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妙镇河川: 龙津石塔
作者:张一兵 来源:《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11 人已围观
古迹概述
龙津石塔,又称花塔公、渡头石塔,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是深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要说起它的来历就要从深圳的历史说起。
深圳古代是一座盐城,宝安沙井,古称龙津,自汉以来就是产盐之地,宋代是广东十三盐场之一。古时候的沙井,河、溪、涌、圳等水网交错,相当复杂,有茅洲河、洋涌河、新桥河、龙津河(沙井河)等,在没建桥梁时,人们的出行就靠渡船来解决。宋时龙津渡头是沙井河口,河口外是波涛汹涌的海水。巨浪时常冲至岸上,使人立脚不稳。在宋嘉定年间,派驻此地的盐官承节郎周穆倡议各界捐款修筑大桥。1220年夏天,横跨龙津河的龙津石拱桥落成。怎料在大桥建成庆贺之日,适逢连场暴雨,上游洪水泛滥,洪水与海水直接冲击新建大桥,似乎随时都会倒塌。众人眼见水势汹涌,随即从云溪寺请来高僧做法,高僧提议,在桥侧立一座施过法开光并刻有经文和咒语的石塔,以镇水患。这便是龙津石塔的来历。说来也巧,石塔建好以后,立刻风平浪静。渡头两岸逐渐繁荣起来,周边形成了陆地和村庄。
建筑特点
这座石塔其实只有约1.8米高,按旧志所描述,石塔原高度有3米多,20世纪50年代遭毁。1984年当地村民再用花岗岩石料砌成约2米高的三级基座,将残存的塔身安放其上,如此石塔大体保持了原貌,尤其塔身及塔檐、葫芦塔顶等部分保存尚好。塔基为正方形,长、宽均为0.56米,高0.29米。塔座四转角刻作莲节柱,中刻宝相花万字,具有写意风格。塔身为正方形,长宽均为0.44米,高0.6米,无角柱,石塔的正面刻有“凖提宫”三个字,石塔的背面还清楚地刻有“嘉定庚辰孟夏立石”字样,用粗砂岩凿制,采用圆刀法雕凿。
正面有弧形佛龛,龛内浮雕半身佛像,螺髻,长圆形脸,突眼,高鼻,小口,双耳垂肩,平胸细腹,身披袈裟,一手平放,一手屈指举于胸前,神态慈祥逼真,其手势是“捏二伸三”,这种手势,即是妙音天。据传妙音菩萨来到灵鹫山,当时落雨,出现七宝莲花,同时有百千音乐自鸣,他以十万种伎乐供于佛前,得到玄妙音声,为宋代造像的风格。塔身左右两面各有一弧形龛:左龛的上部有“双手合十”,即合掌手印图像,下有阴刻楷书四行十二字的经文。右龛的上部浮雕一只手,手提宝剑,称宝剑手,即“仗剑除妖”,下刻阴文四行十六字经文。虽年久风化,经文字迹不清,但依稀可辨。塔顶做四坡水,塔檐用“混”檐,这是一种简化手法,也是檐子下端的一种做法,其实是一种防火檐。塔尖用一个宝珠收尾。这座石塔的造型与雕刻,内容很丰富。基座上和塔身上刻出许多壶门式样,也有的略作变体,它是佛教上经常运用的一种图式。
古迹漫谈
此塔的建造及经历,在明崇祯《东莞县志》、清康熙《新安县志》、清嘉庆《新安县志》等各类史志均有记载。其造型有唐代遗风,是研究深圳地区宋代以至唐代建筑实物的例证。同时对于研究这一时期深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情风俗,也有重要价值,是深圳地区不可多见的古代建筑雕刻的艺术珍品,为研究沙井及深圳地区的地理变迁及水系走势提供了实物资料。2000年6月,沙井镇政府公布龙津石塔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很赞哦! ( )
上一篇:风云蟠五岭 金碧联三台: 凤凰塔
下一篇:一桥飞架 天堑通途 : 永兴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