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作者: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深圳市历次五年规划汇编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8 人已围观
第四章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按照“产业第一”和“优势优先、新兴培育”的原则,落实“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港口旅游”的总体布局,以提升结构、创造品牌和优化布局为任务,形成分工清晰、互补配套的集约发展模式,促进产业、人口、布局的联动调整。
第一节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结构
一、推进建设三大产业集群
实施“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抓住产业调整升级这一发展的中心环节,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结构,推动加工贸易和“三来一补”企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电子通信、数字化装备、家庭消费品三大制造业集群产业。
“整合链接提升”的产业发展策略
整合:优化和集中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自主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
链接:延伸产业链条,发挥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提升:推动加工工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经营成本和资源消耗。
二、推进制造业适度重型化
降低产业的结构性风险,加快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产业结构的重型化水平和自主创新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精尖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做大做强交通设备、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物流设备、环保设备、模具、精密机床等优势领域的先进制造业。把握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新趋势,以环保节能和电子化为重点,力争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取得新突破。积极培育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精细化工和化工中间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LNG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三大领域,加快建设生态型精细化工园区。
三、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依托,以研发平台为支撑,以集群化、品牌化为方向,全面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加快建设生态型集约化的产业园区,推进加工工业向管理规范化、产业链条化的现代工业园区集中,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和品牌化。发展传统产业簇群,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基地,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5年中,产业集聚基地投资预计400亿元,全部建成后形成1000亿元的产值规模,使入驻集聚基地的行业在全市该行业的聚集度达到50%左右。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强化两大战略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两大战略服务业,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使之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以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为主体,以金融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建设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和网络信息为平台,以海空“两港”运输、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体,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物流为支撑,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在深圳发展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批发代理市场和连锁商业,形成国际化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二、壮大五大主导服务业
发展壮大商贸流通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酒店业、房地产业等五大主导服务业,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加快规划和建设地铁商贸圈,推进老商业区改造升级,建设区域性消费经济中心和购物中心。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达到2500亿元。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消费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协调发展餐饮酒店业,优化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布局。加强与泛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旅游区域合作,推进深港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亚太地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及核心旅游目的地。继续调控和引导房地产业发展,保持房地产价格的平稳运行。
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金融业:深化地方金融体系创新,加快发展银行保险业,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外汇和黄金市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安全区。推进罗湖金融中心区改造和大工业区金融会展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中心建设。
现代物流业:建设和推进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前海湾物流园区西部第三方物流基地、大工业区交通运输中心、盐田港保税区北区、机场物流园区、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笋岗物流园区市政及环境综合改造、沃尔玛物流配送中心、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二期)、国际花卉物流中心、龙岗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
商贸会展业:建设和推进华润中心二期、大中华CEPA广场、海岸城商业广场、华强北大商圈改造、中心区商业区、中航苑改造、人民南片区环境改造、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宝安新城商业区、龙岗龙城商业中心等。
旅游业:建设华侨城主题文化旅游基地、东部华侨城盐田旅游项目、深圳欢乐海岸、东山珍珠文化岛,合理布局建设福田中心区(CBD)五星级酒店群、大梅沙游客集散基地、观澜高尔夫旅游胜地和西涌国际会议中心等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
三、培育五大新兴服务业
加快培育发展会展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五大新兴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会展业,继续办好高交会,打造中国科技第一展品牌,发展各类专业展览。大力培育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规范和鼓励发展律师、会计、评估、设计等中介服务。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吸引世界及香港专业服务公司在深设立基地,扶持信息内容产业、动漫产业发展。开发社区消费潜力,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第三节 发展都市农业和海洋产业
一、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
保护基本农田,稳定都市农业生产,充分发挥绿色农业的环境生态功能和食品安全保障功能。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层次和水平,扶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研和开发,大力推广农业科研成果应用。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永久性大型花卉生产、科研和交易基地。利用园区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资源优势,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到2010年建成各类生态型农业园区20个以上。加强农业生产环境、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管理,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2010年,全市消费的蔬
菜、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60%以上来自规模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高标准规划建设两明(光明、公明)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大鹏高新技术农业园、东部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示范区、碧岭生态科技园和市农业科普城市公园等园区。
