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事
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
万丰模式
近现代史事万丰村隶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不傍海也不靠山,不近广深公路也不近广九铁路,去趟深圳城区有60公里之遥。村民2000多人,99%以上姓潘。由于太穷,当年逃往香港的年轻劳力有500多人。
2024-09-19
阅读更多 -
中国大门口放爆竹,要响
近现代史事竹园宾馆宴会厅,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向100多位应邀前来的省、市部委领导宣传,深圳要建一座大厦,成为全国各省市、中央部委在国门前沿的一个窗口。这座大厦原定38层,现改为53层。楼是大家的,请大家来集资建楼。
2024-09-19
阅读更多 -
题词
近现代史事当日邓小平一行从蛇口乘船前往珠海,行前没有对深圳经济特区工作做任何评价。深圳市决定委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去请小平同志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1月30日一大早,张荣就赶到了广州。他通过有关方面将深圳人的请求向邓小平汇报了。
2024-09-19
阅读更多 -
不知敬畏
近现代史事袁庚回忆:“小平上车后,群众涌过来,车只能慢慢通过。有一些人趴到车窗上往里看。我当时坐在小平同志身边,中央警卫局一位姓宋的局长命令司机快开。我这时火了,大声说,小平同志,外面群众想见你,这位宋局长却叫司机冲过去,我看是不是请梁湘同志调解一下?邓榕在旁边说,袁庚真滑头。满车人哄堂大笑。梁湘便叫司机慢慢开。
2024-09-19
阅读更多 -
“百日维新”,虎头蛇尾
近现代史事19世纪晚期,港岛、南九龙半岛逐渐发展成一个中西交汇的商贸重镇,渐渐显露出了现代城市的雏形。香港人口不断增长,社会日趋多元,各种思潮汇聚于此,在商业、文化上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024-09-18
阅读更多 -
甲午惨败,洋务夭折
近现代史事在这场事关中日两国国运之战上的完败,宣告了一度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2024-09-18
阅读更多 -
“九龙寨城”,半部香港史
近现代史事九龙寨城是香港的一个特殊存在:它是旧中国国力极度衰弱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英国对香港地区步步蚕食的入侵过程,它亲历了香港在20世纪中叶后梦幻般的腾飞之路,它目送着香港这个百年游子终于重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2024-09-18
阅读更多 -
尘封的新界人民抗英战
近现代史事新界人民抗英战的悲壮,表明那个年代的英国,为了所谓自由贸易的扩张,肆意屠杀平民。
2024-09-18
阅读更多 -
强行登陆尖沙咀
近现代史事英国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无能又自私的清王朝以牺牲主权和人民利益的方式保全了自己的皇权。一纸《南京条约》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中国大地上从此群魔乱舞,中国历史从此进入被列强予取予夺的黑暗近代史。
2024-09-14
阅读更多 -
舟山与香港
近现代史事1840年6月,一支由40多艘战舰、4000多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由孟加拉抵达广州,封锁珠江口。此后,他们连克定海、广州、厦门、宁波、上海、镇江。1842年8月4日,英军自镇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沟通南北漕运的大运河、清王朝的生命线即将被切断,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在战和两端摇摆了两年多之后,彻底丧失了继续抵抗的信心,决定全面求和。
2024-09-14
阅读更多 -
“海上世界”
近现代史事一艘豪华游轮,1962年建造于法国,由法国总统戴高乐剪彩后下水。船高9层,排水量14000吨,航行过100多个国家的港口,接待过多国政要明星。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于1973年购得,更名为“明华轮”,承担运送中国援外工程技术人员赴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任务。1978年前往越南撤侨。1979年,廖承志率领中日友好代表团乘坐“明华轮”往返日本,被称为“中日友好之船”。1983年
2024-09-13
阅读更多 -
考卷
近现代史事对经济特区试验,各种非议、指责沸沸扬扬。有一篇题为《旧中国租界的由来》的文章,影射深圳经济特区是新的“租界”“殖民地”;还有不少议论说,“几十年革命白干了”,“特区姓‘资’不姓‘社’了”。
2024-09-13
阅读更多 -
那一年
近现代史事1984年1月24日,美国三大广播公司播放第十届全美橄榄球联赛。赛事正酣,屏幕上弹出一则广告。一排排形如木偶的光头男子迈着机械的步伐进入昏暗的大厅,坐下,听从巨大屏幕上映出的“大哥”训斥。突然,一个手握铁锤、身材健美的女孩飞奔而来,把“大哥”训话的屏幕砸得粉碎。
2024-09-13
阅读更多 -
票证时代
