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作者: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深圳市历次五年规划汇编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8 人已围观
第七章 优先发展社会事业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保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效调控人口发展,积极引导服务需求,优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
第一节 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
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
加强和完善人口计划管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持人口有计划适度增长,争取201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900万人以内。发挥产业调整对人口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实行长期稳定的调控措施,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释放一批人口数量,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一批人口素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控制一批新增人口。进一步完善户籍人口迁入政策,加强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加快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人口流动。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十一五”期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5‰以内。
二、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
实施产业、人口、布局三位联动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人口规模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引导和控制劳动密集型产业,严格控制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产业。科学制订和有效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发挥产业调整引导、区域开发引导和市场机制引导的三重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建设强度,促进人口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适当扩大户籍人口比例。调控高密度区域人口规模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要采取积极措施,调节主要区域的人口密度。推行优生优育,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三、完善人口管理机制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5个配套文件,理顺人口管理体制,整合人口管理资源,创新人口管理手段,提高人口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的政策法规,提高人口管理政策的刚性约束力,形成适合市情的人口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政策、统一协调”的模式,推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健全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人口管理结构,加强区政府、街道办的人口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形成健全高效的人口管理网络。充实基层人口管理力量,发挥社区在人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人口登记、统计、计生、劳动保障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实行人口属地化管理和居住证制度,完善“以房管人”措施,将人口管理覆盖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单位。认真落实暂住人口的证件和居住、计划生育、就业、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实施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分类管理,建立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模式。
第二节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
一、促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发展与创新型城市和高科技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形成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充满活力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完善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努力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创新人才聚集平台和科技研发智力源。拓展深圳大学城的发展空间,加强学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和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国内有重大影响力的应用研究型高等教育基地。深圳大学按照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原创性科技成果研发,争取2010年进入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强化办学特色,争取进入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2010年,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在校生分别达到3万人、3万人和1.3万人。采用新模式和新机制,研究筹建1~2所高水平大学。根据深圳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层次结构需要,鼓励社会投资开办民办高校。到2010年,全市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万人,研究生比重达到15%。“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投资需求预计11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60亿~80亿元。
二、继续壮大基础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主体,加快高中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示范性高中建设,普及优质高中教育。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以公办学校为主体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园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质量先进、特色鲜明的学前教育体系。创新师范教育模式,优化教师和校长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专业素养一流的教师和校长队伍。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开展“双语”教育,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深圳市民办教育管理条例》,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提升民办教育质量,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基础教育投资需求预计12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70亿元,新增幼儿园216所,新增初中和小学学位18万个、高中学位5万个。
三、积极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
