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
《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作者:深圳市人民政府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责任编辑:huzhitian 2023-08-22 人已围观
第六章 实施公园融城行动,优化全域公园服务
第一节 构建全域公园体系
一、优化公园分类体系
结合深圳高密度城市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创建“公园、类公园”的全域公园体系。优化公园分类体系,将全市公园分为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大类。
自然郊野公园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的,兼顾科研、科普教育和居民休憩等功能,包括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海岸公园、海洋公园等。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衔接,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属于自然公园,按自然公园有关管控政策进行管理。郊野公园、海岸公园、海洋公园等为体现深圳山海特色、以自然保育为主的公园,参照生态保护管控有关政策进行管理,结合承载力条件适度控制游憩活动强度。
城市公园以游憩为主要功能且具有一定生态功能,为整个城市服务,向公众开放。城市公园包括设施完善、规模较大的综合公园和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人文遗迹公园、纪念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海滨公园等专类公园。
社区公园是指主要为一定范围内居民提供户外休憩、运动和观赏等活动空间的开放式绿地,包括一般社区公园与规模较小、利用社区周边绿化空间灵活设置的游园。
二、创新打造“类公园”空间
类公园是通过复合利用各类功能空间、建设具有公园功能和品质的复合型绿色空间,包括线性类公园和点状类公园。线性类公园有“道路+”“河流+”“空中连廊+”等形式,利用一定宽度的廊道空间进行公园化建设,有效提升公园服务覆盖水平。点状类公园有“市政+”“文体+”“学校+”“商业+”“办公+”等形式,结合市政设施、文体设施、学校、商业、办公等空间进行公园化建设,打造兼具公园功能的复合型开放式绿色空间。通过“公园、类公园”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公园与城市的融合,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利用效率。
第二节 优化公园布局
一、合理布局各类公园
优化公园布局,强化公园品质特色塑造,促进城园融合,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生活场景。
建设要求:以公园建设促进蓝绿空间融合,提升各类开敞空间的网络连通度,打造“生态、人文、舒适、可达”的高品质开放空间。强化重要廊带地区的自然郊野公园和大型城市公园布局,锚固生态格局;精准识别现状公园服务覆盖不足区域,多途径、多方式挖掘潜力空间,通过见缝插绿、城市更新和低效地改造等方式,合理增补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提升公园500米服务覆盖率。结合市民休闲需求,从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植物景观和附属设施等方面对老旧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强化公园主题特色,健全公园服务功能,提升公园服务质量。
近期项目:编制全市公园建设发展专项规划。推进南湾郊野公园、松子坑森林公园、观澜森林公园、低碳城郊野公园建设,改造提升三洲田森林公园、马峦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各区至少新建或改造1处体育公园(文体公园)、1处儿童公园,重点在宝安、龙华、龙岗和坪山等公园服务覆盖不足的区域,规划增补16个城市公园和11个社区公园。
二、打造有机融合的公园群
衔接城市重点发展区域,串联山海廊道周边公园,打造高品质公园群,促进城园融合发展。
公园群是指地域范围临近且公园达到一定密度的,以一个或多个公园为核心,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公园组成功能糅合互补、满足多元需求的公园群落。公园群内联外通,通过慢行串连,实现无障碍的舒适通行体验;标识系统关联成网,一体化设计。
