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医疗卫生 > 医卫综合 医卫综合
深圳市率先实现初级保健全面达标
作者:陈皞璘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2-08 人已围观
1999年2月至4月,深圳市政府组织市、区联合检查组,对城市初级保健达标情况进行自查,各区以镇为单位全部通过检查。5月至7月,罗湖、福田、南山、宝安、盐田、龙岗分别通过了城市初保省级规划目标评审。至此,深圳市成为全国、全省率先实现初保目标的城市。
深圳初保通过省级评审达标后,《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卫计委官网、深圳政府在线等媒体和《深圳社会变革大事》一书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记述。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作为WHO的发起国和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政府于1986年明确表示了对WHO倡导的全球战略目标的承诺,1988年10月李鹏总理进一步阐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200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时任卫生部部长还提出:“我国应在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方面走在全世界前列。”
在1996年2月24日召开的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要提前两年于1998年实现我市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会上,市各区政府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了达标责任书。
深圳市是一个新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没有积累,20世纪90年代如何在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点在社康中心。建立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提供连续、综合的服务,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社康中心的规划建设以人为本、高度便民,按一个社区1-2万居民设置一个社康中心的规划,将社康中心建立在居民小区、工业区中,服务范围“步行15分钟以内”,使卫生服务重心下移,深入社区、进入家庭;在地广人稀的我市东部,则采用“流动社康中心”的方式,弥补固定机构的不足,使边远地区的居民与市中心的居民一样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小社区”规划,609家社康中心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使居民在地域上便捷可及,社康47.3元的人均费用使居民在经济上支付可及,体现了机构的公益性。
社康中心布点以后,通过制度建设将人群引流到社康中心。从医保偿付、医疗收费、服务模式等方面着力引导市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使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分级诊疗、分片转诊、社区首诊的上下联动机制。一是2005年全国首个以社康中心为首诊机构的社保制度在深圳建立,即劳务工医疗保险社区首诊制度,参保对象首诊先到社康中心,根据病情逐级转诊,目前共绑定社区首诊参保人员851.3万。二是以社康中心为平台,为不同的目标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以优惠价格吸引居民首选社康中心诊疗一般常见疾病。全市社康中心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较三级医院便宜20%,并实施一般诊疗费、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康中心就医,其诊疗和药品费用打七折,即70%由个人自付。市民在基层就医比例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体制,即由医院作为法人机构监管社康中心,承担人力、技术、设备、财力等资源配置的支持功能,负责所监管社康中心的一体化、统一管理,使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具有内在利益纽带的分工协作机制,既保障了社康中心的正常运转和医疗服务质量,又让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双向转诊”关系。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这一模式,2011年印发并推行《深圳市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体制工作方案》,各区根据实际,探索成立区级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对于政府监管的社康中心,监管医院内实行相对独立的人事、业务、财务管理,全市已经全部完成28家医院社管中心的组建并运作。
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可持续,深圳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各项管理。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社区服务许可制、社区卫生服务评估标准、卫生事业补助办法、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维持经费补助办法等一系列重要保障政策,影响深远。
深圳的社康中心全部为新建,较之我国其他地区的街道医院转型的社卫中心,服务模式从建立之初就着眼于三大转变:即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医院为基地向以社区为范围的转变;从“坐堂行医”到主动上门服务、连续跟踪与随访服务对象的转变,形成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
2004—2005年,卫生部开展创建100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宝安、福田、盐田区成为全国示范区,2006年“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重大疾病社区防制实验性研究基地”落户深圳,2007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6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2011—2013年成功创建了7家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省级示范中心、75家市级示范中心。起步发展至今,深圳市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社区卫生改革探索,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社区首诊、改革管理体制、开展绩效评估、创新服务模式等,夯实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立业基础,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
深圳抓住全国初保达标的机遇,引领了社区卫生事业的大发展,深圳的社区卫生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光明之路。初保达标不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终点,而是深圳新一轮卫生事业的光明起点。伴随着深圳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基于农村卫生模式的初级卫生保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初级卫生保健成功达标所依托的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正在深圳卫生体系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皞璘,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妇社处主任科员
