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中国改革开放,港资“南雁北归”,如此天作之合,让早已跃跃欲试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外资眼热不已。深圳河畔、罗湖桥上,有滋有味地讲起了外商借道香港,在深圳等内地城市争抢中国改革开放红利的投资故事。
 
1980年盛夏,一辆从香港方向驶来的货车缓缓驶过罗湖桥,停稳在深圳火车站。货厢沉重的铁门打开,一位40多岁、衣冠楚楚的男子跳下车,随着一群清凉装扮的旅客缓缓向出站口走去。滚滚热浪扑面而来,他的一身商务装束紧紧贴住皮肤。男子一边拿纸巾擦着额头上不断冒出来的汗水,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四周景物。
 
这个中年男子叫二村宽,日本东京自动车株式会社社长。
 
日本媒体笔下、镜头中展示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机会,促使此前从未有过海外投资经历的他,将自己海外淘金之旅的首站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经济特区。
 
一头大汗的二村宽受到了深圳市招商引资部门的热烈欢迎。在市领导的撮合下,二村宽的日本东京自动车株式会社与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等企业顺利牵手,于1983年9月合作设立了全国第一家中日合作经营企业“深圳华日汽车企业有限公司”。“华日”一名据说来自二村宽的建议,他认为中日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配合是合资建厂顺利推进的灵魂所在,“华日”这个名字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华日公司出手不凡,甫一亮相,就建成全国首座楼高10层、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汽车修理大厦,后续更发展成为深圳市汽车服务行业的骨干企业。
 
回忆当年,二村宽风趣地说道:“别人是到凉爽而又环境好的地方去投资,我到这个又闷又热的地方投资,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来深圳时正巧是夏天,我乘着一列很破旧的好像是用来装猪的货车,从香港上车时人又多,排队等候,挤上车后根本没有地方坐,车厢里又闷热又臭。那时,心里确实很不舒服,但是,我咬着牙,决心到中国看一看。”
 
当时在日本国内名不见经传的二村宽“咬着牙”,在闷热的1980年盛夏,在深圳的飞扬尘土中,找到了投资中国的机会。
 
1982年12月9日,由台湾同胞张清源名下企业与国有企业广东省沙河华侨企业公司合资兴办的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在深圳沙河工业区正式成立。这是在大陆正式落户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实现了台商投资大陆“零的突破”。当时已年近古稀的张清源,成了连通两岸已经中断了33年的民间通商之路的历史第一人。
 
1979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激起了与大陆分隔了30多年的广大台湾同胞的强烈思乡之情。但台湾当局一纸“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使台湾同胞的返乡梦始终难圆。
 
1980年8月26日,深圳等四大经济特区建立,向全世界宣告了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诚意和信心,也引发了境内外投资者的密切关注。祖籍福建清源县、生在台湾的张清源认为,实现期盼多年的返乡梦的好时机已经到来,圆梦的最佳地点就是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经济特区。张清源主动联络在香港的好朋友王铭,合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仙妮有限公司,作为将来在大陆投资兴业的平台。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