二、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构建新型的海洋—城市关系,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巩固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海洋产业,合理开发海洋生态资源,促进海洋产业从以运输业为主向多行业共同发展转变。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信息等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的附加值,形成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产业化,开展潮汐发电的前期研究。“十一五”期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争取实现年均增长17%,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第四节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
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制定总部经济发展促进办法,实施培育和促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产业规模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本土大企业集团扎根深圳,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力争到2010年,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专业领域世界500强,一批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完善总部经济服务体系,整合总部经济发展资源,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人文环境,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在深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
二、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环境,重点实施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三六三”实施计划。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支持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推动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科学安排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全市小、中、大型企业形成阶梯式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统筹协调全市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共性关键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育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市场开拓服务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要指标比2005年翻一番。
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三六三”实施计划
完善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创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三大”政策环境。
搭建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信息咨询、培训交流、产业协作、创业辅导“六大”服务平台。
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计划、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名牌战略和50强民营企业与总部经济计划“三大”计划。
第五节 优化市域产业布局
积极应对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调整趋势,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联动调整,加快建设和完善“一带四区六园九基地”的产业功能布局。
一、建设一条产业发展带
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的“东部都市区”南发展带相衔接,规划和建设横贯东西市域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带。高起点建设市高新园区、留仙洞园区、大学园区(大学城、深圳大学、深职院)、石岩园区、沙井松岗园区、光明园区、龙(华)观(澜)坂(田)园区、宝龙碧岭园区、大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坝光园区等10个产业园区,以市高新园区为核心区,其他规模化园区为组团产业区,形成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互补配套的规模化园区经济。
二、建设四个产业主体功能区
贯彻落实“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港口旅游”的总体布局,全市建设4个产业主体功能区:一是以特区内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二是以光明产业园区为主体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三是以大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和宝龙工业区为主体的东部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四是以东部滨海地区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主体功能区。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加快形成“南软”“西高”“东重”的市域产业布局。
▲深圳市“十一五”规划市域产业布局图
三、建设六个商贸物流园
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和旧产业园区功能置换,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按区域物流功能区分,加快建设笋岗清水河商贸物流园、盐田港区保税物流园、前海湾现代物流园、空港保税物流园、平湖现代物流园、龙华现代物流园等六大商贸物流园。探索多元合作的物流园区开发管理模式。
四、提升中心区现代服务业
强化特区内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持续发展能力,以知识性服务业为重点,消费性服务业为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特区中心区服务全市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到2010年,特
区内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左右。
(一)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企业地区及市域总部、高等教育及科研业、港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会议展览业、设计及动漫软件业等现代生产服务业。发挥罗湖金融业的先发优势和南山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依托福田中心区的行政、文化、商务和会展中心地位,高起点提升和建设罗湖、福田、南山三个现代服务中心,完善福田中央商务区功能。强化以市高新区、深圳大学、大学城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功能,逐步规划调整和置换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的制造业功能,加快形成比较发达的特区中心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充实消费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贸零售业、黄金饰品销售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网络信息服务业等消费和居民服务产业。改造建设华强北、中心区、人民南等成熟商业旺区,打造知名特色商圈,继续保持和壮大罗湖、福田商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依托深港西部通道和华侨城旅游基地、沙头角口岸和中英街,强化南山区、盐田区的商贸流通功能,严格一规划、适度开发东部山海休闲度假旅游业。加强地铁站的商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铁商贸圈。
五、建设和提升特区外制造业基地
依托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龙岗大工业区,调整整合公明、沙井、石岩、观澜、宝龙、沙坣—碧岭、新生—高桥、金沙—沙田等工业区,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资源配置,明确产业分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发展带规模效应。宝安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等“趋高产业”;龙岗区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生物医药等“趋重产业”。
六、在保护中科学开发东部滨海地区
东部滨海地区从三洲田到大鹏半岛山海一线,纳入东部生态休闲度假主体功能区。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重点发展以商务度假、生态休闲、滨海娱乐为主的山海旅游度假胜地。三洲田、大小梅沙、马峦山和西涌以自然风光为特色,发展公众型山海旅游度假业;南澳绿色半岛作为旅游资源储备区,以国际商务会议、国际海滨度假、地质公园和山地探险为特色,中远期建设为世界级旅游度假胜地。东部滨海地区实施特殊的财政转移和产业政策,建立有效的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同时严格控制建成区扩大和房地产业发展,统一规划海洋生物及海洋养殖业发展,使东部滨海地区成为开发、保护、发展三者和谐共进的示范区和全体市民的“后花园”。
七、建设九大产业集聚基地
按照突出转变发展模式、突出自主创新、突出质量和品牌、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突出经济效益、突出配套服务的要求,依托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家具、钟表、模具、服装、内衣、黄金珠宝、汽车电子、现代家电和新型自行车九大产业集聚基地。
第五章 加快发展四大支柱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第一节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级化
