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4 人已围观

1979年9月,百事可乐公司在香港的业务代表李文富,给成立刚刚半年的深圳市政府写信,表达到深圳投资设厂的意愿。李文富是菲律宾籍华人,他很快得到了深圳市的热情回应并获邀到深圳洽谈。一年多后的1981年2月,诚意满满的双方顺利签约,并很快建起了现代化的深圳市饮乐汽水厂。那段时间里,李文富无数次跨过罗湖桥往来深港之间。当时香港牌照汽车不能驶过深圳河进入内地,深圳市区也没有出租车。李文富每次走过罗湖桥,进入深圳市区后,就打一辆“单车的士”,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在滚滚泥尘中穿行。李文富的这个事迹,后来被演绎成“用自行车把世界500强驮过罗湖桥”,成了深圳引资史上的一桩美谈。这个说法虽有移花接木的成分,但大差不差,还挺有历史镜头感和反差度,也就逐渐流传开了。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中国市场之争看起来难言胜败:可口可乐的产品抢先进入了中国市场;百事可乐的中外合资灌装厂后发先至,现代化的深圳市饮乐汽水厂跑在了可口可乐的前面。
 
细细解读一下这个结果,可以在历史烟尘中,窥见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筚路蓝缕时敢闯敢干,对一切外来投资求贤若渴的奋斗者、开放者的身影。
 
1886年诞生、常年霸榜“世界500强”的老牌跨国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绝对是商业竞争领域玩“政治”的高手,政治敏感度极高。1927年,中国时局稍稳,全国统一市场刚刚有一点苗头,可口可乐就跑步进入中国在上海设厂。经过多年经营,上海工厂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在海外的最大工厂之一。1940年代末,中国市场成为可口可乐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没有之一。随着中国人民决定“别了,司徒雷登”、美国大使馆关闭,可口可乐公司也悄悄收拾行李撤出中国,上海工厂的生产线被拆下来运往北京,成了“北冰洋汽水厂”(即北京新建制冰厂)的第一条生产线。
 
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其标志之一就是两国在对方首都互设官方“联络处”。令人叹服的是,这一年,可口可乐公司就有样学样,在北京饭店设立了“临时办事处”,其目标很清晰:紧盯政治风向,随时准备重返中国市场。
 
1976年,时任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马丁找到当时的中国驻美联络处商务秘书佟志广,向其表达了一个愿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同时在中国建立可口可乐的灌装厂。佟志广告诉马丁,这件事“为时尚早”,因为1949年后出生的老百姓,都只是在电影里见过可口可乐,而电影里的可口可乐又总和美国大兵联系在一起。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可口可乐的形象已不单单是饮料那么简单了,是侵略者的象征之一。
 
碰了一鼻子灰的马丁并不气馁。不久后,他又盛情邀请中国驻美联络处官员到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的总部参观。亚特兰大之行给中方官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口可乐公司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让他们大开眼界。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