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陈志超: “南国红豆”厚植罗湖这片文化热土(三)

作者:陈志超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文化设施建设走在前列,群众文化有声有色

改革开放初期,除了深圳市有一些文化设施和几个文艺团体外,区和街道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罗湖稍好一些,1984年我去罗湖区文化局工作时,当时罗湖有人民电影院、罗湖区文化馆。罗湖艺术团1982年成立,当时隶属于罗湖区文化馆。逢年过节,艺术团就会在区委门口的广场上表演节目,也会到各个街道进行巡演。后来,罗湖区艺术团还去过香港、广州、珠海等地进行文化交流。

罗湖当时提出学习、借鉴香港的经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在区里的推动下,文化设施、文艺活动等各方面都热火朝天建设和组织起来。随后几年里,罗湖区筹建了罗湖区图书馆、罗湖文化公园、罗湖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等,并在各个办事处成立图书室,让文化惠及市民。

当时罗湖正在建设发展中,我也非常有干劲,踩着自行车去街道办联系建立文化站的事情。记得黄贝路那边还是一片菜地和农田,如今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了文化设施,罗湖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起来。除了专业团体的创作、演出不断增加,去国内外交流之外,罗湖的群众文化也丰富多彩,真正让老百姓当上文化的主角。比如,当时在罗湖文化公园创立了群众自荐登台表演的“欢乐世界舞台”,让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以及个人展示戏曲、曲艺、歌舞等艺术。另外,“曲艺台”常年演唱粤剧粤曲,成为深圳的粤剧粤曲基地。

罗湖区还活跃着一个长期义务为群众演出的艺术团体——罗湖粤乐社,它是1985年春成立的。多年来致力于粤曲艺术研究,利用节假日为群众演出,深得观众的喜爱。粤乐社是群众自发建立,当时区文化局拨款500元作为开办费和提供罗湖文化公园一隅作为活动场所。粤乐社活力十足,先后多次被评为深圳市文化先进单位。这也是罗湖在推动群众文化方面的积极成果。

当时罗湖区的社区公园已遍布整个辖区,合唱队、舞蹈队、粤剧队、太极拳队等群众文艺团体有100多个,不同艺术门类和艺术人才都汇聚在罗湖,蓬勃发展。罗湖文艺可以说是繁花似锦,有声有色。不仅有内容丰富的专业演出,还组织群众创作,推广群众文化,让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罗湖也为文化市场的管理做出了贡献。早在1988年,为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罗湖摸着石头过河,编印了《文化市场管理手册》,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首创,很多省、市都派专人来考察学习。

根深叶茂花正红。我祝愿粤剧艺术在罗湖、在鹏城继续扎根发展,罗湖文化事业更加繁荣,为时代和人民绽放。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