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易凤娇: 我是罗湖走出的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一)

作者:易凤娇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10-12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易凤娇,1983年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2005年来到深圳市罗湖区,入职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车间工人,2008年担任车间副主任。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系深圳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又当选为第十三届广东省人大代表至今。

罗湖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样的氛围深深感染了我

1983年我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一个偏远的丘陵小山村——南海镇麻城村。2000年中专毕业时,内地工作机会不多,我就独自来到东莞一家电子配件厂打工,每月工资仅500多元。当时工厂附近治安不太好,生活也单调,后来听老乡说“村里谁谁在深圳务工,好像工资高一点”,我就心动并且行动了。

2005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来到罗湖,被眼前看到的场景深深震撼:一幢幢大厦巍峨挺拔,一条条街道热闹非凡,一张张面庞年轻朝气,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当时找工作很容易,在莲塘一整条国威路走下来,都是工厂的招工广告,我成功应聘了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成为组装车间一名一线女工。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无绳电话,市场广阔,国内外订单火爆,这就要求我们手脚要快,才能保证按时交付。一个两三百人的组装车间里,容纳的都是和我一样20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家手脚麻利、效率很高,从打开配件外壳到组装零件,再到拧螺丝固定,手都没停下一刻。算上加班费,我第一个月工资到手就有八九百元,比起之前几乎翻番,平日里还能有些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这些大大激发了我扎根罗湖的决心。

工厂里的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目标一致、干活利索,甚至走路都是大步流星。这不仅是工厂内的场景,在罗湖的大街小巷,行人都是步履匆匆。这里是创造出“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的地方,处处都有一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不我待,这样的氛围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思考,要怎样才能跟上城市的发展节奏,更好地在罗湖立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