建设要求:完善公园群一体化设计,形成与重点片区定位相符的主题特色。引导公园群内部公园功能互补,在满足儿童活动、运动健身等基本功能基础上,融合片区特征定位策划主题,打造全龄友好、创新有趣的公园群。增强公园群内部连接性,因地制宜塑造高品质、亲自然的步道网络,促进城园融合发展。推进20个公园群建设,包括海洋新城公园群、前海公园群、深圳湾公园群、梅沙公园群、官湖-下沙公园群、环龙岐湾公园群、东西涌公园群、坝光公园群等8个滨海公园群和光明科学城公园群、松岗-公明公园群、平峦山-西湾公园群、南山公园群、中部公园群、大东湖公园群、北站周边公园群、樟坑径公园群、大运公园群、八仙岭公园群、低碳城公园群、燕子岭公园群等12个都市公园群。
近期项目:制定公园群规划建设指引,推进光明科学城公园群、松岗-公明公园群、前海公园群、南山公园群、中部公园群、北站周边公园群、樟坑径公园群、大东湖公园群、梅沙公园群、官湖-下沙公园群、环龙岐湾公园群等建设。
三、塑造休闲舒适的公园社区
结合社区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富有活力、舒适宜居的公园社区。
建设要求:通过公园化建设小微绿地,提升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通过高品质社区步道和舒适美观的公园化街道连接,贯通街区、社区与公园之间的慢行系统,形成完整的社区公园网络。积极推进社区立体绿化,丰富景观层次,增加环境绿量。着力保护与发展社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活化健全内部服务功能,增加更多活动空间与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与健康度。
近期项目:制定公园社区规划建设指引。规划在福田景田北片区、皇岗片区,罗湖笋岗-清水河片区,盐田沙头角片区,南山蛇口片区,宝安新安上川片区,龙岗中心城核心片区,龙华新城核心片区,坪山燕子湖片区、沙湖碧岭片区,光明科学城中心片区,大鹏新区葵涌中心片区和前海桂湾片区等开展公园社区建设试点。
第三节 探索“类公园”建设
一、复合利用功能空间打造点状“类公园”
建设要求:鼓励利用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交通枢纽场站及市政、文体、学校、商业、办公等功能空间复合建设点状“类公园”,注重引导“类公园”分时段共享,提高可达性。类公园作为公园覆盖的补充,促进城园融合,提高市民的可获得感。
近期项目:研究制定建设“类公园”标准指引和相关措施,各区探索打造5处以上点状“类公园”。
二、拓展利用线性空间建设线性“类公园”
建设要求:结合条件适宜的区域绿道和城市带状绿地、河流岸滩等局部地段,参照公园有关标准提升完善游憩服务设施,建设线性“类公园”,加强公园网络连通性,有效提升公园服务范围。结合深南大道等主干路绿化带、梅观高速和龙大高速等防护绿带,重点在临近居住区的局部路段实施建设带状线性“类公园”。
近期建设:各区建设3处以上线性“类公园”。
第四节 完善游憩服务设施
一、打造全民友好游憩空间
根据不同年龄层人群日常化休闲需求,营造差异化游憩场景。
(一)创建儿童友好空间。
建设要求:根据不同区位特点提供一定规模的儿童游戏空间和设施。建设儿童友好型公园,原则上各区至少建设一个儿童专类公园。在城市公园和较大的社区公园配建分年龄段儿童活动场地和多元丰富的游戏设施,优化儿童游乐环境。利用社区零散、小规模绿地,结合游园的建设,设置儿童游戏空间和设施。
近期项目:新建南山、宝安、龙岗、坪山、大鹏5个儿童专类公园,改造提升市儿童公园、市儿童乐园和光明儿童公园。
(二)打造健康活力运动空间。
建设要求:各区宜至少建设一个体育专类公园或运动型公园,并凸显不同运动功能特色,适当配建攀岩、滑板等特色运动区。利用公园空间复合建设运动场所,提高场地场馆资源利用率。各类公园均应设置一定规模的运动空间和健身设施,鼓励在公园复合建设较高品质的健身步道和户外体育场地。将部分绿道打造为安全舒适的运动休闲步道。
近期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笔架山体育公园、罗湖粤海体育休闲公园、翠湖文体公园、南山蛇口文体公园、盐田东海运动公园、宝安青年公园、碧海湾公园(中国足协足球训练基地)、新玉路足球公园、龙岗龙湖文体公园、石芽岭公园、龙华新彩青少年极限公园、坪山体育公园、光明文体公园、大鹏体育公园等14个体育公园(含复合建设)。
(三)建设无障碍友好空间。
加强公园、绿道及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康乐休闲设施,满足残障人士和长者慢生活需求。结合公园社区建设,设置满足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并符合无障碍设施标准。在地形起伏较小的城市公园和滨海滨水地区建设无障碍休闲步道。
