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深圳四大名墟调查研究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30 人已围观


3.观澜古墟
 
观澜古墟,当地人俗称“老街”,位于现观澜街道新澜社区,西临观澜河。当年这里异常繁华,是外国商品进入宝安、惠阳、粤北地区,以及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站,在当时有“小香港”之称。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日都有交易集会。整座建筑群主要建于清代中后期。
 
观澜古墟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红楼(公益酒家)、客家民居和西洋民居数百栋,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是深圳历史上“四大名墟”之一,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客家民俗风情,堪称深圳近代民俗一条街。
 
观澜古墟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浓郁客家风情的商业街区。整个街区由南北走向的观澜大街,和东西走向的东门街、新东街、卖布街、龙岗顶街,以及沿观澜河的西门街组成,4条东西走向的街自北向南依次排开,均可由观澜大街通往观澜河边,也就是当时的水路货运码头。
 
东门街,有一座高8层、占地面积42平方米的文昌古炮楼(后改称成昌楼),它是深圳地区最高炮楼之一,为民国时期的建筑。斑驳的历史遗痕,为它增添了沧桑与古朴,巍峨之势不减当年,它是客家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整个古墟区域有规模不等的炮楼6座。
 
新东街,长85米,宽5.4米,是当时经营日用百货、水果(沙梨、柿子、山竹、菠萝、李子等)、小吃、理发等的商业街。
 
卖布街,又叫碎布街,长90米,宽3.2米,是当时洋布、省布(本地产布)的主要买卖地。洋布全部是从香港贩过来,有水运,也有陆运。陆运主要靠劳工们双肩挑,早上9点钟出发,下午4点钟左右就可以到家。这里之所以叫卖布街,是因为它整条街全是经营布匹的,毗邻的宝安、惠阳及粤北的人都要到这里来买布,不仅仅因为它是商贸中心,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这里可以买到引领时代潮流的最新、最洋的布,而且商铺集中,货品繁多,选择的余地也比较大。现在漫步卖布街,还能发现一些残留痕迹,如商号二层正门之上的两侧,有“洋贸”“布匹”“省布”等字样,不难想象当时这里那一派人潮涌动的景象。从观澜大街进入卖布街不到50米向右拐,有一条立新巷,巷里有一座不大的古炮楼,它拥有观澜最大的炮楼门。新中国成立前这座炮楼曾做过国民党某师的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曾做过民兵指挥部。在此炮楼的一顶角,生有一棵形态奇异、类似盆景的小榕树。
 
龙岗顶街,不长,有一座外观壮丽豪华、保存较完整的四层洋楼,名为“公益酒家”,意在服务于民。公益酒家占地面积为67.5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始建于民国时期,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公益酒家的招牌名与楼的整个外观,都保持原貌。这里集酒家、旅馆于一身,主要面向外来的客商。
 
在公益酒家的背后,有一条龙岗顶巷,巷里有一家当时很有名的狗肉店,叫做“登康狗肉”店,是观澜最早、也最有名的狗肉店。
 
西门街,全长68米,在当时是杂货一条街。
 
2005年,观澜古墟被确定为宝安区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4.沙头角老街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原名“鸬鹚径”。它长不足0.5公里,宽不到7米,以街心“界碑石”为界,一边属深圳,一边属香港。街边商店林立,有来自五大洲的产品,品种十分齐全。因到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
 
1898年6月9日,在英帝国主义逼迫下,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将九龙半岛北部及附近岛屿、海域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两国的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开始沿着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在测量好的点位竖立了木质界桩,界桩上书写着:“大清国新安县界”。3月18日,沙头角勘界结束。界桩在沙头角一条干涸的河道上一字排开,把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勘界后不久,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政府开始实行边境管理,所有人员均须从正式口岸凭公安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进出境。“中英街”非正式口岸,因而开始限制人流往来。加之建国初期中英关系紧张,港英政府在“新界沙头角”实行“宵禁”,中方开始执行政治边防和军事边防政策,“中英街”变成了边防禁区。
 
中英街共有8处界碑。1、2号界碑是1905年英国单方面换石碑后留下的;3~7号界碑被日军丢掉,今天我们看到的3~7号碑是国民党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的;8号界碑已沉入河床。它们既是中国贫穷落后、清王朝腐朽没落和外国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重要历史物证,又是中国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祖国并实行“一国两制”和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见证。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有的字迹已经模糊。1989年6月29日,中英街的界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
 
位于沙头角镇内环城路中英街1号界碑东侧的,是一座专题性地方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收藏有千余件近现代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千余幅珍贵的照片资料。馆内共设有4个展厅,分别为:第一展厅——历史沿革与生活风俗;第二展厅——东和墟市、英国割占、“3·18”勘界;第三展厅——抗日救亡、翻身解放、边防禁区;第四展厅——改革开放、百年梦圆和美好明天。馆内的《中英街历史》展览同树立在中英街的界碑,共同向人们讲述了“新界”被英国强行租借的屈辱史,抗战时期中英街人民英勇无畏的抗争史,以及后来中英街蓬勃发展的变迁史。展览还从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香港回归祖国等角度展现了中英街新貌。博物馆顶层是观景台,可眺望大鹏湾和香港新界自然风光。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警世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中英街后街边的古井,为清代康熙年间迁来沙头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们饮用的水源,直到现在中英街两边还流传着“同走一条街,共饮一井水”的民谣。“饮水思源”,古井对当地居民有着养育之恩,连接着中英街两边居民的乡情和亲情。它不仅是沙头角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中英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4号界碑旁的榕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仍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祖国,叶覆香港”。这棵古榕树与4号界碑形影相依,构成了中英街上一道自然与人文相互映衬的特殊风景。
 
四、研究方法
 
首先去博物馆了解深圳历史,再去了解仍存的一些古迹。然后再从古迹所在的地方入手调查和研究,拍摄照片等。
 
五、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成立此主题研究小组,进行分工。每一个人都有其研究和准备的部分。
 
过程:研究小组首先去图书馆翻阅了深圳的历史资料,大概了解深圳发展历程。而后,便去博物馆更加详细地研究深圳的历史。
 
六、体会及反思
 
这一次的研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即使城市发展得再快,历史也不能丢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一个伟大的城市,是发展与保护历史相结合的城市。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好地发展,让我们从保护身边的历史做起。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课题的背景太大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如何去寻找图像资料。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