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深圳高楼建设设计者

作者:黄涛 来源:圳能量:深圳见证录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25 人已围观

1994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384米)开始动工。在300米的高空,站在宽度仅20厘米的钢梁上,陆建新带着测量仪器从一端走到另一端寻找测量基准点、反复测量,而普通人仅仅是站在上面都忍不住打战。当时的安全设施不完善,陆建新只能克服心理恐惧,猫着腰,双手扶住钢梁,两腿跨骑开来,就这样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下一下骑蹭过去,裤子都蹭脏蹭破了好几条。加之深圳的天气酷热,在钢梁上作业时间久了难免头脑发晕,十分危险。陆建新还需要站在百米高空的柱顶,用钢卷尺直接测量钢柱间的尺寸,还要在上面支开三脚架,摆平测量仪。如果靠人扶住仪器,人与仪器都不安全,仪器贵重,生命无价,于是陆建新琢磨加工了一个小铁件,用螺栓连接在钢柱上,可代替三脚架平稳放置仪器,并且不影响仪器测量结果。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设计,令香港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此外,陆建新还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
 
深圳地王大厦整体垂直偏差被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
 
测量是陆建新工作的起点,这个起点宛如百丈悬崖上垂下的绳子,前后14年,漫长而柔韧,经得起一生的攀爬。
 
 
光杆司令上楼补漏洞
恪尽职守合格验收厦门会展中心
 
1998年,位于首都商务中心区最核心地段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动工兴建,陆建新担任副总工程师,分管工程技术。这之后又参与了沈阳桃仙机场二期航站楼、长春光大银行大厦等东北项目的投标方案编制。不久,又赴厦门担任厦门会展中心项目副总工。
 
副总工分管的既非技术亦非后勤,而是商务预决算,这对陆建新来说,几乎又是一个新行当。商务预决算主要做每个月的报量、收款,及至最后完工、结算、收款等工作。除了中途因工作量增大,阶段性派了一个助手协助算量,陆建新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光杆司令,没有左膀右臂。尤其到了工程尾声,他留下来独自做竣工资料的归类,整理与移交,此时只有一个财务和一个工人做伴。
 
当时会展中心的屋顶留存了一批多余的金属屋面板没有及时回收,恰遇台风在福建沿海登陆,面板被台风刮得满屋顶乱飞,尖角把屋顶戳了100多个洞,导致屋顶下雨即漏,淅淅沥沥。陆建新给金属屋面板供应方打电话,询问补漏方法,供应方派来一名技术员。他带着陆建新在室内往上看漏处,并告诉陆建新记住位置后,上屋面寻找漏洞补好即可。
 
因为不是供应商的错,他们只管供应补漏的胶水和胶条,其余的只能自己动手。陆建新就带上农民工,借了一把手枪钻和一捆电缆线,爬上了屋顶,两人在屋顶上一行一行地找漏、做标记、补漏。在太阳的炙烤下,两人连续多天盯着银灰色的金属屋面查找漏洞,看得久了,眼前都白花花的,头脑晕乎乎的,到了中午肚子也咕咕叫,耳朵里只听到金属屋面因热胀冷缩不断发出的咔咔咔声响。两人还多次钻到屋顶下的夹层,那里黑乎乎的,矮得让人直不起腰来,连行走都很艰难。两个月下来,陆建新将所有大小漏洞都补完了,并且这些临时补好的漏洞又经历了三四场大雨的检验,验收合格,直到这时陆建新才松了口气。
 
屋面补漏之后,财务及工人都撤了,大厦里唯剩陆建新一个人了。此时要增加一套复印件用于鲁班奖的复查,但还有一大批资料本未整理完,于是陆建新拆开线装本、复印、装订,一个人反复操作。7月的夏天,天气炎热,一天复印10多个小时,连复印机也吃不消,发烫“罢工”了,陆建新就用一个小电扇先给复印机吹风,等一会儿再接着印。前后10天,陆建新才把所有复印资料装订成了168本线装书,同时依照档案规定要求,把所有图纸按大小折叠整理好。
 
这段商务结算工作的历练,开阔了陆建新的视野,也为他日后做好项目经理打下了基础。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