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纵论“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程亚男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4 人已围观


三、从建“馆”到建“城”
 
如果说,“图书馆之城”建设之初,我们想到的是多建几座图书馆,那么,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认识到,“图书馆之城”虽然需要建很多的图书馆,但不应该只是众多图书馆的集合。
 
《三年方案》规划中提出的“图书馆之城”,实质上是要建设一个“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
 
什么是没有边界?
 
1981年,通用电气的韦尔奇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他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他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
 
新加坡“图书馆2000”规划提出:强化网络连接,建立无国界图书馆;打造无边界图书馆网络,包括500所学术图书馆及专门图书馆数据库与公共图书馆相连;公共图书馆和国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连接。实现图书馆网络的互通互联。
 
《三年规划》所提出的“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以笔者之见,包括如下几层意思:
 
(1)打破图书馆的边界。全市大大小小的所有的图书馆没有行政层级和地理上的界限,也没有大馆、小馆之分。文献虽然仍为各馆所有,但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最佳配置和共同使用,并能根据读者需要,快速、经常、无阻碍地进行流通。
 
(2)打破服务的界限,实现服务的无边界。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搭建统一的数字平台和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后台使服务系统达到最佳状态,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馆的服务能力,又能形成互补的优势。对读者来说,只需要一个借书证,就可以就近借还全市任意一个图书馆的任意文献。
 
(3)打破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形态必将发生变化,物理形态的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将是这个大图书馆网络中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并互为补充,从而融合成为一个图书馆。
 
应该说,建设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不仅是一种战略,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
 
2004年,“图书馆之城”门户网站如期开通,同年8月,深圳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开始运行,至2007年,初步实现了市、区及部分街道、社区图书馆资源的共享和市、区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市、区、街道共26家图书馆实现互通互联和通借通还。但由于各馆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检索平台、不同的数据标准,同时数据库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和交叉,不仅增加了文献采购成本,也给读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通借通还服务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也就是说,多年来,我们虽然在努力地利用新技术改变一些传统的做法,但总体来说,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之间以及各系统图书馆的界限仍然存在。如何从根本上打破这些人为的界限?
 
2009年6月,由深圳图书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三大图书馆牵头,并联合深圳市各类型图书馆共同建设的统一服务平台“深圳文献港”开通。读者只要登录“深圳文献港”(http//www.szdnet.org.cn/),就可对6亿页的中文图书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80万种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1.5亿条中外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题录信息等。
 
同年7月,“图书馆之城”建设推进办公室组织起草了《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技术平台建设方案》,全力推进“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的建设。深圳各区公共图书馆在条件成熟时将陆续加入统一服务,力争在2012年前实现全城一个图书馆,一证享受全城图书馆服务。
 
自2010年3月龙岗区17家公共图书馆及深圳市40台自助图书馆率先与深圳图书馆实现“统一服务”以来,全市统一服务的范围现已扩大至深圳图书馆、龙岗区、坪山区、盐田区、罗湖区内的32家公共图书馆及分布在全市的140个自助图书馆。这172家图书馆已经实现全城无障碍统一服务,实现了全市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大流通。读者持一张“图书馆之城”读者证即可在上述图书馆和遍布全城的自助图书馆上享受无差异、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没有边界的图书馆网已初具雏形。
 
从20多家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到上百家图书馆的统一服务,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然,要真正建成“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一,我们所说的“没有边界”实际上是建立在各个图书馆基本边界的基础上,只是从运行方面突破原来固有边界的障碍,这就需要整个城市的图书馆系统成为一个既有严密组织纪律又能灵活操作的系统。这就需要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不可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使信息和资源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有序流通。同时,要将“我馆”与“你馆”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共创、共享、互利、双赢的价值链关系,每一个馆都是这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既要做好本职工作,但又不能仅仅限于自身的职责,而是要共同维护链条的正常运行,共同承担职责。各馆的管理者不但要肩负日常的一线管理责任,而且要承担更为广泛的战略责任。
 
第二,“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是以一个无所不在的分布式网络和计算环境为技术支持和应用基础的图书馆,应具有对海量多媒体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存贮和发布的能力,可以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提供主动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为此,后台支持系统必须十分强大,网络运行环境和文献配送系统必须与之相适应,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避免因规模扩大而影响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第三,为了保证整个图书馆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较高的控制方法。深圳图书馆作为中心馆责无旁贷。因此,仅仅提供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领导与管理,包括制订实施计划和藏书发展政策、进行资源整合、服务流程管理、绩效评估等。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图书馆的作用。重大问题要多与参与馆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数百座图书馆真正整合为一个运作良好的系统。
 
第四,建设“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更好的服务,所以,一切的变革,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得到读者的认可,致力于解决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建设“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不是目标,而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因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①无边界组织.http://baike.baidu.com/view/1686507.htm。
②新加坡国家图书馆.http://baike.baidu.com/view/1349050.htm。
③马璇:《深圳172家图书馆》,《深圳特区报》,2011年7月14日,第A18版。


 
参考文献
[1]彭立勋.文化立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2004年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谭祥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启示[J].图书馆论坛,2004(6):3.
[3]公共图书馆研究院.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0[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
[4]津梁.“图书馆之城”的文化意义[N].深圳特区报,2005-07-17(6).
[5]程亚男.“图书馆之城”解读[J].图书馆论坛,2003(6):76—79.
[6]彭立勋.城市文化战略与高品位文化城市2005年深圳文化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理念与实践》编委会.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理念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8]马璇,沈清华,余海蓉,等.“图书馆之城”营造学习型社会[N].深圳特区报,2004-11-20.
[9]《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课题组.图书馆之城建设指标体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0]聂灿.“图书馆之城”:让梦想成为现实[N].深圳商报,2010-07-05(2).


本文来源于《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之《深圳市公共文化研究论文选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