就这样,这家名为“清华深讯公司”的企业成了研究院“孵化”的第一个“鸡蛋”。5年后,美国微软公司出价200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研究院“以租金换股权”的投入方式获得了几十倍的回报。
 
在清华深讯公司之后,研究院又成功孵化了多家高科技企业。到1999年年底,研究院孵化器启动一年时,整个研究院大楼的入驻率达到90%以上,在大楼内“保持孵化”状态的企业达到60家。孵化器的运作成功,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解决研究所和创办企业的风险投资问题,1999年我们还成立深圳力合创业投资公司。经过运作,力合创业投资公司迅速扩张,10年间资产总额增加了163倍。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