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李灏: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6 人已围观
国务院领导面容严肃,点头同意。
李灏笑了,心想,有了这个改革权,去深圳就“有点意思”啦。
这次谈话,令李灏明确了深圳的功能任务和改革权,意义非同一般,“关系到深圳还是不是开放窗口和改革试验区,深圳能否大胆突破和制度创新”。
他向国务院领导提出,希望将上述这几点“向国家体改委和省里传达”,因为到此时,国家体改委还没有将深圳的改革列入议程。
国务院领导和蔼地望着他,给予了肯定的答复,还叮嘱说,对于一些重大的紧急问题和政策措施,深圳在报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同时,可以直接向中央、国务院及总理请示报告。
若在古时,这等于有了直达天听的密折之权。李灏瞬间满是感动,挺直身子答应着。
他告别国务院领导时,屋外的阳光依旧炽热如火,但他心里一片平静、清凉,对此番南下出征充满信心。他脑海里忽然闪现《孙子兵法》里的句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他默默吟诵一遍,心想,只要能为深圳做一些改革,不辱使命,足矣。
8月的深圳,骄阳似乎跟着李灏从京城赶来了,挂在能听见南海涛声的天幕上,将大地炙烤在蒸笼里。李灏却全无感觉,马不停蹄地开始进入“京官”外放的市长角色。
他第一步是着手完成中央领导人叮嘱的一个任务,搞好深圳领导班子的团结。他先是拜访市委书记梁湘,两人促膝而谈,提出工作的“八字”要求,即稳定、控制、调研、团结;随后,他又找周鼎等负责人谈心,希望开常委会时,大家能心平气和,有解决问题的诚意;鉴于深圳与周边地区关系紧张,他说,深圳是全国的深圳,如果不在练内功上下功夫,而是利用特区的政策赚便宜,有悖建立特区的初衷;他还赶赴蛇口,上门拜访袁庚,两人相谈甚欢,取得了一致意见:“深圳与蛇口工业区的团结很重要,我们要支持梁湘同志的工作。”
新市长上任,记者们纷纷找上门来,要求采访,李灏开始都一一回绝了。
他对伶牙俐齿甚或刁钻古怪的记者并不畏怵,不担心会说错话。年轻时,他读过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刊,十分羡慕记者这一职业,认为不仅给人以知识与经验,还能给人以思想和力量,引人投身于社会的伟大变革。高中毕业那年,他很想报考复旦大学新闻系,希望将来能当一名新闻记者。不巧的是,那一年复旦大学未在广东招生,他只得怏怏选择了中山大学,与记者生涯也就无缘了。但他后来颇喜欢与新闻界打交道,在北京工作时,还担任过国家经委的新闻发言人。之所以婉拒记者上门,是因为他刚到深圳,要做的事情太多,实在太忙。
这天,《瞭望周刊》的记者又请求见面。李灏想,借这个机会谈谈自己对特区的认识和上任后的设想,也挺不错,于是答应了。
《瞭望周刊》的记者终于见到了身材魁梧的前“京官”、新市长,激动不已。机会难得,他单刀直入,问了一个众人关心又颇敏感的问题:中央派“京官”接任市长,是否意味着要改变对特区的政策?
李灏正色说:“试办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是中央既定的对外开放国策的一个重要部分,绝不会因为深圳市领导的某些人事变动而改变。我到深圳工作,只能是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既定政策,在现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把深圳经济特区办得更好!”
李灏是特区孕育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对其意义与任务了如指掌。他说,深圳特区的主要任务,是建成中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要发挥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作用。同时,深圳特区也是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的试验场所,以试验与探索开放与改革的具体政策和做法,为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提供经验。这就是说,特区犹如一个“过滤器”,对于国外技术与管理经验,以及国内关于经济改革的有关设想,首先经过这里试验,进行过滤。凡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东西,我们就吸收利用;凡是不好的东西,就要在这里过滤掉。
与记者的问答间,李灏由衷谈到了深圳取得的不凡成就,对筚路蓝缕的开拓者表示敬意。他说,近几年来,深圳特区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筑工程的招标、蛇口建设经验等,都为我国开放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说到舆论界非议的深圳经济特区存在的一些问题,李灏说,这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因为一是我们缺乏经验,二是本身就是个试验,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所以深圳经济特区目前面临的问题,绝不是要不要办下去,当务之急是要在过去几年试办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把它办得更好。
很赞哦! ( )
上一篇:袁庚
下一篇:孟大强:黄金台上的规划师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