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深大应成为高校改革的排头兵”
作者:黄涛 来源:圳能量:深圳见证录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章必功回忆在北大的求学生活:“那时候我的生活里似乎只有四件事:上课,看书,下棋,打球。没课的日子,与室友两人吃过馒头和米糊,便在寝室一边读书,一边等着棋友来找他下棋。偶尔,也会与好朋友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前院长)一起去打乒乓球。每到放假,太太就会带着女儿来北京玩。潜心治学之余,生活也充满乐趣。”
在北大求学期间,章必功与教授们亦师亦友,这种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对他日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章必功谈起那时在老师家中对饮、谈天说地的时光时,脸上仍是止不住的笑意。北大自由而严谨的学习氛围、高风亮节的教授品质、不拘小节的文人风骨,都成为章必功担任深圳大学校长治校期间“一个挥之不去的样本”与此同时章必功也始终用同样宽厚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深大的莘莘学子,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北大人南下深圳教学子
顺潮流数易其名求发展
1984年,章必功刚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赶上新创办的深圳大学向北大要人,并且还承诺最快半年、最慢一年内解决太太的工作问题,章必功便决心来到这座异常陌生的边陲小城和特区大学,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当时的深圳就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如今位于福田中心区的上海宾馆,在当时就是深圳市区的尽头,过了上海宾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每天坐学校班车去深圳大学,一路都是黄土地,颠颠簸簸半个小时才能到。”章必功回忆说,“但当时深圳大学毕竟刚刚创办,大家都干劲冲天,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除了白天在深圳大学授课之外,章必功还被同事介绍去夜校兼职上课,每个星期周一到周五,每个晚上3小时。八九十年代,正是深圳人学习知识热情最高的时候,各种大公司都办夜校。“夜大生上课比本科生来的都带劲儿,几乎从不缺席,态度虔诚。”章必功说。
在这样的氛围里,深圳大学的中文系也慢慢开始发展。深大中文系始建于1984年。根据章必功在深大论坛上发表的《两个中文系》所述:“深大中文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乐黛云女士,首席副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胡经之先生。当时,和乐、胡前后脚到深大效力的北大高足有张卫东、郁龙余、刘丽川、钱学烈、钟嘉陵,紧随乐、胡南下的弟子辈有章必功、倪钟鸣、刘小枫、景海峰。济济一堂,煞是热闹,号称'北大帮’。”
在“北大帮”的操持下,深大中文系蓬勃发展。但不同于北大中文系近百年来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吾道自足,不假外求”,深大中文系自创立以来,几易其名,从中国语言文学系到国际文化系,后又与大众传播系合并叫文化传播系,最后又与之分离,回归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叫法。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般大学中文系在市场经济的撞击下左冲右突的标记。
“其实质,是吾道不足,须假外求。”章必功形容,当时的很多研究都是出于教学需要。比如,90年代初为顺应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大中文系开设旅游文化专业,他便写了一部《中国旅游史》给学生做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线索。章必功的导师评价:“由此证明,北大中文是攻无不克的,一通百通。”在北大研究生期间所打下的文学史功底,使得章必功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为教而学”上游刃有余。
在北大求学期间,章必功与教授们亦师亦友,这种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对他日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章必功谈起那时在老师家中对饮、谈天说地的时光时,脸上仍是止不住的笑意。北大自由而严谨的学习氛围、高风亮节的教授品质、不拘小节的文人风骨,都成为章必功担任深圳大学校长治校期间“一个挥之不去的样本”与此同时章必功也始终用同样宽厚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深大的莘莘学子,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北大人南下深圳教学子
顺潮流数易其名求发展
1984年,章必功刚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正赶上新创办的深圳大学向北大要人,并且还承诺最快半年、最慢一年内解决太太的工作问题,章必功便决心来到这座异常陌生的边陲小城和特区大学,一干就是大半辈子。
“当时的深圳就像个大工地,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如今位于福田中心区的上海宾馆,在当时就是深圳市区的尽头,过了上海宾馆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每天坐学校班车去深圳大学,一路都是黄土地,颠颠簸簸半个小时才能到。”章必功回忆说,“但当时深圳大学毕竟刚刚创办,大家都干劲冲天,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除了白天在深圳大学授课之外,章必功还被同事介绍去夜校兼职上课,每个星期周一到周五,每个晚上3小时。八九十年代,正是深圳人学习知识热情最高的时候,各种大公司都办夜校。“夜大生上课比本科生来的都带劲儿,几乎从不缺席,态度虔诚。”章必功说。
在这样的氛围里,深圳大学的中文系也慢慢开始发展。深大中文系始建于1984年。根据章必功在深大论坛上发表的《两个中文系》所述:“深大中文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乐黛云女士,首席副系主任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胡经之先生。当时,和乐、胡前后脚到深大效力的北大高足有张卫东、郁龙余、刘丽川、钱学烈、钟嘉陵,紧随乐、胡南下的弟子辈有章必功、倪钟鸣、刘小枫、景海峰。济济一堂,煞是热闹,号称'北大帮’。”
在“北大帮”的操持下,深大中文系蓬勃发展。但不同于北大中文系近百年来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吾道自足,不假外求”,深大中文系自创立以来,几易其名,从中国语言文学系到国际文化系,后又与大众传播系合并叫文化传播系,最后又与之分离,回归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叫法。这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一般大学中文系在市场经济的撞击下左冲右突的标记。
“其实质,是吾道不足,须假外求。”章必功形容,当时的很多研究都是出于教学需要。比如,90年代初为顺应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大中文系开设旅游文化专业,他便写了一部《中国旅游史》给学生做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国旅游发展的历史线索。章必功的导师评价:“由此证明,北大中文是攻无不克的,一通百通。”在北大研究生期间所打下的文学史功底,使得章必功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为教而学”上游刃有余。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