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并重,合理扩大中职教育规模,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中职学校和实训中心建设,健全学分制管理,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整合全市成人教育资源,规范发展各类非普通教育,鼓励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外教育,以现代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为重点,加强劳务工教育,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成人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建成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个国家级示范专业和6个实训中心,职业和成人教育培训总量达到320万人次,培养新增技能人才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000人。
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基础教育:新建小学55所,初中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4所,普通高中16所,优质民办学校50所左右。
高等教育:建设大学城二期、深圳大学南校区和新校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研究筹建1~2所高等院校,开展建设新院校的可行性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建设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南山博伦职业技术学校、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技工学校龙岗新校区以及一批中职教育实训基地。
四、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
建设各类别、各层次教育的“立交桥”,加快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促使各类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度开放的网络体系,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加大力度建设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小区,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本框架。建立并完善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适应广大市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建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第三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一、完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
以深南大道及邻近地区为轴心,依托文化中心、博物馆(新馆)、电视中心、大剧院、中心书城、会展中心及拟建的现代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形成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中部文化聚集区。依托深圳歌剧院、红树林保护区、深圳湾滨海长廊、华侨城旅游景区、南头古城、天后宫、野生动物园和西部田园风光,建设优雅闲适的西部滨海风景线。利用东部海岸线自然环境,依托大小梅沙,开发三洲田、西涌和七娘山等旅游资源,建设东部山海风景线。加强文物古迹和客家民居、广府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保护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中英街、天后宫等文化遗产。充实和提升城市广场、社区广场的大众文化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计130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15亿~25亿元。
文化设施重点项目
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深圳歌剧院、科学馆(新馆)、西涌国际会议中心、博物馆(新馆)、工业展览馆、少儿图书馆、艺术学校新址重建、现代艺术馆、深圳卫视卫星地球站、中波台迁址扩功、深圳档案城等。
文物古迹保护项目:
(1)积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客家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1)积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客家民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重点抓好大鹏所城首期保护工程,开展龙岗鹤湖新居、大万世居、龙田世居、茂盛世居等的抢救维修工程,恢复南头古城历史文化风貌。
(3)促进各类博物馆协调发展,兴建深圳古代艺术博物馆、口岸博物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洲田庚子首义博物馆、大梅沙遗址博物馆、印刷博物馆及电子博物馆。
(4)做好南山区大学城商时期遗址、龙岗区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鉴定工作。
(3)促进各类博物馆协调发展,兴建深圳古代艺术博物馆、口岸博物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三洲田庚子首义博物馆、大梅沙遗址博物馆、印刷博物馆及电子博物馆。
(4)做好南山区大学城商时期遗址、龙岗区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等项目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鉴定工作。
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精品计划,打造“深圳读书月”“大剧院艺术节”“国际水墨画双年展”“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深圳平面设计展”“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城市文化品牌,培育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办好“鹏城金秋艺术节”“外来青工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等群众文化节庆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深圳文化周”互动创新,健全国内外文化交流机制。
第四节 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一、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专科医院建设,吸纳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有效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量。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科学进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布局,完善医疗网络布局,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城市医疗服务二级架构。加快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扩建工程、市眼科医院及综合门诊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第三人民医院、滨海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项目投资需求预计113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70亿元,争取万人医生数和万人病床数提高35%。优先发展社区劳务工卫生事业,5年新增40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加快重点医学专科和实验室建设,广泛推进应用新技术、新疗法,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及时应对和有效控制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以及非典型肺炎、猪链球菌、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全市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80人次/10万人以下。加强精神卫生建设,促进心理健康,积极防治职业病。发展妇幼保健、生殖保健和老年人医疗事业,提高自愿婚检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障妇女儿童身心健康。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扶持中医事业发展,加强行业管理,健全中医药管理规范。
