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纵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程亚男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4 人已围观
二、从探索到创新
2003年10月,“图书馆之城”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12月,全市达标社区图书馆达471家。
2006年7月,深圳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新馆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
2006年12月,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大学城图书馆)建成开放。总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
2008年4月,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在深圳图书馆北门正式为读者服务。
2008年12月,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开馆,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
2009年6月,“深圳文献港”开通。
2009年7月,《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建设方案》开始实施。
2010年3月,深圳图书馆、龙岗区17家公共图书馆及市内40个自助图书馆率先实现统一服务。
…………
十分明显,伴随着一座座图书馆的崛起和图书馆服务的深入,我们走过了一条从概念到具象的探索、实践与创新之路。“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国内外城市图书馆发展和其他服务行业的经验,不断创新“图书馆之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是“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1.数量、质量与绩效。
根据《三年方案》所提出的建设任务,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拥有市级公共图书馆2个,区级公共图书馆6个,街道图书馆(室)51个,达标社区图书馆471家,基本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①
应该说,实施《三年方案》的三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不是单纯的数量增长,而是整个事业的全面推进。为此,深圳市文化局于2008年3月成立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7)调查课题组。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采集、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图书馆之城”五年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调研结果表明②,“图书馆之城”五年的建设历程,是深圳公共图书馆事业追赶国内先进城市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缩短了深圳与国内图书馆发达城市的差距,而且在很多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
(1)确立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规划意识,《三年方案》及《十一五规划》的提出,不断深化了“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内容,强化了事业发展中规划的导向性作用。
(2)践行与传播了公益、公平、开放的服务理念,进一步落实与实现了市民文化权利,图书馆的公共服务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3)管理及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服务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办馆模式的创新。服务方式从单一的借阅服务向多元化服务发展,服务空间和服务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在探索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总分馆制,在总馆基本办馆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拓展了总馆的服务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文献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4)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区政府相继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充分保证了政府在建设“图书馆之城”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战略、财政投入、办馆模式、服务方向等重大问题,尤其是将藏书列入民生净指标,极大地推进了文献资源的建设,奠定了“图书馆之城”的文献基础。
(5)市民图书馆意识和对图书馆服务的认可度普遍提高。至2007年底,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累计发证已达67万个,是2002年的2.4倍,办证率为7.6%左右,远远高于全国0.89%(2006年)的比例。在对各级图书馆、部分工业区及社区接受调查的2102位市民中,认为图书馆必不可少和比较重要的占78.3%,69.95%的受访者对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很满意和满意。
调研同时发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仍然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服务体系不完善、数字平台建设缓慢、通借通还运行不理想等问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2008年,深圳市文化局着手制定《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③。《指标体系》以中央关于建设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指示精神为指导,立足于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和深圳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国际图书馆界和中国政府部门制定与颁布的相关政策为依据,以国内外先进城市(区域)图书馆发展现状为参照,突出了对服务价值取向的测评,包括服务的公益、公平、均衡三个方面,其追求的是一种理念的超越,即从传统图书馆的以图书资源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型,从服务少数人到服务全民的文化权利的实现。这种理念导向,表现了对图书馆之城发展的内在精神追求。既为政府决策、“图书馆之城”的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又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者们树立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设与自测的标杆,从更高的层面提升“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与管理水平,促进了“图书馆之城”由“量”的增长向“质”的转变,开启了一个以质量与绩效为主的建设新时期。
2.创新办馆模式。
早在2002年,深圳图书馆就在梅林一村、莲花北村、益田村等三个社区启动了社区图书馆共建共享计划,设专职人员负责图书的传送工作④。为全市的“通借通还”与设立社区分馆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三年方案》学习国外先进办馆模式并结合深圳的实际提出了“特区内的区、街道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的设想,深圳市各级图书馆积极探索。福田区先试先行,于2003年启动了图书馆分馆建设,区政府颁布了《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统一拨款,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划归区图书馆管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统一管理。2004年,宝安区开始选择条件成熟的街道图书馆试行总分馆制,经费人员各自独立,分馆业务上受总馆指导,统一业务平台,实行一卡通用。2005年10月,南山区图书馆与桃源街道办、众冠股份有限公司三方通过协议,共同建设了桃源街道众冠分馆。2007年,罗湖区图书馆建成开放了东晓、黄贝街道图书馆分馆;龙岗区联创外来劳务工图书馆正式开馆;盐田区沙头角街道成为盐田区首个分馆。2008年12月17日,深圳图书馆首家厂区(劳务工)分馆—创维分馆揭牌开馆⑤。2009年6月1日,由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筹建的全国首家劳务工子女图书馆—蒲公英劳务工子女图书馆大浪分馆开馆⑥。
对那些图书文献资源短缺,而当前条件不够成熟,不适于建设分馆的基层图书馆,宝安区自2006年起采取建“流动图书馆”或“流动站”的办法为他们配送图书,成功解决了社区居民、企业劳务工读书难、基层图书馆资源短缺的问题。
概括起来,市、区各图书馆办分馆的模式有:①以行政属地为依托的总分馆建设,如福田区、宝安区、罗湖区以区馆为总馆,各街道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作为分馆;②需求—参与式的总分馆发展模式,如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南山区、龙岗区、宝安区在外来工密集区或工业区与企业合作办分馆;③流动式分馆,如宝安区的“流动图书馆”项目和罗湖区的馆外流动服务站等。深圳图书馆自主创新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则以布点灵活、服务便捷,与基层图书馆形成互补,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无处不在,为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市、区各级图书馆办馆的新模式与新思路,不仅形成了“图书馆之城”建设的新格局,也为“图书馆之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如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所言:“深圳‘图书馆之城’通过几种不同类型总分馆制的探索,已经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深圳实际,能够规范公共图书馆管理、有效聚合全市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路。”⑦
①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6—2010)五年规划》。
②深圳市文化局课题组,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7)调查报告。
③《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课题组:《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④构建知识平台共享文明成果—深圳“图书馆之城”三年建设总结报告.《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理念与实践》:1—34。
⑤深圳图书馆创维分馆开馆.http://baike.baidu.com/view/1686507.htm。
⑥深圳首座劳务工子女图书馆开馆.http://www.sztv.com.cn/szmg_news/index.do?i=62516&m=0303&a=detail。
⑦聂灿:《“图书馆之城”:让梦想成为现实》,《深圳商报》2010年07月05日,第C02版。
很赞哦! ( )
下一篇:全民阅读:精神的全民健身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