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早春的气息——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纪事
作者:张宝忠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责任编辑:tftrista 2022-01-12 人已围观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4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是靠着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开启了新的壮阔征程,开创了新的前进道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奇迹”,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4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在改革大潮中一路走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值得每一位亲历者和见证者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沧桑巨变和内心畅想。从今日起,本报开辟专栏,在长征副刊刊载“亲历与见证——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充分展示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光辉足迹。
我长期担任邓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正是由于这个岗位,让我以军人的身份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开始的是调查研究。他带着有关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邓小平用一颗心去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用一双脚去感知祖国大地的广阔。
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6年,也是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的第4年。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当时的统计,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总和增长20倍。
1984年,我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围绕特区经济建设的是非出现了一些议论,党内对此也出现了不同意见。一时间,人们的思想起了混乱,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有的顾虑重重,工作放不开手脚,推动缓慢。此时,加上特区的上缴任务一再加码,“条条框框”日益增多,使得特区的特殊性、灵活性越来越小,步子越来越迈不开。在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上,困难要比以往大得多,眼前的路满是荆棘。
1月22日,小平同志坐上南下的火车,前往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以及上海进行实地考察。
在这次视察过程中,每到一地,小平同志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决定的,办得怎么样,能否成功,我要亲自看一看。”
一路上,在深圳、珠海、广州,每到一地,首长都重复着这句话。我深深感到在小平同志心中,使命与压力共存。
根据小平同志的倡议,经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地办特区,开始时叫“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到1984年,特区建设已经进行4年了,伴随着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究竟经济特区该不该办?怎么办?小平同志心里比谁都急于想知道。
坐在南下的列车上,我看到小平同志一边抽着烟,一边久久地看着窗外,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1月24日中午,邓小平在王震、杨尚昆以及时任广东省委领导的陪同下,在深圳下车。
当天下午,年近八旬的小平同志不顾旅途疲劳,会见了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以及其他领导成员。他首先对大家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决定的,这次要来看看深圳特区建设得怎么样。”
深圳的领导汇报完,大家都渴望聆听首长的指示,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然而小平同志却说:“你们讲,我听。”大家又做了详细的补充汇报,小平同志始终在注意听,没有表态。
下午4点多,首长一行听完了汇报就坐上大巴车,来到一个工地上。工地上载重卡车川流不息,大吊车伸着长臂,伴着挖土机、推土机轰轰隆隆的声响和工人们的劳动号子,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景象。
远处,有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大部分正在建设中。看着高高低低的一片楼群,小平同志的脸上显出兴奋的神情。当听说正在施工中的世贸大楼三天就能盖一层时,小平同志笑了,随口说了一句:“这就是深圳速度。”
1月25、26日两天,小平同志先后考察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渔民新村、蛇口工业区和中外合资的华益铝材厂等地。
在渔民新村,当听说全村平均月收入可达430多元时,小平同志高兴地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全国要像这样还得一百年。”
在深圳将近两天的时间里,小平同志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六七个单位,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
1月26日下午,小平同志从蛇口坐上军舰前往珠海考察。在珠海一共停留了两天半的时间,29日下午便去了广州。
29日下午,在准备离开珠海之前,邓小平为珠海题了词。深圳那边询问的电话在第一时间打到了我和孙勇这里,询问“为什么没给我们深圳题词呢?”
与此同时,深圳市领导决定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同志直达广州,当面请求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
当小平同志下榻广州珠岛宾馆时,时间已是阴历大年二十九了。大年三十早晨,小平同志领着小外孙散步回到房间,眼前的桌子上笔墨纸砚都已摆好,就像在珠海一样。
张荣急忙把事前准备好的纸条递上来,只见上面写着: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特区办得更好等等。小平同志拿起笔,慢慢蘸了蘸墨就开始写了。
提笔落字,一气呵成:“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书写日期的时候,小平同志手中的笔没有丝毫停留,顺畅地写上了“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要知道,当天可是2月1日。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但那流畅的笔锋和圆润的字体分明已经告诉人们:原来小平同志早已心中有数,他老人家对深圳工作不只是满意,而是非常满意。
张荣捧起这幅题词时,手都有点颤抖,他只说了一句“谢谢首长”,就兴奋地拿着墨迹未干的题词奔出门外。他知道,两天来深圳的领导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现在他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各位领导同志,告诉深圳人民。
拿起电话,张荣气喘吁吁地报告:“题了,题了,比我们想象的好多了!”
电话那边急切地问:“题的什么?快说,快说啊!”
张荣大声地念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张荣特意把“一月二十六日”念得重些、慢些。深圳人收到了最最珍贵的新年礼物,并为这个题词、为落款的这个时间深深地感动了。那天,整个深圳沸腾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除夕啊!