三、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强化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大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继续完善和引导“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的医疗体系,推行社区卫生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和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及药品价格监管,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完善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医护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整治医疗服务行业不正之风。
四、协调发展体育事业
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按照全民健身为主体,业余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利民、便民和多元的体育服务体系。到2010年,市民的健身意识、营养体质状况、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和体育消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0%。推进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快创建一流的体育环境、体育设施和体育科研,逐步形成一流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争创体育强市。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全力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积极调整和引导体育产品、体育建筑和体育旅游等相关行业发展,建成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相关配套场馆,实现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计60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10亿~15亿元。
卫生体育事业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8个。包括:
(1)新建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滨海医院、市眼科医院及综合门诊部、市儿童医院住院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市肿瘤医院、大工业区医院、精神病院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迁址重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心血管医院,改建彩田医院为市骨伤科医院,扩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楼。
(2)建设罗湖区人民医院医技楼、莲塘医院。
(3)改造福田区人民医院(市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233第四人民医院),建设福田区中医院二期。
(4)建设南山区仁济中西医结合医院、蛇口联合医院新大楼、西丽医院住院楼和南山医院门诊楼。
(5)建设宝安区新中心区医院、宝安区中医院综合大楼,扩建宝安区人民医院。
(6)建设龙岗区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重建布吉人民医院。
(1)新建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市滨海医院、市眼科医院及综合门诊部、市儿童医院住院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市肿瘤医院、大工业区医院、精神病院和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迁址重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心血管医院,改建彩田医院为市骨伤科医院,扩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楼。
(2)建设罗湖区人民医院医技楼、莲塘医院。
(3)改造福田区人民医院(市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 233第四人民医院),建设福田区中医院二期。
(4)建设南山区仁济中西医结合医院、蛇口联合医院新大楼、西丽医院住院楼和南山医院门诊楼。
(5)建设宝安区新中心区医院、宝安区中医院综合大楼,扩建宝安区人民医院。
(6)建设龙岗区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大楼,重建布吉人民医院。
体育:规划建设重点项目9个。包括: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大学城体育中心、西涌海上运动训练基地、福田区体育公园、盐田区综合体育馆、宝安区体育场以及南山区文体中心体育馆、游泳馆和后海体育中心。
第五节 完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政策
一、按照实际人口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和执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按照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人口状况,适度超前配置医疗、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电力、公共体育场所和大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出让土地的监督检查和跟踪管理,强化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设施的执行力度,遏制违法用地和擅自改变用地功能行为。
二、优先安排公共服务建设用地和投资
超前制订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和公共交通计划,启动教育、卫生用地立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储备,优先保证用地供应,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和年度计划。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市、区财政收入新增部分主要投入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事业,确保公共财政向民计民生倾斜。力争到“十一五”末期,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医疗卫生经费和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落实全市公共交通规划,推行“公交+步行”的出行方式。加强公交骨干网络建设,整合公交资源,逐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大型换乘枢纽为节点,特区内外一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公交专用道,稳步推进快速公交网络、公交专用快速道的规划建设,扩大公交网络覆盖面,提高公交运行速度。
公共交通和停车场建设项目
2010年,全市跨区、区间、区内公交线路数量比例达到2∶4∶4。
5年内,全市新增和更新公共汽车8000辆左右。特区内规划落实各类公交场站73个,面积43公顷,公交场站达到128个;特区外规划控制公交场站面积140公顷。到2010年,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60%,消除公交服务盲区;公交平均出行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乘客平均候车时间不超过5分钟。
执行《深圳市停车政策研究及停车改善规划》,到2010年全市停车位达到100万个左右,基本满足70万辆小汽车的停车需求,其中居住地停车位约70万个,工作地和公共停车位约30万个。
三、促进教育和卫生资源均衡化