一、强化高新技术优势产业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继续巩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资本平台、智力平台、知识平台、中介平台和科技平台建设,力争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群,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视听、通信设备、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软件、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及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的区域集群优势。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设计,推动向上游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二、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紧紧把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发展趋势,大力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高新技术产品市场,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两大新兴高新技术战略产业,鼓励发展汽车电子、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化合物半导体、现代医药、环保产业、高科技农业和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新的跨越式发展。鼓励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促进高技术军工产业的规模化,扶持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培育新的产业持续增长点。
第二节 巩固发展现代金融业
一、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积极配合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发展。开展深港金融业发展合作,促进深港金融业优势互补,吸引港资金融机构来深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扩大在深后台业务领域。提高全社会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业持续均衡协调发展。认真落实扶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快建设一个能有力支持深圳经济发展、能有机配套深圳产业结构优化、能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的金融体系,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圳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金融业资产规模达到1.8万亿元。
二、加快发展银行保险业
加强货币市场与其他各类市场之间的联系和融通,积极发展票据市场和信贷资产二级市场,创造条件组建深圳票据交易所。扶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鼓励香港银行将业务延伸到在深港资企业。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鼓励商业银行设立货币基金公司,鼓励信托公司扩大理财业务和中间代理业务。争取到201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和贷款规模分别年均增长10%和12%,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发展和规范保险市场,扩大保险市场规模,引进中外保险集团总部和地区总部,创新保险品种。争取到2010年,保险法人机构超过15家,保费收入超过200亿元。
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配合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改革,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深圳证券交易所在区域资本市场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完善功能和定位。加大上市资源培育力度,支持本地优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继续做优做强主板市场,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板。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加快完成深圳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充分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平台,建立权证、资产证券化、股指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建立公司债券交易平台和公司债券发行、流通市场。吸引境内外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机构投资者落户深圳,选择性引入境内外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
四、完善外汇和黄金市场
完善经常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稳步推进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为跨国公司内部资金运营和外汇资金的集中付汇提供便利。支持保险机构、社保基金进行境外证券投资,允许国内企业境外上市募集的资金,经批准后存放境外或进行保值运作。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外汇市场避险工具。完善黄金备份交易中心功能,探索允许黄金交易所会员成为香港金银贸易场会员和香港汇丰银行黄金交易客户,积极争取在深圳地区率先开办黄金进出口业务和其他黄金交易业务,推动黄金衍生品交易。巩固和促进黄金珠宝产业发展,推动黄金珠宝业由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展示展销延伸,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用地、治污等实际问题,把深圳建设成亚洲最大的贵金属造币基地。
五、着力建设金融安全区
发挥自我约束、市场约束、审慎监管、政府协调、央行最后贷款人的多重功能,建立以金融企业监管指标体系、风险检测考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健全以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和风险度为主要内容的监管运作机制。加强对金融业资产质量的监测分析,加大不良资产盘活力度。完善银行机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健全征信系统,加强信用体制建设。建立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防范对外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法律环境,把金融业发展纳入快速、有序的发展轨道,努力建设金融运行的安全区。到2010年,银行业机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4%以下。
第三节 提高物流业的国际化水平
一、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体系
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服务网络体系,发展骨干型物流企业,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大力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扶持一批骨干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物流产业竞争力。推动物流企业设立区域营业网点,带动物流业向上游下游产业延伸,形成总部设在深圳、网点遍布全国的“物流总部”模式。鼓励发展仓储分拨、零担快运、特定客户、综合物流、专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业务,完善综合性物流园区的配套服务,提升集散枢纽型物流园区功能。支持建设规模化的保税仓库原材料市场,建立全球化的原材料采购网络。鼓励传统运输业开展专业物流服务,发展物流服务外包,支持连锁经营、社会化专业化配送、大型批发采购分销网络等现代商业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企业联合发展,提高物流服务的附加值,形成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服务基地和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物流枢纽城市。到2010年,建立起快捷、高效、安全、方便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争取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
二、大力发展两港物流业
加快海港和空港“两港”配套能力建设,开拓国际航运市场,增辟新航线,吸引更多的国际班轮停靠,形成干支结合的航线网络。建设华南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完善港口道路集疏运系统和安全支持保障系统,优化港口通航环境。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业务,拓展航空货运代理功能和空港保税功能,积极开展承运、分拣、派送、快件处理等综合业务。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开辟深圳航线、建立基地和货运分支机构,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现代机场运营管理模式。加强与泛珠三角物流业的合作,开拓海铁联运业务,延伸海港和空港物流业发展腹地。推动深圳和香港物流业共同发展,提高通关效率和口岸物流效率。到201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准箱,机场货运量达到120万吨。
三、完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
加大政府对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投资和引导,加快建设南方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建立口岸查验单位监管和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出入境处理网络平台。逐步整合物流信息系统,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构筑现代化全程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电子交易基础设施,拓展网上交易,推进传统贸易方式向电子商务转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认证、地区唯一性的原则,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物流信息系统的整体技术进步。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