(四)营造人与宠物和谐互动空间。
利用城市绿地、街旁绿地等空间,适度增建宠物游乐设施,提供人与宠物互动的友好空间。探索在部分公园适度开辟宠物可进入的活动区域,加强宠物活动管理,保障游人与宠物安全。宠物活动区域可通过围栏与外界分隔,设置爬梯、滑梯、平衡木等供宠物游玩的设施,提供安全活动空间。
二、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一)全面加强休闲游憩保障性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公园、步道等休闲空间布局,合理配置交通、通信、森林防火、安全救援等各类基础设施。完善标识系统、驿站等各类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支撑能力。优化公交站点、地铁站点布局,覆盖全市主要公园、步道等景点;加强城市公园和自然郊野公园出入口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公园出入口位置,增加公交接驳点及周边停车设施,提供更加便捷的公交接驳服务;利用公园周边地下空间配套建设小型公交首末站,开通公园公交专线;有条件的大型公园,可适当建设地下停车场。优化完善通信基站站址布局,在公园建设时宜同步建设配套管道和电力设施,确保人员活动较频密的郊野地带区域实现信号全覆盖。建设前海湾、梅沙、西涌、龙岐湾等海上休闲旅游客运码头;完善大鹏半岛国际休闲度假区和前海-深圳湾旅游集聚区的配套口岸设施。提升海上应急能力,建设海上应急救援基地。
(二)持续完善休闲服务设施建设。以“布点合理化、形式简约化、功能舒适化”为原则,重点提升公园座椅、厕所、标识系统、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增设自动售卖机、充电租赁等便民设施。以市民差异化需求为指引,增设体育运动场地、无动力儿童游乐设施,提升公园的可参与性与实用性。在主要公共活动空间配备急救箱、一键报警等应急救护设施。充分考虑弱势群体使用需求,进一步完善无障碍设施、视障人士引导设施、第三卫生间等。充分利用公园空间解决部分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增加书吧、艺文教室等公益性、文化性服务设施。
第五节 营造多彩城市美景
一、抚育营建花境花景
(一)加强山林原生花景抚育,营造丰富多彩的郊野景观。
建设要求:结合深圳气候和植物群落特征,开展山地林相改造和抚育,适度提升乡土观花乔木种植量,培育特色山林花海景观。强化山林优质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培育山林花景;打造特色赏花游径,增强地域景观生态价值。
近期项目:打造提升梧桐山毛棉杜鹃与吊钟花、三洲田梅花、梅林山(梅林水库)禾雀花等7处山林花景。
(二)营建城市花景,丰富花事活动。
结合城市公园等重要公共节点,以绿为底,适当布置市民可亲近的花境,提升景观环境品质。评估现有观花观叶乔木种植效果,科学适度增种乔木,提高树木养护水平,增强公园和道路景观效果,形成绿树成荫、花开缤纷的绿化环境。结合重大节庆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簕杜鹃花展等花事活动;依托现有花卉市场和公共空间,结合市民需求打造形式多样的节庆花市。
二、建设城市眺望系统
(一)打造优美特质的城市天际线。保护城市中部连绵壮丽的山峦背景,严格控制浅山及山前地区建筑高度与体量。保护老城区平缓有序的城市天际线,维护城区建筑空间轮廓的完整性。加强城市重点开发片区建筑规模和高度的管控,塑造优美错落、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二)优化提升城市立面景观。通过系统布局,以点带面,提升建筑屋顶、立面以及建筑周边开放空间等多维视角可感知的景观风貌。推动典型片区率先开展提升试点工作,并逐步向全市范围内推广。制定立面景观提升技术指引,促进城市立面景观风貌品质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提升。
(三)构建多维度的景观眺望系统。
建设要求: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体验条件,建设全民友好的景观眺望系统。发掘深圳风景优美、安全可达的城市眺望点,支撑市民望山看海观城,多角度观赏山海风貌、城市风貌、中心地标等。以低扰动形式建设观景点20余处,为市民提供可观山海风貌、可赏城市繁华的观景体验。
近期项目:建设提升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梅沙尖等4处主要山脊生态型观景点和大南山、安托山、铁仔山、观音山、东风岭等多处次要山脊或半山观景点。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