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胡世平:为深圳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2 人已围观


▲口述者:胡世平
口述时间:2019年10月23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胡世平
 
196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师承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南粤最美中医,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龙岗区第五届政协委员,荣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创新院长奖。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党委书记,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传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治未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中医传染病(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
 
深圳是一个极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城市。在深圳工作二十余年,我从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成长为一个三甲中医院的院长,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奋斗前行。如今,面对新时代的发展机遇,我将继续带领医院全体员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不懈努力。
 
胡世平为深圳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我进入中医学院、接触中医后,由衷地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立志学中医
 
我的童年,一直在家人病重的惨淡阴霾中度过,直到接触中医。
 
20世纪70年代初,我祖父母因脑出血和意外相继偏瘫,长年卧床不起,当时我父亲年仅29岁,不得不肩负起沉重的家庭负担,大部分时间更是拿着两位老人的病历,四处求医问药,寻遍了各大医院、名专家。
 
有一年,我父亲结识了一位李姓老中医,多次请他来家里为两位老人会诊治疗,在他的细致调理下,老人的身体有了明显的好转。从那时起,我们家对中医产生了由衷的信任。1981年,我参加高考,父母果断让我报考中医,我也如愿地被录取。
 
如果说,我开始学中医,是出于被父母安排的懵懂,那么进入大学接触中医后,便是发自内心地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传承中医精神
 
初入中医领域,我遇到了两位对我的专业和人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老师。第一位就是为祖父母治疗的李老中医—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名家。当时,我就读的大学正好与李老中医的医院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一入学,我就拜李老中医为师,大学期间一直跟着他踩药碾、搓药丸、配散剂、熬膏药,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培养了对传统中医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安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那里,我遇到了第二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马院长。马院长的个人成就十分突出,是首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更是一位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院的分院就开到了北京、深圳、厦门。当时,脉管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很多患者因无法忍受发病时的疼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能尽快研制出治疗脉管炎的药物,马院长曾多次通过尝壁虎试药。
 
马院长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那年我20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为脉管炎患者研制止痛药的过程中,我也多次亲身试药。当时,止痛药中有一味药叫马钱子,教科书上标注的最大量是0.9克,但临床效果不理想,为了掌握有效剂量,我就一次次加大剂量尝试,最终用到了5克,以至于出现了中毒反应:牙关紧闭、全身颤抖。所幸我用李老中医教予的方法解了毒,也掌握了最理想的剂量。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