优化全市教育和卫生资源的区域配置,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探索建立大区域、大学区的入学模式,在5~6所小学、2~3所初中涵盖范围内建立同一学区。建立义务教育学位申报管理制度,改革公办重点学校的招生办法。加强城中村改造区和园区功能置换区的教育、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建设全寄宿制普通高中,争取尽快实行初、高中分离办学。调整高中招生政策,探索“2+1”或“2+2”的办学模式。加快发展宝安、龙岗两区的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市级项目和投资实行两个重点倾斜,即新增财政收入向特区外投资倾斜,重大文教卫体项目向特区外布局倾斜。宝安、龙岗两区要参照全市的统一标准,预留基础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发展用地。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为民、爱民和惠民,切实履行政府社会管理职责,及时有效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立适应和谐深圳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第一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和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市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多渠道提高困难失业人员、随军家属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水平,健全特区外居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强就业和再就业管理服务,提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水平,健全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逐步向劳务工开放公共就业服务,推进统筹就业,实现公平就业。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一五”期间,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加快建立与和谐社会、安全稳定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少儿住院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实个人账户。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充分发挥失业保险扶持再就业的效能,形成失业、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机制。实施劳动保障卡工程和金保工程,提高劳动保障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社保基层管理处(站)办公、服务场所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投资需求预计7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6亿元。到2010年,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
三、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全面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社会广泛参与,覆盖全市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加强民政工作,以社区为依托,发挥政府财政二次分配和社会奉献三次分配的功能,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共同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各类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安全网。鼓励社会捐赠,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第二节 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
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
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监管,落实《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议案的办理方案》,以实施“五项工程”和“四大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副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生猪屠宰经营体制改革工程、工业区食堂整顿与建设工程、现代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信息体系和法规体系。完善医药产业技术服务和检验监测平台,建设市药品检验所和市医疗器械监测中心。实施《深圳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年规划》,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产品监测中心。到2010年,上市主要农产品中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平均超标率降至6%以下,畜产品“瘦肉精”平均检出率降至2%以下,大宗水产品违禁药物残留检出率降至3%以下,加工食品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评价性药品抽检不合格率降至5%以下。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和四大体系建设
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本地发展和与周边省市合作相结合,建设一批有安全保障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副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建立一批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最大限度地压制假冒伪劣食品的市场空间,解决全市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生猪屠宰经营体制改革工程:整顿和压缩定点屠宰场,推动代宰制逐步向自营体制发展,推动肉品品牌经营,改革生猪流通体制。
工业区食堂整顿与建设工程:把集体食堂纳入工业区的建设规划,解决工业区广大工人的就餐安全问题,落实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现代食品流通体制改革工程:重点发展食品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形态的转变。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机制。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以市场检验检测机构为核心,市、区、街道监测网络完善,企业检测机构健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建立消费者信得过的食品安全消费渠道,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和公开发布制度,促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形成。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加强以贯彻《食品卫生法》为核心的食品安全法制和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深圳市食品安全条例》。
二、实现社会治安的稳定和好转
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建设,推进科技强警,优化警力配置,增强基层警力,完善服务体系。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警务运作机制,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立体型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良好社会治安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高维护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处置突发事件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三、防范和应对安全生产及公共卫生事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状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建成现代安全模拟教育基地,全面开展安全避险自救教育,提高市民的安全素质。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提高预防和处置食物中毒、人和动物传染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刑事案件、恐怖袭击事件、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核泄漏事件、危险化学品爆炸事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2010年,工矿商贸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8人/10万人以内。
