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第三产业 > 餐饮 餐饮

扫码关注

街头巷尾 打米通

作者:廖虹雷 来源:《深圳风物志:民间美味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20 人已围观



“米通”,类似如今人们吃的“沙琪玛”小食。

“打米通”是深圳广府人的传统叫法,客家人则叫作“打米橙”。《汉典》释:“橙,红和黄之间的颜色。”白米经加工爆出来的“甏米”是金黄色,加上红糖浆搅拌,凝结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成了“红和黄之间的颜色”,是否据此就叫上“米橙”,暂且“无法考证”,故沿袭传统继续叫作“米橙”吧。

制作“米通”的过程就叫“打米通”。而从“米”变成“米通”,是把米粒“膨化”;“膨化”的过程关键是“爆”,于是根据火候和时间爆出来的米条形,民间又叫“爆米通”,爆出来的米花形状就叫“爆米花”。

只见师傅在村头巷尾选块小空地,摆开阵势,燃起炽热的炭盆,架上一个像半截葫芦形状的生铁转炉,倒进半升(一斤)的大米,关好炉盖,旋转加热10分钟左右,然后把转炉尾部对准一个布袋,像扣动步枪扳机一样扳动转炉开关,“嘭”的一声巨响,大米就变成爆米花弹射进布袋。

大凡节庆前夕,从公明、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南头到石岩、龙华观澜龙岗坪山葵涌大鹏等墟镇或农村,往时常常见着挑有转炉工具货担的师傅,上围村加工“米通”和“爆米花”。
 
只见师傅在村头巷尾选块小空地,摆开阵势,燃起炽热的炭盆,架上一个像半截葫芦形状的生铁转炉,倒进半升(一斤)的大米,关好炉盖,旋转加热10分钟左右,然后把转炉尾部对准一个布袋,像扣动步枪扳机一样扳动转炉开关,“嘭”的一声巨响,大米就变成爆米花弹射进布袋;一小“牛奶唛”(炼奶空罐)大约半斤重的大米,加工膨胀成足有一小簸箕的米通或爆米花。吃起来热辣辣,香喷喷;若蘸上糖浆吃,更香甜无比。

只要转炉“嘭!嘭!”地多响几下,加上加工爆米花的香味从上巷飘往下巷,不消一支烟工夫,闻讯赶来加工爆米花的乡间妇孺,即时把爆米花的临时加工场地围个团团转。

前来加工的原料,有大米、粟米、高粱、包粟,还有稻谷。只不过稻谷加工成爆米花后,黏上的谷壳要一粒粒剔除很费劲。现场加工,师傅会视加工多少而收微薄的加工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收一两毫子(一两角钱)“一镬”(一斤大米左右)。

米通拿回家后,任由拌上砂糖浆、红糖粉一颗颗地当零食,也有撒在擂茶里当香料吃小食;恰逢农历节日做茶果糕点时更为隆重,各家各户都煮好糖浆,把米通、炒花生、炒芝麻一起拌匀,倒在一个像豆腐格的木框里压平,冷却后切成比火柴盒大的一小块一小块,这就成了“米通”(米橙)。

没有师傅转炉上门“打米通”“爆米花”,农家就用传统的办法,把三几斤的糯谷倒进灶镬上翻炒,直至爆出米花才把谷壳筛去。此时把爆米花拌花生、糖浆,用手搓揉成一个个拳头般大小的圆球,就成了“爆米碌”。爆米碌,团团圆圆,粒粒米花像咧开开笑口,讨人喜欢,是当地著名小吃,亦是拜祭祖先神明的供品和走亲戚送礼的佳品。

别看爆米花小小的,可是显现了民间的智慧。记得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1972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到北京,传说他有一天“微服深访”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转悠到一条胡同时,忽然听到十步远的地方传来“嘭”地一声,让随行人员一阵紧张。但是那响声处随即传来老人小孩拍掌欢笑声,不像发生什么事故。这场面引起外国客人的兴趣,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加工爆米花。尼克松抓起一把爆米花,闻着很香,指着转炉问这是什么?随行翻译一时不知如何翻译,后来灵机一动答道:“这是粮食扩大器。”

尼克松总统似乎对“粮食扩大器”感到很新奇,悟出中国找到填饱10多亿人肚子的办法,确实了不起。于是,两年后他在一次对非洲饥饿难民救助工作的指示中说,到中国订购一批“粮食扩大器”送去非洲。尼氏这一发令,使我国外交部门的官员为寻找“粮食扩大器”费了不少周折。这则民间笑话,也许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老百姓不去考证,而是津津乐道地一传十,十传百,成为茶余饭后的美谈。

如今各种食品极其丰富,各式小吃琳琅满目,游走乡间的师傅加工爆米花只能偶尔见到。取而代之的是用家用微波炉、电烤炉自制爆米花。在城市里的大型超市、影剧院,抑或麦当劳、肯德基、7-11连锁便利店都有现做现卖的爆米花。此等爆米花加上牛奶、或朱古力或香精或蜜糖,成了牛奶爆米花、巧克力爆米花……让年轻人无不青睐。

嚼着这些过多添加香料的爆米花,总感到没有那时候乡间爆米花的原始香味;大概人们留恋那时乡间师傅们做出来的爆米花,既有田野乐趣,又原汁原味,做法环保低碳罢了。
 

很赞哦! ( )

上一篇:西乡蒸冬角

下一篇:趣谈嫁女饼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