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

作者:吴江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02 人已围观

◎吴江:深圳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标志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理论和发展进入新的历程。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更加明确地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文化馆的管理模式,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一种新型的文化馆服务方式—数字化文化馆服务,成为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对传统文化馆服务的反思
 
之所以要提出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主要基于当下文化馆服务的以下不足:
 
1.单一性。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文化馆的服务设施、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内容的公共文化产品比较匮乏。大多为举办几场群众性的文艺演出,举办几期艺术培训班,开办几场讲座,放几场公益电影,条件差点的地方甚至常年不开展活动,几乎丧失了功能。同时,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脱离群众的文化需求,以致很多群众文化场馆门可罗雀,名存实亡,大大降低了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滞后性。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内容),虚拟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深刻。这种消费环境和消费方式呼唤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来一次深刻而彻底的革命。遗憾的是,这种革命我们现在尚未看见。尽管变革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变革的呼声也绵延不断,部分变革的行动也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单位进行着,但其成效和影响都极为微弱。
 
3.封闭性。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及其对人们消费心态和消费习惯的日益影响,传统单一的文化馆服务方式的局限性就是它的封闭性。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文化馆服务不应是封闭、独自运行的一个小系统,而应该成为一个服务统一、彼此联合、资源共享的大运行系统。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运行模式的影响,目前的文化馆之间依然存在着封闭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开放、合作、共享观念的普及,文化馆的这种封闭性的缺陷将被最大限度地放大。
 
4.低效率。因为前述原因,加之文化馆内部改革的不到位或者改革的不彻底,管理制度较为落后,用人制度僵化,激励机制欠缺,在很多地方的乡镇文化站编制得不到落实,工作人员从事文化工作的时间较少,经常被抽调参与乡镇的其他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在岗不尽责的现象较为突出,专业人员匮乏,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定位不清,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尚未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尚待建立,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要求,以致文化馆的服务效率低下。
 
二、数字化文化馆的创新服务方式
 
数字化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其创新的服务方式相对于文化馆传统服务表现在网络化、数字化,它可突破时空和区域限制,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或受众的全覆盖。具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开放性和高效率。
 
1.互联网。互联网是指若干个电子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Internet(因特网)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1969年诞生于美国,并于1994年正式开始商业运作。我国自1994年4月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开始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现在Internet已发展为多元化并逐步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以互联网为通道,借助个人电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甚至手机等新兴媒介,都可以使用网络中各种计算机上的丰富资源。互联网让世界建立了一种新的运转模式,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社会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它正以高速度、低成本、最便捷、全覆盖的特性和优点,改变着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
 
2.数字化。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根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由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相结合的全覆盖的服务网络。而数字化服务是当下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传播作用,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进行”。《文化部关于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部署。
 
但是,大多数文化馆没有数字化服务室或电子阅览室,2009年统计数字表明,地市级馆建有网站71个,只占19.8%,县市级馆仅占10%,远远落后于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文化部在2011年第三次评估定级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列入评估标准,在全国示范区建设的“创建标准”中第一次提出“数字化文化馆”的概念,“十二五”规划把文化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纳入规划。所以,文化馆应抓住发展新机遇,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
 
数字化文化服务的有效实施,前提是文化服务项目内容的数字化。当前数字化处理技术极其普及,各种硬件配套齐全,数字化处理软件多种多样,并且实用便捷、易于操作。只要把文化馆服务内容、交流资源做数字化处理,即可在各自网站经互联网进行广泛的传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