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纵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程亚男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4 人已围观

◎程亚男:原南山区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
 
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始于2003年,如今已迈入建设的第九个年头—图书馆之城“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八年来,“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始终坚持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实践创新,顺利完成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三年方案》)和《深圳市“图书馆之城”建设计划(2006—2010)》(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一个较为完善的,覆盖市、区、街道、社区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纵观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其间经历了从概念到理念、从探索到创新、从建“馆”到建“城”几个发展阶段。先进的理念是导向,规划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实践不仅为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实现着图书馆的价值。
 
一、从概念到理念
 
“‘图书馆之城’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即把深圳建成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就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将建的图书馆网点和数字网络为基础,联合各图书情报系统,建立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达到提供丰富资讯、支持终身学习、丰富文化生活的目的。”
 
这一基本概念,体现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网点建设地域性的星罗棋布;二是图书馆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三是建设学习型城市书香社会。也就是说,“图书馆之城”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数字概念和阅读概念。为此,学界普遍认为,“图书馆之城”的提出,首先是概念的创新。“一个城市提出建设图书馆城的构想,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其“最大特点是图书馆建设的地域化,即从关注单个图书馆的发展扩大到整个区域(城市)范围内的所有图书馆,即一个区域(城市)的整个图书馆系统”
 
《说文解字》中曾对“城”作了通俗明白的解说:“城,以盛民也。”在传统社会,人们构建一座城,首先想到的是农田、园圃、山林,以及水利设施等。“图书馆之城”,顾名思义,就是要用图书馆构建一个由书组成的文化空间,一座城市理想的精神家园。以书为容、以书会友。人诗意地栖居于此。
 
城以盛民,书以载城。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经济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品质和地位的是文化。正如法国诗人塞南古所言:“人并不绝对需要一座城市。”人类还需要另一种生存环境,这就是人类共享的文明空间。而图书馆就是城市文明的窗口和标志之一,是城市记忆的宝库。一位学者曾十分形象地指出:“文化的外延是环境。一个优美、祥和的环境能代表一种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人的素质,一个高素质的人群,是文化的另一种表现。”这也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着眼点。
 
当然,仅有科学的概念还不够,还必须透过概念引申出具有核心价值的理念,并通过这一理念向全社会传播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功能与服务取向、文化内涵等。
 
如果说“深圳建市之初,城市建筑及内核多以商业性为目的,文化内涵相对薄弱”,那么,“图书馆之城”的提出,则“显现出现代城市经营理念的进步与发展。它从文化战略出发,对城市发展进行有自身特色的设计和构想,开拓了城市经营的视野,丰富了城市经营的理念”。同时,体现了“图书馆普遍服务、平等服务、开放便利、共建共享四大基本原则”。其建设的基本理念是:维护公民的文化权利,大兴勤奋读书之风。其内在指标主要包括:奠定城市的文化底蕴,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建立遍布全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最基本的阅读保障,文明市民和提升城市精神。
 
其次是目标的创新。“图书馆之城”所追求的不仅是深圳人的文化追求,也表达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梦想以及战略选择。从规划者的角度来看,“图书馆之城”是一个“虚拟+实体”的图书馆服务网,既要实现图书馆的星罗棋布,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图书馆利用的超时空与超地域,旨在解决图书馆服务的均衡与便捷,在价值目标上着眼于图书馆的“公共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对一座城市的“全覆盖”。“目标重点有四:合理布局图书馆网点,实现图书馆服务的近距离;建立全市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全市的网上图书馆;确保网上图书馆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数字资源;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便利与快捷,实现全民阅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阅读参与。”
 
这一目标“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单纯按行政区划规划公共图书馆的做法,而采用了更加能够体现城市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国际上通行的公共图书馆指标,如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每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人口数,等等”。尤其是《三年方案》将非户籍人口列入服务对象,充分体现了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以人为本”的博大胸怀和文化的包容和凝聚力。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在深居住超过一年的人口)数量达55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150万,暂住人口为407万,外来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能否为他们提供精神庇护是判断公共图书馆服务好坏的基本标准之一,也是“文化立市”的需要,因为“要实现‘文化立市’,就必须要极大地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知识素养,特别是通过再教育的方式使这批青年人员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否则,文化立市就无从谈起。而要形成学习型社会,就必须创造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知识供应体系。其中,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重要的载体。”
 
对人的尊重,不仅是“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图书馆之城建设的着力点。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平等、开放、公益”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并根据《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和《落实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指标工作方案》,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增加文献藏量,努力提高文献的供给能力,使民众阅读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于2006年开放的深圳图书馆新馆,集大众性、研究性和数字化于一体,率先提出“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理念,开全国公共文化场所全面免费服务之先河,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全面免费。随后,全国不少图书馆也相继跟进,充分体现了深圳图书馆人对公共服务精神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职业的担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说深圳图书馆界过去奉行的全开放服务曾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沿袭了多年的一些传统做法,那么,这一次所引发的则是更为强烈的观念的裂变。
 
2008年,深圳图书馆又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创意并研发成功,将奇妙创想转化为现实,提供无所不至的便捷服务,实现了高新技术与市民文化生活的完善融合。
 
每一个创想都是一个未曾开发的宝藏。从梦想出发—图书馆之城借由梦幻般的创意和先进的理念不断前行。

①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2004年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②谭祥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启示》,《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6期。
③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海天出版社,2010年,第195—213页。
④津梁:《“图书馆之城”的文化意义》,《深圳特区报》2005年7月17日第6版。
⑤津梁:《“图书馆之城”的文化意义》,《深圳特区报》2005年7月17日第6版。
⑥程亚男:《图书馆之城解读》,《图书馆论坛》2003年第6期。
⑦彭立勋:《城市文化战略与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深圳文化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207页。
⑧程亚男:《图书馆之城解读》,《图书馆论坛》2003年第6期。
⑨马璇等:《“图书馆之城”营造学习型社会》,《深圳特区报》,2004年11月20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