加快培育以创新和活力为核心的城市主旨文化,形成具有鲜明现代化国际化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落实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大力弘扬和引导家园文化、包容文化、创新文化和法治文化。在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逐步实现城市文化、城市规划和城市产业的充分和谐,把深圳建设成为华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文化立市的框架基本形成,高品位文化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使深圳逐步成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城市。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快发展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完善音乐厅、中心书城等中心区文化设施,发展以高雅艺术展演为特色的商务中心区高雅文化系列。依托东门老街、中信城市广场、华强北、金光华广场、万象城商业广场等商贸圈,形成文化与商业高度融合的商业文化系列。精心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完善大芬油画村等文化产品交易商圈,形成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贸易的展示、交易和信息基地。依托深圳体育场、游泳跳水馆、国际自行车赛场、高尔夫球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航海俱乐部等场馆设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系列。依托信息产业、软件开发的优势地位,培育发展网络内容、网络游戏、数字教育、电信增值和动漫技术等数字内容产业,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意产业。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建设深圳影视制作基地和怡景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市文化产业集聚基地、大芬油画产业基地、保利文化广场、深圳古玩城、深圳创意产业园、华侨城LOFT创意园区、南山动漫产业园、东部华侨城文化公园、福田新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拟建文博大厦、宝安书城、龙华印务中心、科技工业园动漫及网络游戏产业基地。
三、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优化和巩固发展现代印刷、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强势行业,提升壮大传媒出版、书刊发行、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优势行业,培育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影视、艺术培训等新兴产业。完善文化产业链,推进文化产业行业融合,形成优势文化产业群体。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市场的作用,盘活存量,引导增量,促进文化产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利用“文博会”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十一五”期间,在产业发展带规划建设1~2个文化用品产业园区。
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通信设备:发展固定网络设备制造、无线网络设备制造及数据通信设备制造。重点开发下一代网络(NGN)设备、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无线综合接入网设备、通信终端和光网络设备等产品。
数字视听:发展数字电视及其相关产品、数字电视内容及相关应用软件、数字音频广播系统设备和数字家电。
软件:发展信息安全产品、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建设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单晶多晶硅材料、高性能电池、电子专用材料、氮化镓发光材料和元器件,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发展医疗器械产业、以生物制药和转基因动物植物新品种等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产业、海洋生物产业、现代中药产业,选择性发展化学制药产业。推进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
化合物半导体:鼓励外延片、芯片、衬底材料及高功率封装等关键生产技术的引进和产业化生产,形成比较完整的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建设深圳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
平板显示:发展高端平板显示器件,包括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等离子显示器件(PDP)等;鼓励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表面传导电子发射(SED)等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封装:建设高层次IC设计、测试平台,重点引进8英寸以上的晶元生产线。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发展便携式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产品、高档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鼓励开发网络计算机、新型存储设备、新型显示终端、智能化电源、打印机、光盘驱动器和网络信息处理设备等产品。
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知名品牌
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市场认可、政府推动、中介辅导的品牌培育原则,建立共担投入、共享利益、协调运作的产业区域品牌培育市场化运作机制,营造高新技术品牌的良好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发展的配套服务水平。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按照合理化、集约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战略步骤,梯次推进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努力培育世界级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品牌经营道路,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着力创建国际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一批龙头企业。到2010年,形成3~5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区域品牌。
第六章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指导方针,大力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保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使深圳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
第一节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一、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
加强和引导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及公共技术攻关,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和研究开发院。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学研联合体和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引导企业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专门技术研究开发联合体。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支持大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加大科技发展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运用政策杠杆和良好服务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改革政府创新资金配置方式,支持自主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得创业资本资助,实行政府科技研发资金与创业投资的匹配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对企业申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所需费用和专利维持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资助,对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费用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三、分梯次培育自主创新企业群
有计划滚动实施创新企业推进计划,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实现专门技术突破,激发原始创新活力,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鼓励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外包,带动形成强大的后备创新企业群体。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
