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许凌峰:愿做一块“募师支教”的铺路石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3 人已围观



 
问清楚内情后,我心里无法平静,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资助他上学。
 
资助同村小男孩上学
 
1989年春节,我回衡阳老家过年。一天,同村一位12岁的小男孩找到我家,怯生生地问我可否带上他一块到深圳打工。经过一番交谈,我了解到这位男孩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父母亲都患重病卧床不起,家里负担很重,无力供他继续上学。小男孩想退学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问清楚内情后,我心里无法平静,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资助他上学。我当场就给他学费,还拿钱给小男孩的父亲治病。实际上,资助那位小男孩时,我自己的收入并不高,当时月收入也就两三百块钱,但当时也没有多想。他是我资助困难学生的开始。
 
除了资助困难学生,1992年至1998年,每年我都会出资数万元为老家湖南衡阳地区修路建桥。2000年,我还为老家地处偏僻山区的静云村建起高压线,静云村的父老乡亲终于有电用了。
 
援建二六村希望小学
 
2001年,位于河源市和平县大山深处的二六村还是一个特困村,当时福田区与和平县是对口帮扶对子,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共青团福田区委开展“手拉手”活动,计划在和平县援建希望小学。当时,深圳媒体对此事作了报道,披露了二六村不少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情况。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消息,立刻萌发了资助二六村贫困学童的念头。为此,我专门去了一趟二六村。眼前的一幕震惊了我:寒风像刀子一样穿透破破烂烂的纸窗户,“割”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教室很黑,黑板很小,课桌歪歪斜斜。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教学点更为恰当。没有电,少粉笔,因为这些都要钱。在一间教室旁,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那儿,后来得知,这个小男孩已经辍学,但还是常来学校,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我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在驱动着这些孩子,即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也如饥似渴地学习。
 
离开学校后,我找到村支部书记,提出资助20个学生。让我意外的是,另外一个班还有40个学生面临辍学。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回到深圳后我马上就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向他们求助。次日,我怀揣着朋友们一颗颗滚烫的爱心资助了这些学生。在朋友的善举下,二六村的希望小学建好了,12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
 
每年,我都会抽空到二六村希望小学看望那些学生,和他们交流。我还会和学校的老师交流,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问问老师和孩子们的生活情况,鼓励老师要努力工作,辅导孩子成才。知道有些老师的工资低,生活也艰难,也会捐钱给老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