四、完善城市应急机制
落实《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围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先进的现代化监测预报设施和网络,提高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完善市、区、街道三级人防、地震和核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海上动态监控和搜寻救助体系建设,完善粮食、猪肉、药品及医疗器械等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成品油、燃气、食盐等重要物资储备体系。加快重要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要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储备和应急能力。
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重点项目
粮食储备库项目:
(1)市属粮食储备库项目(2007年),预计总投资2.9亿元,计划库容17万吨,选址在龙岗区平湖物流基地。
(2)龙岗区属粮食储备库(2007年),预计总投资0.99亿元,计划库容4万吨,选址在龙岗区平湖物流基地。
(3)宝安区属粮食储备库(2008年),预计总投资0.95亿元,计划库容5万吨,预选址在龙华大朗。
(1)市属粮食储备库项目(2007年),预计总投资2.9亿元,计划库容17万吨,选址在龙岗区平湖物流基地。
(2)龙岗区属粮食储备库(2007年),预计总投资0.99亿元,计划库容4万吨,选址在龙岗区平湖物流基地。
(3)宝安区属粮食储备库(2008年),预计总投资0.95亿元,计划库容5万吨,预选址在龙华大朗。
气象灾害应急预警项目:预计总投资3.5亿元,建设综合监测、信息网络、预报预警和气象服务四个平台,主要项目包括国家级气候观象台、高性能计算中心、人工影响天气基地、激光雷达遥测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大气灰霾观测网、海洋气象观测网、龙岗和梧桐山顶城市热岛校准站、10个气候定位站、50个道路交通气象观测站等,使核心城区和天气敏感区自动气象站网密度达到1~2千米左右,郊区密度达到5千米左右。
人防和三防工程项目:
(1)建设全市和六区一批人防工程,完善地面、地下避难场所。规划建设2个大型人防“窗口”工程,开展地铁后续工程的设防工作,建设人防疏散干道和掩蔽工程。
(2)实施防洪工程,河道干流按100年一遇、一级支流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以河道防洪工程为重点,实施流域排水管网系统和河岸带景观建设的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深圳河干流及河口、布吉河、莲塘河治理以及茅洲河干流、观澜河干流、坪山河干流、龙岗河干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3)实施堤防工程,宝安西海堤、坝光精细化工园区海堤按照20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其他零星堤防按50~10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
(4)实施除涝工程,有调蓄能力时按特区内20年一遇暴雨1天排完设计、特区外10年一遇暴雨1天排完设计;无调蓄能力时按市政室外排水重现期1年的标准进行整治。
(5)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防汛抢险物资定期检查更换制度。
(1)建设全市和六区一批人防工程,完善地面、地下避难场所。规划建设2个大型人防“窗口”工程,开展地铁后续工程的设防工作,建设人防疏散干道和掩蔽工程。
(2)实施防洪工程,河道干流按100年一遇、一级支流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以河道防洪工程为重点,实施流域排水管网系统和河岸带景观建设的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深圳河干流及河口、布吉河、莲塘河治理以及茅洲河干流、观澜河干流、坪山河干流、龙岗河干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3)实施堤防工程,宝安西海堤、坝光精细化工园区海堤按照20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其他零星堤防按50~10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
(4)实施除涝工程,有调蓄能力时按特区内20年一遇暴雨1天排完设计、特区外10年一遇暴雨1天排完设计;无调蓄能力时按市政室外排水重现期1年的标准进行整治。
(5)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防汛抢险物资定期检查更换制度。
地震监测预报项目:完善数字地震监控网络,开展地下深井地震观测,实时监测全市的地震活动,在震后10分钟内速报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建设多手段的地震前兆观测网,开展水位、水温、水化学观测,卫星热红外观测以及地壳运动观测。全市布设5个地震台站,6个强震台,建立灾害预防预警资料库,完成全市地震活断层探测。
第三节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健全和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兼顾收入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宏观调控,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公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同富裕工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低保标准与市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确保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十一五”期间,基尼系数保持在0.3左右。
二、完善良好的务工社会环境
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支撑,以医疗、居住和教育培训为重点,完善劳务工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投资纳税入户政策,有计划增加暂住人口入户数量。推动和引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建立消除企业欠薪的长效监管机制。将改善暂住人口住房条件纳入全市住房保障体系,住宅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拓宽劳务工住宅供应渠道,探索建立劳务工周转公寓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使劳务工的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完善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改善劳务工就医条件,为劳务工提供廉价便捷的医疗服务。按照每2平方千米1个诊所和1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目标,适度放开医疗市场,在劳务工聚集地区和边远地区增设医疗诊所。到2010年,劳务工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
三、促进妇女儿童和弱势群体事业发展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进一步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优化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环境,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加强未成年人和流动人口思想道德教育,每年开展“关注未成年人教育行动月”活动,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改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加社会生活,实行户籍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老年人事业,鼓励社会化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和义工事业,开展3月5日“义工节”活动,充分体现社会关爱,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全面创建文明社区和和谐社区
以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六好”为目标,大力加强社区建设。推进固本强基工程,以构建“大社区”为目标,健全社区组织,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市社区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人民调解、仲裁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营造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十一五”期间,固本强基社区建设投资需求预计20亿元,建设形成600多个社区基层工作站和文体活动设施。