深圳初保通过省级评审达标后,《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卫计委官网、深圳政府在线等媒体和《深圳社会变革大事》一书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和记述。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提出的全球战略目标。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作为WHO的发起国和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政府于1986年明确表示了对WHO倡导的全球战略目标的承诺,1988年10月李鹏总理进一步阐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200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的组成部分。时任卫生部部长还提出:“我国应在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方面走在全世界前列。”
在1996年2月24日召开的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深圳市政府提出了要提前两年于1998年实现我市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会上,市各区政府以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了达标责任书。
深圳市是一个新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没有积累,20世纪90年代如何在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上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础。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点在社康中心。建立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提供连续、综合的服务,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变是我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理念和目标。
社康中心的规划建设以人为本、高度便民,按一个社区1-2万居民设置一个社康中心的规划,将社康中心建立在居民小区、工业区中,服务范围“步行15分钟以内”,使卫生服务重心下移,深入社区、进入家庭;在地广人稀的我市东部,则采用“流动社康中心”的方式,弥补固定机构的不足,使边远地区的居民与市中心的居民一样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小社区”规划,609家社康中心覆盖全市所有社区,使居民在地域上便捷可及,社康47.3元的人均费用使居民在经济上支付可及,体现了机构的公益性。
社康中心布点以后,通过制度建设将人群引流到社康中心。从医保偿付、医疗收费、服务模式等方面着力引导市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使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分级诊疗、分片转诊、社区首诊的上下联动机制。一是2005年全国首个以社康中心为首诊机构的社保制度在深圳建立,即劳务工医疗保险社区首诊制度,参保对象首诊先到社康中心,根据病情逐级转诊,目前共绑定社区首诊参保人员851.3万。二是以社康中心为平台,为不同的目标人群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以优惠价格吸引居民首选社康中心诊疗一般常见疾病。全市社康中心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较三级医院便宜20%,并实施一般诊疗费、基本药物零加成销售。综合医疗保险参保人在社康中心就医,其诊疗和药品费用打七折,即70%由个人自付。市民在基层就医比例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社康中心实行“院办院管”的管理体制,即由医院作为法人机构监管社康中心,承担人力、技术、设备、财力等资源配置的支持功能,负责所监管社康中心的一体化、统一管理,使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长期稳定、具有内在利益纽带的分工协作机制,既保障了社康中心的正常运转和医疗服务质量,又让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双向转诊”关系。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这一模式,2011年印发并推行《深圳市完善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体制工作方案》,各区根据实际,探索成立区级社区健康服务管理机构;对于政府监管的社康中心,监管医院内实行相对独立的人事、业务、财务管理,全市已经全部完成28家医院社管中心的组建并运作。
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可持续,深圳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各项管理。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社区服务许可制、社区卫生服务评估标准、卫生事业补助办法、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维持经费补助办法等一系列重要保障政策,影响深远。
深圳的社康中心全部为新建,较之我国其他地区的街道医院转型的社卫中心,服务模式从建立之初就着眼于三大转变:即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医院为基地向以社区为范围的转变;从“坐堂行医”到主动上门服务、连续跟踪与随访服务对象的转变,形成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结合、一站式服务的新模式。
2004—2005年,卫生部开展创建100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宝安、福田、盐田区成为全国示范区,2006年“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及重大疾病社区防制实验性研究基地”落户深圳,2007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6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2011—2013年成功创建了7家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省级示范中心、75家市级示范中心。起步发展至今,深圳市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社区卫生改革探索,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实施社区首诊、改革管理体制、开展绩效评估、创新服务模式等,夯实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立业基础,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
深圳抓住全国初保达标的机遇,引领了社区卫生事业的大发展,深圳的社区卫生正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光明之路。初保达标不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的终点,而是深圳新一轮卫生事业的光明起点。伴随着深圳城市化建设的快速进行,基于农村卫生模式的初级卫生保健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而初级卫生保健成功达标所依托的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正在深圳卫生体系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皞璘,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妇社处主任科员
很赞哦! ( )
上一篇:物理治疗添新彩 拓展服务赢信赖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