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吴淳:在心血管内“修隧道”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1 人已围观



 
不仅在器材、技术方面,深圳医院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规范和有序性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在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又激发出了不同的模式。
 
保持对手术的敬畏
 
从医23年来,我已经做了超过8000台手术。每次做完,我都会回顾一遍。只有不断回顾、总结、改进,才能取得进步。
 
但心血管手术难点就在于疾病千变万化,之前总结的经验在下一个病人身上不一定有用,因为每个病人都很特殊,病人对药物、器械的反应都是不同的,同时也是不可预测的。有时候觉得很简单的病变,往往可能出现大家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而有时候觉得特别复杂的手术,也是因为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反而很顺利。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持水平的进步,技术的演进,广博的知识,也要保持对手术的敬畏。
 
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我们哪怕经验再丰富,病状仍然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医生时刻要用这种心态来面对每一台手术。
 
做心血管微创介入手术平均一台要一个小时,复杂的要七八个小时,简单的则二三十分钟。由于手术是在X光照射下进行,辐射比较大。所以我们进行手术时都要穿16公斤的铅衣。即便如此,我们还有一些部位保护不了,比如说我们的手必须放在外面操作,脑袋眼睛必须在外面看。所以从事这个工作,要有一点情怀,一点牺牲的精神。这是我们这一代医生必须付出的代价,也许在几十年后技术进步了,条件改善了,医疗人员就可以不用付出这样的代价。
 
做心脏手术,心理压力自然是有的,因为你一个失误,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我的心脏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在不断承受和缓解这些压力。有时尽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结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也是人生的常态,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对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放宽心,我们肯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活一个人,这种精神的回报,是我喜欢这项工作的原因。这些年能让我坚持下来的,就是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深圳各大医院普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开始在深圳各大医院普及,规范发展成为形势所需。统一的规范标准,能让后起医院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加顺畅。在深圳,目前能做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有23家医院,规范对各大医院和整个深圳市医疗发展可以说有所帮助。
 
我是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委员、心血管介入分会常委,广东省介入质控规范制定的参与人之一,我参与了整个规范的制定过程。我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制定质控的标准和质量把关等工作。从2008年到现在,经过了9年的管理,可以说规范的制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我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的这13年,也是见证深圳医疗高速发展的13年。不仅在器材、技术方面,深圳医院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规范和有序性上也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在探索合适的管理模式过程中又激发出了不同的模式。北大深圳医院只是其中一种模式。北大深圳医院主要就是向着北大管理模式靠拢,深圳也有其他医院模式,比如港大医院模式、私立医院模式、地方医院模式等。我觉得也无所谓孰优孰劣,只要符合当地的医疗条件都可以不断尝试,最后才能得出更符合当地的模式。
 
十几年前深圳和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医疗水平还是有差距的,但是现在这种差距小了很多。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