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吴淳:在心血管内“修隧道”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1 人已围观



 
每个医生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2012年之后,我们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晚上待在医院
 
读硕士选方向时,我选择了心内科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前沿专业。当时,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在我国刚兴起,在全世界也是初期发展阶段。
 
1977年,世界首例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CI)成功,这种不开胸的新技术结束了只有心脏外科手术才能重建冠脉血管的历史。1992年,也就是我选专业那年,国内很多医院才刚开始拥有这项技术,不过那也仅仅是北京的几家大医院,国内很多其他城市都没有,甚至都没有听过。
 
不过,经过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10多年的发展,北京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水平比较成熟,而深圳则刚刚起步,还属于初创阶段。
 
所以来北大深圳医院的前六七年(即2012年以前),我的核心精力都集中在加强对青年医生的培养上。我主要沿袭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传统——临床基础知识是核心要素,然后从学习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开始,让青年医生逐步成长和过渡。
 
北大深圳医院对医生的管理比较严格。国家规定一般医生只要做满200例手术就能给予执照,但我们科室要求要有500例手术经验,并且病人并发症较少,才会给予医生独立手术的资格。因为每个医生技术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太着急,要慢慢来。2012年之后,我们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我的工作时间,理论上是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工作日的安排没有特殊情况是固定的,周一是陪诊,周二和周四手术,周三查房,周五讲课,12年来没有变过。
 
不过,除了理论的上班时间,我周六周日和夜间也会加班,周六周日上午要来查房,主要是看一下危重病人的情况。
 
心血管病人发病的时间不确定,所以遇到夜间有突发状况我也要来。我家距医院有4公里,刚来深圳时经常要来医院处理突发情况,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晚上要待在医院。2012年以前,几乎每一场手术我都要在场。
 
也许因为我在工作中付出得比较多,大家给了我一些荣誉。2006年,我被评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十佳员工”。2012年,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心血管内修一条“隧道”
 
2012年之后,我的医疗团队成长起来了,部分手术我可以放手让年轻医生去做,这几年,我夜间来医院的时间逐渐减少,只有他们处理不了的时候我再过来,大概一周要来一两次,相比前几年要轻松了些。
 
现在人才培养起来后,我们就开始追求医疗质量,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并发症即使降低一个百分点也是质的飞跃。现在,北大深圳医院心血管科两个病区已有80张病床。
 
心血管和冠心病发病的机制是由于供应心脏的血管堵塞,进而引起的。治疗手段就是让这根血管再通,通常有两种技术手段:一个是开胸外科手术,从外接一根血管,叫作搭桥;另一个就是微创的介入手术,即利用现有的血管通道,把一些小的医疗器械送到血管阻塞部位,疏通之后将医疗器械撤出来,这就是微创的机理。
 
打个比方,微创手术就像我们修铁路修隧道一样,我们先修一条铁路,用一条大概0.3毫米粗的小钢丝,将钢丝送到阻塞的部位,铁路建成。再沿着轨道送入一个小球到堵塞部位,相当于小火车,这个隧道就通了。接着我们再用这个小火车送过去一个支架,支架搭好后将轨道撤出,手术就完成了。原理和过程都不是特别复杂,主要是对患者病情恢复比较好,基本上24小时就可以康复。
 
经过这30多年的发展,全世界基本上90%的病例都采用这种微创手术,可以说基本上取代了开胸外科手术。除非部分微创手术没办法解决的,才要用开胸外科手术解决。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