深圳是小平同志考察的第一站,尽管他对深圳的经济建设是满意的,但是建设“经济特区”的路子是不是正确,小平同志需要进一步的考察。所以,也可以把对珠海的考察和肯定看作是小平同志对深圳经验的进一步证实和认可。因为深圳毕竟是几个“经济特区”中最有说服力的“试验区”,而对“试验区”的评价,就等于对“经济特区”这一政策的评价,那就要有足够的佐证。在这一点上,我丝毫不感觉到奇怪,因为这是首长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
小平同志在广州过了春节,于1984年2月7日到达了厦门。
在厦门期间,小平同志考察了东渡岗的五万吨位码头、集装箱码头、渔业码头、厦门大学、湖里工业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厦门机场。
厦门特区不同于深圳和珠海等地,由于起步晚,许多问题还制约着特区开发。在“鹭江号”游艇上,小平同志听取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的工作汇报。
当工作汇报完之后,项南把一张厦门市地图摆在小平同志面前说:“厦门特区现在只有2.5平方公里,太小了,应该扩大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
小平同志问:“为什么?”
项南回答说:“现在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面建成也没多大意思。厦门岛四面是海,是天然隔离带。如果全岛建成特区的话,对于开展对台工作很有利。厦门离金门最近只有1000多米,一开放,再搞一个落地签证,‘三通’的问题就是不通也通了。这对祖国的统一有好处。”
听到这里,小平同志又仔细地看了看地图,然后扭头看着身旁的王震问道:“你说行不行?”
王震说:“我完全同意。”
小平同志又说:“我看可以,这没有啥子问题嘛!”听了这话,在场的省市领导都很高兴。接着,项南又进一步汇报了“最好把厦门特区变成‘自由港’的想法”。他说:“现在台胞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而要从香港和日本绕道。如果厦门是自由港,对两岸人民的交流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小平同志听到厦门成为自由港要实行“货物自由进出、人员自由往来、货币自由兑换”三点时,他点起香烟望着大海思索了一会儿,说:“前两条还可以,最后一条不容易。但没关系,在这个问题还没解决之前,可以先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项南乘胜追击,汇报第3个想法。他说:“我们还有个建议,想把‘厦门机场’改叫为‘厦门国际机场’,因为‘厦门机场’是为了飞往新加坡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方便,叫‘国际机场’有利于对外开放。”
小平同志听后当即拍板说:“就是应当飞出去嘛!就用‘国际机场’这个名字!”
在场的人鼓起掌来。大家对小平同志如此快捷、如此果断地支持厦门的改革思路和措施,都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
2月9日上午,小平同志参观了厦门大学后,就来到了刚刚开始兴建的湖里工业园区。在这里,映入人们眼帘的与深圳和珠海截然不同:没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没有兴建中的高楼大厦,更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
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和市长兼特区管委会主任邹尔君先后介绍说,中央批准办特区是在1980年,深圳和珠海动作很快,而厦门的湖里特区到1981年还没有动工,基础设施问题还没解决,真正行动起来是1982年的事。
这样说来,如果同“深圳速度”相比较,厦门比深圳相差了两年。所以,小平同志看到的厦门湖里特区,除了管委会的办公楼以外,只有一座还没有正式投产的地砖厂。
当市长邹尔君把“特区面积太小”和“希望给予厦门特区自由港的政策”这两个问题再次向小平同志提出来后,小平同志心里早已有数了:这两个问题还是之前项南同志提出的那两个。
但是,小平同志并没有当场承诺,只是给了市长邹尔君一个暗示:你的要求,我转告第一线的领导同志,让他们去做决定。
一句话,给邹尔君市长吃了定心丸。他心里十分明白:一线领导做出的决定当然不会脱离一线工作需求,这就等于给了厦门特区一个肯定的答复啊!邹尔君心中十分高兴,由于厦门的天然地理位置,它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又是通往东南亚的门户港口,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他相信首长对厦门特区一定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听了小平同志的话,邹尔君市长有了信心。他鼓起勇气,也请小平同志给厦门特区题个词。小平同志丝毫没有犹豫地答应了,随即铺开宣纸写道:“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看到小平同志的题词,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各级领导兴奋不已、信心百倍。他们从小平同志给予的答复中,充分地领悟到中央对于厦门特区的莫大期望和支持。他们表示:没有理由不把建设的速度加快、把工作做得更好,并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追赶兄弟省市。
2月10日,伴着霏霏细雨,小平同志一行在厦门万岩公园后山上,种下了十多棵樟树和南洋杉树。
2月11日,小平同志抵达上海。在上海的时间最长,将近一周时间。
小平同志在上海考察了宝钢,参观了上海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汇报展览,全面了解了上海市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并做了重要指示。
2月15日,小平同志为上海宝山钢铁厂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到该写落款的时候,小平同志抬起头来问我:“今天几号了?”
