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李灏: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1985年 8月,北京的阳光和南方一样火辣起来,胡同、庭院和路边的银杏树叶被烫得半卷,知了躲在叶底一遍一遍嘶鸣,似乎心事重重。

这些天,59岁的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党组副书记李灏也有些心事。他在办公室踱来踱去,从桌上端起茶杯,刚到嘴边忽又放下,上前几步,紧闭了窗子,似乎要将聒噪的蝉声阻隔在窗外。

李灏的耳边又回响起前些天上级找他谈话的内容:中央决定派你去深圳工作,新职务是广东省副省长兼深圳市市长。

他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深感意外,第一反应是自己不合适去深圳工作。愣了一瞬,李灏问道:“这事定了吗?”
广东是他的家乡。1926年 12月,他出生于广东电白县,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投身革命,担任过粤桂边纵队营教导员、电白县人民政府民政科长。但 1953年从广东调到北京后,他先后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务院工交小组、国家进出口委、国务院工作,已在中央机关工作了 32年,如今突然要回到大“基层”去,又年近花甲,他不能不有所踌躇。

更重要的是,这时刚刚起步的深圳,正面临诸多困难,陷入种种非议中。香港学者陈文鸿发表《深圳的问题在哪里》一文,说深圳特区犹如新的“租界”,是在利用政策优势赚内地的钱。《信报》也不惜版面,接连发表“十二评”,说深圳建立在“假大空”基础上,已经到了“内寒外热,百病缠身”的境地。

内地也不例外,各个层面的批评、非议层出不穷。深圳建设中,存在规模过大、投入太多、借债数额大等问题,为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人甚至不满地说:“深圳办经济特区,内地就变灾区。”

李灏了解这些情况,对自己能否完成上级托付的任务没有把握,顾虑也就更多了。

然而,上级明确告诉他这事已基本确定时,作为一名已有 36年党龄的老党员,李灏不再犹疑,慨然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田纪云也找他谈话,慰勉有加,说,好几个部门要你,我们都没有放。言外之意,这次是顶不住了。

李灏领受了新任务,但一些要好的友人听说这事,忧心忡忡,劝他不要去,还有人毫不客气地说,去深圳就是送死。这令他内心深处颇为忐忑,无端想起了唐人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他对家人说:这次我是上前线了,你们都不要去。

李灏后来才知道,派人到深圳去,对深圳班子要做一些调整,是中央高层下的决心。而之所以选中他,是因为自己与深圳和经济特区颇有渊源。

1978年 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考察团考察欧洲五国,李灏以国家进出口委秘书长的身份成为团员。回来后,他被谷牧指定为起草《关于访问欧洲五国的情况报告》的三人之一。这份报告第一次向中央郑重提出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建议,是两个月后国务院务虚会议的主要文件之一。

其后,李灏又参与起草了几个涉及经济特区的重要文件。1979年,谷牧率工作组前往广东、福建,和两省省委一起研究,共同起草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文件。李灏也奉命出席会议,参与文件的起草工作。不久,中央批准了两省《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报告》,正式决定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初,中央便曾几次考虑让李灏去深圳工作,领导特区建设,但因别的缘故,最后没能实现。
有了这些渊源,李灏成为深圳特区新领导人的不二人选。

中央对这次新的任命格外重视。李灏上任前,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一一找李灏谈话,有些还意犹未尽,多次找他交谈。邓小平也打算抽时间跟他面谈,但约定时间时,他不巧去了广东参加一个会议,又顺便到深圳调研了几天,错过了一次聆听叮嘱的机会。

不久,中央正式发出文件,派李灏作为广东省副省长候选人到深圳特区工作,担任深圳市市长。随后,李灏在广东省人大会上被选为广东省副省长。

临南下前,国务院领导又找来李灏,当面谈话。窗外酷暑难耐,屋内却似有春风阵阵。寒暄后,他面含微笑,郑重承诺说,要把工作做好,用两年左右时间,帮助梁湘把深圳的工作调整好。

李灏问:“深圳还是不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国务院领导毫不犹豫地肯定:“当然是。”

李灏放下心来,若不是试验田,很多事情办起来就会受框框限制了,也就是没有了改革权。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去年深圳推出工资改革方案,对劳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但广东省认为标准太高,要求停止执行。李灏想,这说明改革也是可以否定的,于是问:“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能这可以改那不可以改,可不可以突破现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