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3 人已围观
一个时期以来,全民阅读活动之所以逐步蔚成风气,首先得益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部署,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前列的总体形势,也得益于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良好态势,还得益于全国各地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上的创新和实践。在我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有望近期正式颁布,全民阅读活动将从法制和行政的层面获得相对稳定的安排和投入的形势下,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实践和深化将要进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人们通常说,要让全民阅读蔚成风气并落到实处,那么,只有国家立法、政府行政还难以真正使得社会阅读蔚成风气,更难以让全民阅读落到实处。要真正让全民阅读蔚成风气并落到实处,还需要社会各界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其中,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为此,根据多年来本人参与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和研究心得,现就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和创新、深化等问题做出如下思考。
阅读历来被当作个人私事来对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读与不读,多读还是少读以及如何读,通常被认为是个人的权利,至多也只不过属于一些家庭、家族内部以及师生之间的事情,较少成为社会管理或干预的对象,像我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如此普遍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阅读,可谓旷古未见。阅读问题正在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这在人类阅读史上也不曾有过。事实上,就连全民阅读这一概念在阅读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全民阅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应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 20 世纪 70年代首先提出,之后 40 多年来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推动。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对全民阅读越来越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提升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然而,作为一项阅读史上的创新之举,一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还缺乏一定之规和可循之例,因而只有依靠此类活动主办者和参与者发挥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而又富有内涵的推广活动。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一项群众性阅读活动。凡是群众性的活动,往往要努力加强感召力和鼓动性,着力于营造广场效应,而要达到这样的效应要求,开展推广活动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早在 19 世纪末,正在推进废除封建农奴制改革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和大出版家绥青等一批知识分子投身于平民读物的出版和阅读活动,努力推广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普及读物,获得了很好的启蒙阅读效果,为后来的俄国革命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曾经开展过覆盖面很大的扫盲运动,绝大多数城镇、山村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在开展识字扫盲活动,为了做到不留死角,当时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宣传推广活动,除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密集宣传之外,还创作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曲艺节目和街头活报剧演出,使得我国第一次大面积扫盲运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虽然现在时序已经进入 21 世纪,群众性活动的推广形式不会再像半个多世纪前的“小放牛”“夫妻识字”那么奏效,可是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视频、微信、微博、网红、跟帖、上传、下载、虚拟社区等,却已经成为当今发散信息更为有效的形式,是推广各种价值理念更为畅通的传播渠道,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效果。仅从这一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为全民阅读在我国能够蓬勃开展,推广活动确实功不可没。
然而,事实上,对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社会上一些人还存在某些疑虑。而且,这些疑虑往往还来自一些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鉴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人们对于群众性活动大轰大嗡的推广做法早已心存反感,因而对于大轰大嗡鼓动人们读书的做法深表担心。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是全民的阅读,那么,其主要内容就应当主要是群众性的活动,而群众性的活动总要尽可能地采用大众话语进行普及性解说,否则就只能是小众的、个别的活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就采用一律的大众话语,一致的简单说教,一种样式的普及方法。今夕是何年?乃是全球化进程中的 21 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能够读书的普通群众一般都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准,而群众中更有数量越来越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在这样的时代和国情条件背景下,所谓全民阅读的全民,已经不可能再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老百姓”、60 年代的“人民群众”和 70 年代的“革命群众”,而是需要普及或者提高的各阶层人士。其中有较低阅读水平的人群,也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士,对于前者,需要开展普及性的阅读辅导活动,对于后者,也需要开展较为专业的阅读交流活动,无论是普及或是交流,都是一种推广性质的活动,这两种层次的(甚至更多层次的)阅读,也都属于全民阅读的一部分,开展相应的推广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和深化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推广活动的普遍开展,有助于推广活动的持续创新,有助于提高推广活动的质量,使得这些活动更加符合阅读学的规律要求,为全民阅读实现可持续发展。
阅读历来被当作个人私事来对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读与不读,多读还是少读以及如何读,通常被认为是个人的权利,至多也只不过属于一些家庭、家族内部以及师生之间的事情,较少成为社会管理或干预的对象,像我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如此普遍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阅读,可谓旷古未见。阅读问题正在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这在人类阅读史上也不曾有过。事实上,就连全民阅读这一概念在阅读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全民阅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顺应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在 20 世纪 70年代首先提出,之后 40 多年来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推动。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是对全民阅读越来越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提升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然而,作为一项阅读史上的创新之举,一项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还缺乏一定之规和可循之例,因而只有依靠此类活动主办者和参与者发挥创新精神,大胆探索实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而又富有内涵的推广活动。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一项群众性阅读活动。凡是群众性的活动,往往要努力加强感召力和鼓动性,着力于营造广场效应,而要达到这样的效应要求,开展推广活动是比较通常的做法。早在 19 世纪末,正在推进废除封建农奴制改革的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和大出版家绥青等一批知识分子投身于平民读物的出版和阅读活动,努力推广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普及读物,获得了很好的启蒙阅读效果,为后来的俄国革命和俄罗斯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曾经开展过覆盖面很大的扫盲运动,绝大多数城镇、山村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在开展识字扫盲活动,为了做到不留死角,当时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宣传推广活动,除了报纸、广播等主流媒体密集宣传之外,还创作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曲艺节目和街头活报剧演出,使得我国第一次大面积扫盲运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虽然现在时序已经进入 21 世纪,群众性活动的推广形式不会再像半个多世纪前的“小放牛”“夫妻识字”那么奏效,可是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视频、微信、微博、网红、跟帖、上传、下载、虚拟社区等,却已经成为当今发散信息更为有效的形式,是推广各种价值理念更为畅通的传播渠道,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效果。仅从这一角度来看,当今时代,为全民阅读在我国能够蓬勃开展,推广活动确实功不可没。
然而,事实上,对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必要性,社会上一些人还存在某些疑虑。而且,这些疑虑往往还来自一些较高层次的知识分子。鉴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人们对于群众性活动大轰大嗡的推广做法早已心存反感,因而对于大轰大嗡鼓动人们读书的做法深表担心。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是全民的阅读,那么,其主要内容就应当主要是群众性的活动,而群众性的活动总要尽可能地采用大众话语进行普及性解说,否则就只能是小众的、个别的活动。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是群众性的读书活动,就采用一律的大众话语,一致的简单说教,一种样式的普及方法。今夕是何年?乃是全球化进程中的 21 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能够读书的普通群众一般都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准,而群众中更有数量越来越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人,在这样的时代和国情条件背景下,所谓全民阅读的全民,已经不可能再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老百姓”、60 年代的“人民群众”和 70 年代的“革命群众”,而是需要普及或者提高的各阶层人士。其中有较低阅读水平的人群,也有较高阅读能力的人士,对于前者,需要开展普及性的阅读辅导活动,对于后者,也需要开展较为专业的阅读交流活动,无论是普及或是交流,都是一种推广性质的活动,这两种层次的(甚至更多层次的)阅读,也都属于全民阅读的一部分,开展相应的推广活动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和深化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推广活动的普遍开展,有助于推广活动的持续创新,有助于提高推广活动的质量,使得这些活动更加符合阅读学的规律要求,为全民阅读实现可持续发展。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