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心安处即故乡

作者:陈瑛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7 人已围观

2012年的冬天,我因工作调动,独自来到了深圳,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在一个叫光明的陌生之地开启了自己新的职业征程。

那一年,我恰好进入“不惑之年”。此前的四十年,我在家乡湖南生活工作,连接我的家国情缘的都是那片故土。父母亲差不多都与共和国同龄,他们的日常唠叨里常常是对山乡巨变的感慨与如今幸福生活的满足。

我以为,广东与湖南如此相近,适应是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应了那句老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深圳特有的“握手楼”里穿行,在已经没有农民的深圳看到村民的厂房与果树,在旧村子里看到本地人在宗祠里祭拜与讨论,在炮楼里看那些曾经架起枪炮的小孔……每一种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会让我感到那么的新奇和意外!光明仿佛是一块刚开发的热土,每一天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变化都冲击着我,仿佛我的父母曾经经历过的那些山乡巨变。而无数如我一般的“外地人"涌进深圳,来到光明,在心灵深处,依旧恋着故土,疑惑着这里是否能成为我们的家园。

如同人的记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时期都有变化,每段经历都值得记录,城市也有她的记忆,有她隐藏在巨变中的沧海桑田。出于与书籍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图书馆人的职业习惯与敏感,我觉得我该为这块土地做些什么,记录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我也需要更多地了解这块陌生的土地,她曾经的过往积淀,从而达成个体与土地的融合了解,以解"不惑之惑"。

于是,我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共同开启了"寻找光明记忆"之旅。我们扛起摄像机,背着相机,带上纸笔,走街串巷,寻找这城市里曾经的村落,寻找村里的老人,寻找古旧建筑和背后的故事,寻找着这方水土独有的风土人情。我们试图从那些本土人的氏族源流、古旧建筑、传统习俗、特色美食中寻根光明,寻找到专属于这块土地的城市记忆。五年来,我们走遍了光明的每个角落,采访了200多位老人,拍摄、撰写、记录、展览……忙得不亦乐乎,无数次沉浸在光明的记忆里。

我们曾经在玉律守祠堂的老人晚叔的带领下,一睹“古新安八景”之一的“玉勒温汤”真容,赤脚踏上横亘在温泉里的清代沿用至今的青石板。夕阳下,晚叔边抽着水烟,边给我们轻声叙说着曾家祠堂里纪念的祖先当年是怎样从山东来到岭南,如何承继着祖训保持曾子后人永远的儒雅谦和。在这块土地上已生息发展了500年的曾氏,也曾经历了从异乡到故乡的过程。

我们曾经在白花洞的周叔的带领下,一连实地勘察了八处炮楼,虽然有的已经残破不堪,有的依然可以正常居住,但它们共同的历史,却指向了那些下南洋艰苦奋斗的归国华侨,回来后筑起了保卫家人与财富的特有建筑。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家境良好的归侨子弟,却有不少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毅然决然地走向战场,为更多人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周叔带我们去了白花洞村村民自发建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当我们为碑上有名无名的烈士献上一束野花的时候,心里不禁想道:这里,可是他们的故乡?

我们曾经辗转找到住在光明某个老小区里的东江纵队老战士王冠忠爷爷,看着年逾九十的他拿出了一件佩满勋章的旧军装,为我们讲述他的士兵生涯。他曾经是东纵的“通信员小鬼",说起1945年接到日本投降消息的时候,他依然忍不住骄傲地开心大笑:“我是部队最先知道我们胜利消息的人!”一枚“东纵北撤”的纪念章上刻着当年运送他和战友从现在深圳出发北上直至山东烟台的舰艇,王爷爷指着舰艇回忆起海上七天七夜的波涛汹涌,像孩子一样开玩笑说:"打仗没打死我,这个舰艇上的晕船差点把我弄死了!"看到一张又小又旧的纸片,居然是王爷爷在淮海战役中的立功奖状,我们不禁对着那一行工整的小字肃然起敬。王爷爷回顾淮海战役,流露了久远的伤心:“我们一起北上后又分在同一个连队的四个人,淮海战役后只剩下了我一个。我眼睁睁地看着最好的战友牺牲在我的面前,好可惜啊,好可惜!"新中国成立后,他从部队来到地方,成了光明农场的一员。谈到过去无数的艰难与坎坷,王爷爷最后只有一句话:"跟着党,是我走得最正确的路。"在他九十多年的人生里,从南到北,再从北往南,哪块国土是他的家园?这块工作生活了60多年的土地,是否已经是他的故乡?

我们曾经在光明农场的老书记梁鉴时家里听他回忆建场之初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老红军女战士危秀英的带领下,广东省农垦厅一行5人带着安置南下干部与为香港供给农副产品建设农场选址的光荣任务来到这里,当时的梁鉴时还是毛头小伙,亲历了选址、开荒、拓土、建房、挖井等种种艰苦的创业过程,到他逐渐成长到壮年,这片荒芜之地上逐渐开出良田、种上了庄稼、养殖了生猪奶牛,待到他额头添皱白发渐长、成为农场的领头人时,光明农场一再创下无数个国内第一。作为亲历了整个光明农场创建与发展过程的老人,他在回顾那些辉煌成绩时忍不住哽咽难语:"我们有着一大批优秀的农场职工,是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绩!"在梁老书记和这些光明农场的老职工心里,这块土地,是否早已经是他们心里的故乡?

我们曾经多次到光明年轻人记忆里"儿时的味道"的那家“余记”肠粉店,和余阿姨一家长谈短聊。他们曾是第三代越南华侨,生在越南,长在越南,中国只是爷爷奶奶的追忆中遥远的故乡。世事的突变,他们成了无家的难民,陌生的祖国接回了流浪的儿女,余阿姨一家和4000多名越南归侨来到了光明农场。从不会干农活急得在田里哭,到大家帮助着学习创业,再到勇敢地开了一个越南肠粉早点摊,再到广受街坊邻居喜爱生意越来越好,余阿姨甚至成了联合国派来的记者采访报道的创业模范。端午节里,余阿姨包着越南归侨特有的枕头粽和方粽,追忆着从中国到越南,再从越南回到中国的艰苦奋斗家族历史,古稀之年的她深情而平静地说:"我们一家已经完全融入了光明,这里就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寻找城市记忆的五年,无数个这样的故事打动着我们内心。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故土情缘与家国情怀,我们在城市的记忆里沉浸,也在他人的故事中观照自我。寻找光明记忆的过程,是我们了解这块土地的过程,更是我们了解生长于斯的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发现光明的历史文化积淀之美,发现光明人建设家园的用情之深,发现一个经历着巨变的城市曾经蕴藏着这么多不该磨灭的记忆。通过对这块土地文化与历史的追寻,我们与共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了解她、认同她,并且融入她。我们寻找的过程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沟通了解的过程,也是搭建自我与土地之间从陌生到熟悉的桥梁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琐碎,但身处其中,才能深深地体会自我在精神上解惑与认同的释然之乐。

光明记忆,是深圳记忆的一部分,也共同汇集成中国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因寻找而了解,因了解而热爱,因热爱而心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也许扎根,也许流动,当我们跟随着国家的建设发展而离开故土时,城市的记忆会告诉我们,伴随着新的征程与心的投入,他乡终将成为故乡。

所谓故土家园,不过是心安。
 
选自作者2019年7月荣获"我和我的祖国"
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的作品

很赞哦! ( )

上一篇:蜘蛛

下一篇:时光之城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