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1982年4月的一天,张清源在王铭的陪同下跨过罗湖桥,实地考察深圳经济特区的投资环境。当时,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尚未开放,更遑论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两人此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既没有事先联系深圳市有关部门安排行程,也没有像第一批港商北上时那样大张旗鼓地通告媒体以壮行色。
 
秘密的深圳之行让张清源心情振奋:所到之处,工地遍布,干劲冲天;所见之人,激情向上,敢闯敢试。他和王铭当场拍板决定在深圳投资兴业。
 
当年10月30日,以张清源、王铭的香港仙妮有限公司为乙方,国有企业广东省沙河华侨企业公司为甲方,在广州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书。之后一路绿灯:11月1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协议,第二天报请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审批,一天时间就获得了批准。12月9日,经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大陆第一家台资企业从此诞生。按照协议书约定,甲乙双方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定名为“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兴建工厂定名为“深圳华侨家私制造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专门为公司亲笔题名。
 
1983年10月,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的深圳华侨家私制造厂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从领取营业执照到正式投产只花了10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作为大陆第一家引进当时先进家私生产设备以及花园式工厂概念的企业,深圳华侨家私有限公司还被深圳市政府列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十大接待、参观企业之一。
 
张清源破冰之举所起的示范效应被香港媒体急剧放大,绕道香港、经由罗湖口岸回大陆探亲、旅游的台湾同胞纷至沓来。深圳趁热打铁,成立了“台胞接待处”,协调解决台胞在深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宣传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台湾同胞返台后,往往成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宣讲员。他们绘声绘色地向亲朋好友介绍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大好政策,吸引了更多台商前来深圳考察、投资,“以台引台”渐成风潮。到1987年台湾当局放宽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旅游观光之前,台商来深圳洽谈、签订投资意向或合同的有近400人,并有105家台资企业落户深圳,协议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
 
1978年12月13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亚太分部负责人亨达,同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确定,双方合作设立灌装厂,在中国市场销售。在灌装厂建好之前,由中粮公司采用寄售的方式先行在国内销售。不过,这份合同还有一个特别条款:“仅限于在涉外饭店、旅游商店出售。”
 
这份如同天外飞仙一般冒出来的合同,让可口可乐公司的最大竞争对手—美国百事可乐公司高层“大为震惊、深受刺激”。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