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李贤义:和了不起的城市一起发展壮大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9 人已围观





以前我们进口国外的玻璃,现在我们生产的玻璃出口到上百个国家和地区。

从向外学习到自己生产机器

最初厂房只有三四万平方米,有几十名员工,办公和吃住都在高温酷热的厂房里,条件非常艰苦。要管理一个企业不容易,要本钱,要团队,产品还要好销售,我每天都要加班,工作超过 12 个小时,夜以继日。

早期销售困难很大,在经营办厂的时候本钱不够,人生地不熟,也不知去哪找本地的厂商。因此我们在马路边做了两三百个广告牌,当时深圳的汽车玻璃行业我们是第一家,许多经销商看到我们的广告后都主动找我们寻求合作。

订单多了之后,我们开始招聘员工,那个年代,深圳这方面人才不多,只有少部分人有这门技术,大部分人才都是我们招聘来之后自己培养的。

我们经常会碰到做不了的订单,那时候刚办厂没多久,产品没有那么齐全。所以为了发展玻璃技术,我们会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培训,然后回来自己研究。比如落地玻璃,普通的玻璃在太阳直射的时候,热度就会透进来,现在我们研发的玻璃就能大幅减少热量传递,实现降噪、隔热、防紫外线的功能。

随着企业逐渐发展,我们开始研发生产玻璃的机器。过去我们都是从中国台湾和国外进口,2005 年,第一台由我们自己研发的机器生产出来了。

在深港感受双城融合

在深圳办厂之后,香港那边的公司依然在运作。香港的公司主要负责对外业务,深圳这边负责生产。我们在香港也有投放广告,通过广告,加上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我们建厂初期就将“重质量、讲信誉”作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很多国外的商家找上门,我们的玻璃开始从深圳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

那时通信不发达,与国外的客户交流,我们会在香港用传真机传真,他们做好订单,把报价和数量传给我们,我们接到回复就接单,在深圳的工厂生产玻璃,再装到深圳码头的集装箱,通过船运送到世界各地。

当时,内地这边许多企业还没开始用传真机,所以与内地企业沟通时,我们会用寄信的形式把商业文件寄给他们。

因为经常香港、深圳两地跑,我经常会在罗湖过关。那时深圳去香港的关口不多,罗湖是其中最热闹的一个。由于香港东西便宜,很多在深圳打工的人一到周末,就会过关去香港买东西,检查很严格,所以过关很慢。不像现在,深圳、香港的融合很紧密,关口多,通关效率高,往来交通也非常方便。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