五、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依法治市,实施《五年立法计划》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体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凝聚力。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五年普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市的社会环境,积极发展律师事业,“十一五”期间,争取万人律师数增长20%。打击商业贿赂,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支持和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六、繁荣文艺事业和社会科学
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软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事业,弘扬主旋律。抓好精品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丰富文明城市建设内容,创新文明城市建设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
第九章 统筹特区内外协调发展
按照“一带四区六园九基地”的产业布局,把握宝安龙岗城市化取得新突破的有利契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加强统筹全市发展,转变特区内外二元结构,推进全市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一、实施两翼提升
加快宝安中心城和龙岗中心城的功能城区化,建设宝安中心城和龙岗中心城两个新的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两翼伸展、中心强化的发展策略,以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网为支撑,东部地区形成以龙岗中心城为依托,大工业区为主体的东部增长中心,西部地区形成以宝安中心城为依托,光明产业园为主体的西部增长中心。东、西两翼以机荷高速、南坪快速和轨道交通5号线为支撑,改造南平、平盐铁路,连通东、西两翼。按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重点建设和提升“西翼”的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与国家西南地区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贸联系。
二、实施三轴带动
实施东、中、西三条轴线带动发展,东轴线以深盐第二通道、盐坝高速和杭福深客运专线、地铁3号线为支撑,形成连通东部的城市发展轴。中轴线以梅观高速和广深公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地铁4号线为支撑,带动辐射中部地区,形成便捷、快速的城际客运通道。西轴线以广深高速、沿江高速和地铁1号线为支撑,形成辐射宝安、连通珠江西岸的城市发展轴。
▲六区发展导向
三、统筹行政区发展
实施行政区差异化发展,各行政区的发展要坚持“优势优先、品牌立区、集群发展”的原则,明确在全市乃至珠三角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制订切合实际、可持续的发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全面推动全市协调发展。优化完善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区服务功能,加强与香港城市功能的优势互补,重点发展商务(专业服务)、物流、金融和技术研发等现代服务业。调整、整合宝安、龙岗两区产业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重型化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实施《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部建成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地铁4号线续建工程和2号、3号及5号线,投资需求预计38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177亿元,初步形成总长140千米的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网,使轨道交通公交分担率达到20%。启动8号线等地铁三期的前期研究,争取到“十二五”末期(201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
▲深圳市“十一五”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图(《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
二、加快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深港过境交通“西进西出、中进中出、东进东出”为基本框架,建设深港西部通道和东部通道,建设连接东莞西部及广州的沿江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博深高速公路的盐排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大亚湾路的盐坝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国家铁路网的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国家干线铁路京广深客运专线广深段、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以及新深圳站(龙华铁路新客站)、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连接广州、香港的广深客运专线以及广州—深圳城际轨道。完善现有铁路设施,建设广深铁路四线、深圳北客技整备站,改造罗湖客运站、西客站和布吉火车站,提高“铁港”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十一五”期间,铁路和场站投资需求预计163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43亿元,新增铁路里程约88千米。
以深港过境交通“西进西出、中进中出、东进东出”为基本框架,建设深港西部通道和东部通道,建设连接东莞西部及广州的沿江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博深高速公路的盐排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大亚湾路的盐坝高速公路。建设融入国家铁路网的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国家干线铁路京广深客运专线广深段、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以及新深圳站(龙华铁路新客站)、平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连接广州、香港的广深客运专线以及广州—深圳城际轨道。完善现有铁路设施,建设广深铁路四线、深圳北客技整备站,改造罗湖客运站、西客站和布吉火车站,提高“铁港”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十一五”期间,铁路和场站投资需求预计163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43亿元,新增铁路里程约88千米。
“两线两站”及轨道交通项目
广深港客运专线广深段(2005~2010年):线路全长约104.6千米,其中深圳境内长36.6千米,投资预计58亿元。
杭福深客运专线厦深段(2006~2010年):线路全长约493千米,其中深圳境内约47千米,投资预计29亿元。
新深圳站(龙华铁路新客站)(2006~2009年):占地约150万平方米,投资预计21亿元,是国家铁路京广深客运专线和杭福深客运专线的交汇点,建成深圳新的交通枢纽。
平湖集装箱中心站(2005~2007年):总投资预计7.5亿元,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
地铁1号线西延段(2005~2010年):世界之窗至深圳机场,全长23.4千米,投资预计110.7亿元。
地铁2号线(2007~2010年):蛇口码头至世界之窗,全长14.4千米,投资预计55.9亿元。
地铁3号线(2005~2010年):红岭中路至龙兴街,全长32.9千米,投资预计108亿元。
地铁4号线北延段(2005~2010年):少年宫至龙华镇中心,全长16.4千米,投资预计59.3亿元。
轨道5号线(2006~2010年):深圳西站至塘坑,全长38.2千米,投资预计51.5亿元。
三、建设以两港为支撑的物流枢纽中心
