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深圳高楼建设设计者

作者:黄涛 来源:圳能量:深圳见证录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1979年,陆建新初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陆建新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选择了读中专,因为中专三年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能尽快参加工作拿工资,这是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生们的梦想,并且只有成绩优异的人才能被选上。于是他报读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现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测量专业,很快录取通知书下来了,15岁的他肩上挑着木箱和被窝卷,心上担着家人的期望,来到南京求学。
 
1982年,陆建新中专毕业,被分配到中建三局,来到了湖北荆门,作为一名普通的测量员参与当地炼油厂、热电厂、水泥厂等工程的建设。
 
陆建新清楚地记得,自己是赶在6月30日到单位报到的,因为国企有这样一个规矩:即便月底最后一天到单位人事部门报到,当月也能拿半个月的工资。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是34.5元,还有些粮票、布票、购物票。陆建新用第一个月的工资添置了些新衣物和日用品,最后仅余下1元钱。
 
在荆门干了3个多月,陆建新接到通知:准备办“边境管理区通行证”单位要派他去深圳。当时陆建新连“圳”字都不会念,查了字典才知道“圳”是田边水沟的意思。一位先调去深圳的工友写信来说深圳靠近香港,因为香港是灯红酒绿的繁华之地,勾起了陆建新的向往。他先是从荆门乘火车到武汉,又中转去广州,到广州凭借“边境管理区通行证”换乘广九线再到深圳。
 
 
为了获得准确数据
行走在百米高空钢梁上的测量人
 
测量是一件细致活,主要是确保建筑物的垂直度,避免大楼发生歪斜。如果发生小的歪斜,要及时给出反向纠偏值,确保建筑物中心始终在中垂线附近,也叫规范允许偏差。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栋大厦要想屹立千百年不倒,每一个结构都必须有十分精确的数据和计算支持,为了获得准确数据,测量员们往往要背上精密的测量仪器,到百米高的楼层钢梁上测量。
 
到深圳后,恰逢国贸大厦开挖大基坑,18岁的陆建新有幸参与了这座“中华第一高楼”的建设,但当时深圳的生活条件远没有内地好。陆建新和工友们住的,是用碗口粗的毛竹搭建起来的两层竹楼,屋顶搭些油毛毡盖顶遮雨,二楼地面铺些小木板条,人直接躺在上面睡觉。这样的竹楼完全不隔音,一个人走动,整栋楼都会咯吱作响,而工友们有的是上白班,有的是上夜班,楼内很难有个安静的休息环境。更要命的是大风大雨天,尤其是台风天,台风轻轻一吹就卷走了油毛毡,吹倒了竹楼,陆建新和工友们就暂时搬到国贸大厦里避雨。等到雨一停,为了不影响大厦施工进度,工友们马上又搭起竹房、盖上油毛毡,搬回到竹房里住,而工程施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生活环境如此,工作环境更加艰苦和充满危险。1984年,陆建新被派往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高165.3米)。当时我国没有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施工经验,一家落标的境外企业调侃说:“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面对艰险的测量任务,陆建新暗暗较劲,克服困难,认真研究测量方案,反复校核安装精度,出色地完成了测量任务,深圳发展中心至今仍屹然挺立。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