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薛铮:为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贡献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0 人已围观



 
志愿者的注册数量大幅增加,大家参与度高了,也逐渐对志愿者组织有了了解和认同。
 
深圳的志愿者历史从一部电话说起
 
从多哥回来后,2010年,我调到团市委权益部,负责志愿者工作。后来团市委又把志愿者工作从权益部分割出来,单独设立志愿者部。
 
深圳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所谓的“常态化、社会化、组织化”是指用非稳定的志愿者人力资源解决稳定的社会需求。社会化动员是为公益岗位组织志愿者力量。组织化的保障就是开发志愿者岗位,为公益事业背书。
 
深圳志愿者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深圳志愿者起源于一条热线电话服务。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来深创业就业,远离家乡,无依无靠,除了工作外,其他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遇到困难束手无策。面对这些问题,团市委于1989年9月20日组织了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开通“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为遇到困难的来深创业者提供帮助。1990年4月23日,由46名义工组成的市义工联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
 
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是2005年《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的正式颁布实施。这是内地第一部以义工服务为内容的法规。条例出来后,权责更加清晰,比如志愿服务中,主管部门是谁,什么人才能参加志愿者,志愿者的权益怎么保障,这些都用法律的形式进行了确认。通过法律让志愿者工作更规范,这是志愿者服务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志愿者之城”道路越走越宽
 
第三个阶段的里程碑是2011年,深圳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这是深圳第一次承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全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来到深圳,需要大量的城市服务。我们当时动员了100万的志愿者,去完成城市中很多基础建设的测试,最后实现了极低的差错率。整个城市对志愿者的印象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
 
大运会之前,全市的注册志愿者只有一二十万,大运会之后就迅速壮大到100万了。志愿者的注册数量大幅增加,大家参与度高了,也逐渐对志愿者组织有了了解和认同。
 
2011年之后,深圳留下了许多大运会志愿者工作的文化,比如U站。大运会时我们在城市里面设了58个U站,主要分布在大运会的赛事场馆、物流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如今U站已经有100多个,且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只要有U站的地方,就是志愿者服务常设的岗位。类似这样的东西留下了不少,像现在很多场馆里还保留着一些志愿者的标志,形成了志愿者的文化产品、管理制度等。
 
201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深圳市“志愿者之城”建设目标指引》,目标指引从社会参与、志愿组织、社区服务等6个方面20项目标,为深圳勾勒了“志愿者之城”的建设蓝图。
 
自此,深圳市“志愿者之城”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