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黄源浩:3D视觉领域的领军者
作者:黄涛 来源:圳能量:深圳见证录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黄源浩知道,他所专攻的3D传感技术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核心底层技术之一,在3D人脸识别、工业3D扫描检测、汽车3D感知、机器人3D视觉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乎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一直被国外的苹果,微软和英特尔三大寡头公司垄断,国内许多人工智能公司不得不为了小小的硬件设施向他们付出高额的费用。他经常和员工们一起讨论:做什么才能把我们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他深感国内的许多科学技术研发工作都只是发表了论文、进行了演讲就完事了,完全把技术留在了学术圈里。在员工大会上黄源浩总结说:“我们有许多科研成果,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成品。”于是,奥比中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3D传感技术成品的研发。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为了全力转型,研发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的技术和产品,我们‘狠狠心’,把一款花费100万元打造的工业级产品当作‘废品’处理,这个战略调整为后期手机3D传感摄像头的研发埋下了关键伏笔。”在黄源浩看来,将想法变成现实,从技术到产品再到量产销售,是一条漫长的路。
2014年到2015年底,将近两年时间,黄源浩和团队都在搞研发,基本没有收入。同时为了保证量产,团队选择了自己设计制造核心芯片,而一次流片(指芯片试生产)就要花掉上千万元。到2015年二三月份时账上只剩几百万,勉强够几十号人的团队撑上三四个月。
黄源浩决定接受国科蓝海的A轮投资。从2014年10月第一次见到黄源浩,时任国科蓝海投资经理陈彬就强烈地感觉到“一定要投”,尽管当时只有简单的产品原型,公司也没有收入,陈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它广泛的行业用途,和科学家黄源浩身上企业家的味道。A轮投资后半年,陈彬也决定加入奥比中光。
2015年7月,奥比中光第一代芯片成功流片,年底又实现了3D传感器和Astra 3D传感摄像头的量产,公司在当年开始有几百万元进账。2016年随着大规模量产并在电视、机器人等领域应用,收入达到七八千万元,实现了盈利。
2017年,他们又成功研发了二代ASIC芯片MX6000流片,手机前置摄像头模组也相继研发成功。从此,奥比中光成为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全球第四家可量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消费级3D传感器的公司,成功地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做产品不做世界第一就没有意义
彻底颠覆国外制造优于中国制造
穿上防尘服、戴上激光护目镜,测量激光投射、返回的路径,观看模组传回的影像,时而在手里的记录板上涂涂写写,时而在电脑屏幕前敲敲打打,黄源浩常常在光学台前一站就是12个小时。
回顾奥比中光的研发历程,身为CEO,在这3年多里,黄源浩做得最多的不是洽谈客户、品牌推广,而是研发。在产品问世之前,研发占据了黄源浩近九成的工作时间。
在那间不算宽敞的实验室里,黄源浩和团队研发并制作出了产品的每一个核心部件,并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测试,将性能优化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极限。
他们所追求的极限,起初就是这块长4.5毫米、宽4.5毫米、高4毫米、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这是奥比中光展示厅里最珍贵的“宝贝”。“别看它小,它是一套可以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嵌入式3D模组,目前,全球只有4家公司能做。而我们是亚洲唯一一家实现量产的企业,”黄源浩说,“与工业级别不同,消费级别的3D传感芯片,必须满足‘体积小、功耗低、效果好’三大核心需求。这样芯片才能装在手机、平板电脑里,更方便使用。”既要轻薄、小巧,又要承载精密的光学测距设备、进行复杂的分析运算,正是制作这种芯片的难点所在。装备了这种芯片的平板电脑,在扫描人体3D影像时,每一根头发丝都清晰可见。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为了全力转型,研发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的技术和产品,我们‘狠狠心’,把一款花费100万元打造的工业级产品当作‘废品’处理,这个战略调整为后期手机3D传感摄像头的研发埋下了关键伏笔。”在黄源浩看来,将想法变成现实,从技术到产品再到量产销售,是一条漫长的路。
2014年到2015年底,将近两年时间,黄源浩和团队都在搞研发,基本没有收入。同时为了保证量产,团队选择了自己设计制造核心芯片,而一次流片(指芯片试生产)就要花掉上千万元。到2015年二三月份时账上只剩几百万,勉强够几十号人的团队撑上三四个月。
黄源浩决定接受国科蓝海的A轮投资。从2014年10月第一次见到黄源浩,时任国科蓝海投资经理陈彬就强烈地感觉到“一定要投”,尽管当时只有简单的产品原型,公司也没有收入,陈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它广泛的行业用途,和科学家黄源浩身上企业家的味道。A轮投资后半年,陈彬也决定加入奥比中光。
2015年7月,奥比中光第一代芯片成功流片,年底又实现了3D传感器和Astra 3D传感摄像头的量产,公司在当年开始有几百万元进账。2016年随着大规模量产并在电视、机器人等领域应用,收入达到七八千万元,实现了盈利。
2017年,他们又成功研发了二代ASIC芯片MX6000流片,手机前置摄像头模组也相继研发成功。从此,奥比中光成为继苹果、微软、英特尔之后,全球第四家可量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消费级3D传感器的公司,成功地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做产品不做世界第一就没有意义
彻底颠覆国外制造优于中国制造
穿上防尘服、戴上激光护目镜,测量激光投射、返回的路径,观看模组传回的影像,时而在手里的记录板上涂涂写写,时而在电脑屏幕前敲敲打打,黄源浩常常在光学台前一站就是12个小时。
回顾奥比中光的研发历程,身为CEO,在这3年多里,黄源浩做得最多的不是洽谈客户、品牌推广,而是研发。在产品问世之前,研发占据了黄源浩近九成的工作时间。
在那间不算宽敞的实验室里,黄源浩和团队研发并制作出了产品的每一个核心部件,并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测试,将性能优化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极限。
他们所追求的极限,起初就是这块长4.5毫米、宽4.5毫米、高4毫米、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这是奥比中光展示厅里最珍贵的“宝贝”。“别看它小,它是一套可以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的嵌入式3D模组,目前,全球只有4家公司能做。而我们是亚洲唯一一家实现量产的企业,”黄源浩说,“与工业级别不同,消费级别的3D传感芯片,必须满足‘体积小、功耗低、效果好’三大核心需求。这样芯片才能装在手机、平板电脑里,更方便使用。”既要轻薄、小巧,又要承载精密的光学测距设备、进行复杂的分析运算,正是制作这种芯片的难点所在。装备了这种芯片的平板电脑,在扫描人体3D影像时,每一根头发丝都清晰可见。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