继续实施“以港强市”和“两港带动”的发展策略,强化深圳港在国内沿海港口中的主枢纽地位。加快盐田港区、蛇口港区、大铲湾港区等港口项目建设,形成规模化的集装箱深水港区。进一步促进港口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和国际中转业务,推进深圳由大港向强港的跨越。继续推进航空港建设,加快宝安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强与香港机场、广州机场的互补合作,共同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的航空门户机场和航空客运枢纽。“十一五”期间,港口和机场投资需求预计495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65亿元,建成5万吨级以上深水集装箱泊位20个,新增设计能力1300万标准箱。
机场港口重点项目
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2006~2008年):投资预计68亿元,建设一条3600米×60米的跑道以及配套设施。
深圳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2008~2010年):投资预计50亿元,建设15万平方米的西航站区以及机坪等设施。
盐田港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2005~2009年):投资预计110亿元,建设5个10万吨级及1个3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370万标准箱。
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2005~2007年):投资预计36亿元,建设3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80万标准箱。
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2005~2008年):投资预计70亿元,建设5个7万~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250万标准箱。
盐田西港区扩建工程(2006~2009年):投资预计20亿元,建设4个2万~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125万标准箱。
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2008~2010年):投资预计55亿元,建设4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240万标准箱。
盐田东港区一期工程(2007~2015年):投资预计90亿元,建设6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吞吐能力445万标准箱。
铜鼓航道工程(2006~2007年):投资预计16亿元,建设10万吨级航道里程20.2千米。
西部公用航道(2006~2007年):投资预计10亿元,建设10万吨级航道里程9.3千米。
四、完善市内道路交通系统
四、完善市内道路交通系统
实施《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以建设覆盖全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为目标,在基本建成“七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八横八纵三环”的城市干道骨架。加快城市干道网和区级道路网建设,全面打通特区内外联络通道,加强特区内外城市各组团间的交通衔接。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提高支路网密度,打通梅林民乐、上步工业区、滨河片区、布心工业区、蛇口北片区等区域交通瓶颈,改善道路微循环系统。“十一五”末期,形成以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网和高(快)速公路网为骨干,综合交通枢纽为基础,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规划5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7千米,城市快速路280千米,城市道路路网密度达到5~7千米/平方千米。“十一五”期间,新建、改造次干道以上道路1760千米,投资需求预计1113亿元,其中市政府投资需求约574亿元。
▲深圳市“十一五”规划干线路网建设图(《深圳市干线道路网规划》)
▲干线公路主要建设项目
五、加快能源基础工程建设
按照电为中心、气为重点、油为基础,多元互补、保障安全的能源发展原则,全面推进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大型LNG清洁能源电厂,逐步完善燃油电厂“油改气”改造,新建和改扩建电厂9座。加快推进电网建设,完善供电网络,提高省网电力下载能力,加强深圳电网与省网和南方电网的联络,新建和改扩建变电站103座。加大电网建设协调力度,落实变配电站站址和电力线路通道,不断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力发展天然气,推进天然气工程建设,调整能源供应结构,全面安全完成天然气转换工作。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实施能源战略储备。“十一五”期间,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预计456亿元。到2010年,电力供应能力达到1448万千瓦,其中地方装机容量880万千瓦;天然气用户达到110万户,天然气供应量达到400万吨/年;新建大型油品库容30万立方米,新建60个加油站,确保油气安全供应天数达到30天以上。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电源建设:(1)新建东部电厂二期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和前湾电厂二期工程。(2)美视、南山、月亮湾、福华德、宝昌、钰湖等燃油电厂改燃天然气工程和后续发展规划。
供电网络:(1)建设百花洞变电站、西乡北变电站共2座500千伏变电站。(2)建设24座220千伏变电站,其中福田2座,南山3座,盐田2座,宝安9座,龙岗8座。(3)建设77座110千伏变电站,其中罗湖3座,福田7座,南山7座,宝安31座,龙岗29座。
油气基础设施:(1)建设广东大鹏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工程。(2)启动深圳第2个LNG接收站建设工作。(3)开展清水河库区、东角头库区、妈湾油气库区的整治工作。(4)建设宝安光明吊神山成品油仓储区、龙岗平湖高斜岭液化石油气仓储区。(5)推进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3个门站,3个LNG调峰站,1个高压/次高压调压站,33座次高压/中压调压站,3座LNG气化站,建设55千米高压管线,150千米次高压管线,1300千米中压市政管线,开发3个冷热电三联供气项目。(6)建设成品油和天然气储备基地。
六、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引水和供水工程建设,完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优化配置,大力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水务合作,开展下矶角供水枢纽工程建设。2010年,全市供水量确保达到20亿立方米以上。积极开展水资源供应战略研究,建设稳定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积极配合和参与西江引水项目的前期研究。开发非常规水资源潜力,加快开展与境外引水工程联网的大型水库建设的前期研究,完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有效提高应对“水荒”灾害的能力。“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改扩建水厂22座,城市最大供水能力提高到773万吨/日。进一步理顺供水管理体制,加快供水中间层的接收工作。全面实施生活饮用水水质发展规划,加快供水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完善水质督察体系,全面提高供水水质,确保市民饮用“安全水”“放心水”。到2010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实行“开源和节流”并重的策略,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推动全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一五”期间,水务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计17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需求约125亿元。
第三节 推进全市一体化发展
一、实行建设管理四个一体化
实行规划建设标准一体化,全面执行《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和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和政府投资体制,统一布局和统筹建设全市交通、水资源、能源、排水、公共交通、信息化等基础设施,重点确保偏远地区、暂住人口密集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促进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一体化,按照《深圳市产业导向目录》和全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与布局,统一土地管理制度,提高产业用地效率;积极推进路隧收费改革和撤并市内收费站,研究“二线”管理改革,统筹全市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促进人口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特区外、城中村改造区和园区功能置换区要按照相应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和结构,优先配套规划和建设基础教育及公共医疗卫生设施。