第二节 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投入建设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制定配套政策扶持市软件园及其分园的发展。支持创办多元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专业型科技孵化器,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及各类孵化器之间的互动发展。引导和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研发与服务功能,加强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完善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努力把高新区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
科技自主创新实施计划
“十一五”期间,争取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资累计达到100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科技投入达到100亿元。重点支持创新技术平台建设、关键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设、高级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早期投入等融资性问题。
制订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自主创新攻关计划。
建设5个科技创新平台,扶持发展各类孵化器。
建设新科学馆,在新建大学中,研究创办理工学院(或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的可行性。
建设中国(华南)国际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形成服务华南的技术交易平台。
探索设立创新基金,研究设立跨部门的创新科教政策组和创新科教咨询组的可行性。
二、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核心的公共研发平台,加大市级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培育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完善科研力量布局。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工业设计为基础的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提供检测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检测平台、以数字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信息平台和以环境监测保护、能源节约利用、城市公共安全、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平台。建设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实验条件和资源网,整合研究力量,增强多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继续办好“高交会”,打造更具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展示、交易和产业化平台。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推动深圳成为全国性的创业资本聚集中心。
三、整合和优化创新资源
以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为原则,加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统筹支持力度,实施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重点倾斜。改革财政科技资金使用办法,完善财政性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绩效管理。建立自主创新服务平台的共享制度,加强对重大科技设备、重点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的使用管理和考核评估,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的社会化。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完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立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强市。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环境建设,实施《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十一五”期间,争取万人专利申请数增长45%。围绕主导产业和重大投资领域,绘制主导产业专利地图,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群和研究院群,形成知识产权产出的集群效应。加大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利用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发展以原创作品为基础的版权产业链。发展知识产权机构和自主品牌,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建立知识产权预警、监管系统及执法协作、涉外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五、建设标准化体系
制定和实施全市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建立技术、市场、管理和经营多层次的标准化体系。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扶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专利和技术标准相结合,推进标准研究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培育与标准化相关的产业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标准化战略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标准化研究和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支持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建立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标准技术支撑,建设全市标准信息馆,提高应对对外贸易技术措施的快速跟踪和预警能力。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一、加强原始创新技术的研发和积累
抢占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按照有限目标、专项资助、社会招标、联合攻关、重点突破的原则,促进社会和政府的创新资源向重大原始性自主创新项目倾斜。争取在通信、IC设计、软件和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掌握一批技术源头,形成一批原理性发明专利,创造一批基本技术标准,提高深圳在全球化高新技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鼓励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
顺应高新技术发展日益复合化、综合化的趋势,组织力量对全市共性关键性技术集中攻关。鼓励运用现有技术和知识进行集成创新,以产业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数字电视、平板显示、装备制造、移动通信等领域为突破口,形成一批产业链相对完整的战略高新技术产品和新兴工业门类。
三、支持重大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强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的高位嫁接,以计算机制造技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化合物半导体技术等领域为重点,制定关键技术和装备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创新方案,促进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和配套化。大力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来深设立研发中心和技术支援中心,并将其纳入全市的研究开发体系,提供人才、场地、资金和中介服务等方面的良好配套及服务。完善深港科技合作机制,促进两地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等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积极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一、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就业和创业并举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方式。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4支队伍为重点,形成长期、稳定和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大力提升人才总量和优化人才结构,将深圳逐步建成人才资源能力的培育中心、人才与智力资源的集散中心、人才价值充分体现的创业中心,构建创新型人才高地。加强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实行个人申报入户核准制度,在科研经费、入户、住房等方面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160万人以上,逐步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良港。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227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企业家服务体系,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企业家,壮大总部型、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完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培养、评价、选任、流动、激励和保障等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促进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机制。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