近现代史事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人口仅三万多的深圳一下涌入五六十万建设者,粮食供应一下成了大问题。一次暴雨,路被冲坏了,运粮车无法及时到达。当时,深圳存粮仅够吃两天。有一船粮食正从泰国运来,市领导要求该船每行驶10公里通报一次位置。直到粮船到达蛇口,市领导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2024-09-10
阅读更多 -
蛇口试管
近现代史事袁庚向胡耀邦及随行的中央、广东领导汇报工作,最后谈到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他说,我每次回蛇口,一上码头,前呼后拥,下级唯恐照顾不周。有时候自己不清醒,就会忘乎所以,久而久之就不怕下级,更不怕群众。我只怕交通部怕顶头上司,他们可以撤我的职。我们有的干部,一旦有了小小权力,就有人送礼上门,如果头脑不清醒,不能自律,就会忘乎所以。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深宝安”
近现代史事1982年,被撤销的宝安县建制宣布恢复,整个深圳关外地区称为宝安县。原来的县政府所在地已属关内,深圳市政府拨出1000万元要求宝安县在西乡建一个新的县城。1000万怎么建县城?县政府分析了宝安当时的情况后,批准成立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由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曾汉雄负责筹建。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暂住证
近现代史事进了关,那一代深圳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是暂住证。一张暂住证,收费高达360元,相当于当年普工一到两个月工资。更麻烦的是,一张使用期限仅仅一年的暂住证从申请到办好要盖11个公章,历时将近四个月。
2024-09-10
阅读更多 -
关内关外
近现代史事1982年始,一道铁丝网如同铁幕落下,将深圳分割成两个世界。这条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仔角,西到南头后海安乐村,计有16个陆路关口,1个水上关口,全长84.6公里,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了一道“二线关”。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深港之根三万年
近现代史事距今7000至6000年的黄地峒遗址上层、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则“兄弟”“堂兄弟”众多。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环珠江口地区发现了20多处距今7000至6000年的同时期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带是深港两地合围的大鹏湾沿岸。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沙头角故事
近现代史事三百多年前,清政府废除《迁海令》,荒芜已久的沙头角一带才渐有人迹。最先迁来的是一户吴姓客家人。吴氏起源于河北沧州一带,历经数代南迁,至大埔,再至博罗,其中一支迁入沙头角地区,于康熙年间定居在新界山咀村。随着人口增长,山咀村分出一支迁至沙栏吓村,开村始祖为吴氏第八十八代后人吴尚儒。沙栏吓村即位于深圳盐田沙头角。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深圳速度”的起点
近现代史事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路交会处,有一座21层高的楼房,在现代高楼环绕之中显得那样老旧。这就是国际商业大厦,也是“深圳速度”的起点。有人说,正是国商大厦创造的五天一层楼建设速度,才激发出后来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2024-09-10
阅读更多 -
文化拓荒记
近现代史事当年的深圳,除了一个陈旧的有线广播站外,全市几乎没有任何传媒工具,被人戏称为“文化沙漠”。一天,时任宣传部部长李伟彦与同住在新园招待所的吴南生散步。吴南生说,特区需要办一张报纸,要有个宣传喉舌,你考虑考虑。
2024-09-10
阅读更多 -
往事,那年的深圳
近现代史事王石在自传《道路与梦想:我与万科(1983—1999)》中记录的最初的深圳记忆。那一年,他27岁,住在一个建筑工棚里,枕头下的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已被翻烂。
2024-09-06
阅读更多 -
不能在试办特区问题上开国际玩笑
近现代史事吴南生晚年回忆:“中央决定试办特区之后,海外的朋友对我说,你们中国是没有法的。无法可依,无规可循,要人家来投资,谁敢来呀?我感到当务之急就是要起草拟定一个由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审议批准的有权威的法规。特区要同国际市场打交道,我们不能在试办特区问题上开国际玩笑。”
2024-09-06
阅读更多 -
竹子林
近现代史事深南大道边的竹子林一派繁华,商场与高楼林立,很难让人联想到竹林的幽静。竹子林,一个地名里承载的是拓荒者沉甸甸的往事与记忆。
2024-09-06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