二、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综合整治
二、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综合整治
实施《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以综合整治为重点,按照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强化功能、完善管理的原则,采取异地重建、整体拆建、局部拆建和综合整治等多种改造模式,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重要功能片区、重点景观区、轨道交通沿线等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城中村的全面改造。推进城中村改造立法,加快城中村和老住宅区公共安全工程、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整治城中村娱乐业等经营场所,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在试点盐田区三个自然村搬迁的基础上,总结推动边远小自然村的整体搬迁。“十一五”末期,完成城中村改造用地9平方千米左右,特区内城中村拆除重建规模达到总量的20%,其余80%完成综合整治;特区外城中村拆除重建规模达到总量的5%,综合整治规模达到总量的20%。
▲五年城中村改造整治实施计划
三、推进旧园区改造和功能置换
根据产业发展目标和市域产业布局,对全市产业园区进行全面摸底和评估,研究制定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和园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园区提升方案。对不符合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或不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旧工业园区,列入整合和改造提升区域,有步骤实施功能置换。统筹制定产业用地标准,完善园区产业项目准入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加强旧园区升级改造的配套建设,促进商贸流通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的完善和发展,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旧园区改造用地9平方千米以上。到2010年,整合现有667个旧工业区和连片厂房为52个特色工业园区。
▲五年旧园区改造和功能置换实施计划
四、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地下空间
开展地下空间的综合研究,按照不同领域行业特征,分层布局地下发展空间,实现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协调联动。加强地下交通和物流网络建设,推动城
市地下物流系统与机场、港口的对接,促进地下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地铁站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推动邮电、银行、商场等服务设施合理下移,加快地下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开发地下空间的立法和管理,制订地下空间开发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第四节 提高城市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一、扎实推进电子政务
以政务信息化带动社会信息化,充分利用和加快整合政府网络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宏观经济、人口、法人机构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制定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和法规。推进区政府与市、街道的联网办公,形成统一
高效的三级行政执行电子政务网络。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政府对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运用网络技术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提高行政监督的刚性和有效性。到2010年,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达到50%以上。
二、加快数字深圳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交换网、智能光传送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进一步提高宽带接入网络的覆盖率,推动“三网融合”。全面实施城市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和综合视频监控平台,推进城市规划、市政管理、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社会治安、人口管理、应急指挥和口岸通关等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应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城市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三、推进经济社会服务信息化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降低营商成本,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完善安全认证、信用服务、在线支付、现代物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等电子商务应用支撑体系。扶持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和完善现代金融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融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建立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城市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保障与就业、疫情监控、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教育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完善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社区信息资源,提供高效实用的便民服务。到2010年,中小企业生产及管理系统应用率达到40%。
四、建立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按照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将城市管理工作延伸到街道。推进管理手段创新,积极采用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实施数字城管建设工程,实行市、区联网审批和监管,逐步实现城管系统的联网监控。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围绕市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行“与市民互动”的城市管理方式。结合实施2006年“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三年创建工程,开展城中村和社区居住生活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和“清无行动”等专项整治,探索建立现代化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
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三年创建工程
2006年,实施“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特区内60%的城中村和30%的社区创建达标,特区外20%的自然村和20%的社区创建达标。
2007年,特区内100%的城中村和60%的社区达标,特区外50%的自然村和50%的社区达标。
2008年,全市完成达标创建任务。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