当时我正在给首长照相,所以就一边按快门,一边回答说:“2月15日。”
2月17日,历时26天的南方考察结束。小平同志一行带着早春的气息,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不久前,我又有机会重返深圳。34年过去了,深圳已从当年一个建设中的“大工地”,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从莲花山上邓小平同志塑像旁向远方眺望,我看到了一个高楼鳞次栉比、充满生机活力的深圳。那时我在想,当年小平同志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多么英明正确啊!我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经济特区也一定会在新时代书写新的传奇。
▲早春的气息——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纪事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长期担任邓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正是由于这个岗位,让我以军人的身份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开始的是调查研究。他带着有关人员,用最短的时间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邓小平用一颗心去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用一双脚去感知祖国大地的广阔。
1984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6年,也是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的第4年。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当时的统计,到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与1978年相比,1983年深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1倍,财政收入比办特区前增长10倍多,外汇收入增长2倍,基本建设投资比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总和增长20倍。
1984年,我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围绕特区经济建设的是非出现了一些议论,党内对此也出现了不同意见。一时间,人们的思想起了混乱,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有的顾虑重重,工作放不开手脚,推动缓慢。此时,加上特区的上缴任务一再加码,“条条框框”日益增多,使得特区的特殊性、灵活性越来越小,步子越来越迈不开。在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上,困难要比以往大得多,眼前的路满是荆棘。
1月22日,小平同志坐上南下的火车,前往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以及上海进行实地考察。
在这次视察过程中,每到一地,小平同志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决定的,办得怎么样,能否成功,我要亲自看一看。”
一路上,在深圳、珠海、广州,每到一地,首长都重复着这句话。我深深感到在小平同志心中,使命与压力共存。
根据小平同志的倡议,经实地考察和认真研究,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地办特区,开始时叫“出口特区”,后改为“经济特区”。到1984年,特区建设已经进行4年了,伴随着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究竟经济特区该不该办?怎么办?小平同志心里比谁都急于想知道。
坐在南下的列车上,我看到小平同志一边抽着烟,一边久久地看着窗外,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1月24日中午,邓小平在王震、杨尚昆以及时任广东省委领导的陪同下,在深圳下车。
当天下午,年近八旬的小平同志不顾旅途疲劳,会见了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梁湘以及其他领导成员。他首先对大家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决定的,这次要来看看深圳特区建设得怎么样。”
深圳的领导汇报完,大家都渴望聆听首长的指示,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然而小平同志却说:“你们讲,我听。”大家又做了详细的补充汇报,小平同志始终在注意听,没有表态。
下午4点多,首长一行听完了汇报就坐上大巴车,来到一个工地上。工地上载重卡车川流不息,大吊车伸着长臂,伴着挖土机、推土机轰轰隆隆的声响和工人们的劳动号子,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蒸蒸日上的景象。
远处,有60多幢18层以上的高楼,大部分正在建设中。看着高高低低的一片楼群,小平同志的脸上显出兴奋的神情。当听说正在施工中的世贸大楼三天就能盖一层时,小平同志笑了,随口说了一句:“这就是深圳速度。”
1月25、26日两天,小平同志先后考察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深圳工贸中心、渔民新村、蛇口工业区和中外合资的华益铝材厂等地。
在渔民新村,当听说全村平均月收入可达430多元时,小平同志高兴地说:“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全国要像这样还得一百年。”
在深圳将近两天的时间里,小平同志马不停蹄地视察了六七个单位,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这是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
1月26日下午,小平同志从蛇口坐上军舰前往珠海考察。在珠海一共停留了两天半的时间,29日下午便去了广州。
29日下午,在准备离开珠海之前,邓小平为珠海题了词。深圳那边询问的电话在第一时间打到了我和孙勇这里,询问“为什么没给我们深圳题词呢?”
与此同时,深圳市领导决定派接待处处长张荣同志直达广州,当面请求小平同志为深圳题词。
当小平同志下榻广州珠岛宾馆时,时间已是阴历大年二十九了。大年三十早晨,小平同志领着小外孙散步回到房间,眼前的桌子上笔墨纸砚都已摆好,就像在珠海一样。
张荣急忙把事前准备好的纸条递上来,只见上面写着:深圳特区好;总结成绩和经验,把深圳特区办得更好等等。小平同志拿起笔,慢慢蘸了蘸墨就开始写了。
提笔落字,一气呵成:“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在书写日期的时候,小平同志手中的笔没有丝毫停留,顺畅地写上了“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要知道,当天可是2月1日。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但那流畅的笔锋和圆润的字体分明已经告诉人们:原来小平同志早已心中有数,他老人家对深圳工作不只是满意,而是非常满意。
张荣捧起这幅题词时,手都有点颤抖,他只说了一句“谢谢首长”,就兴奋地拿着墨迹未干的题词奔出门外。他知道,两天来深圳的领导一直守候在电话机旁,现在他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各位领导同志,告诉深圳人民。
拿起电话,张荣气喘吁吁地报告:“题了,题了,比我们想象的好多了!”
电话那边急切地问:“题的什么?快说,快说啊!”
张荣大声地念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
张荣特意把“一月二十六日”念得重些、慢些。深圳人收到了最最珍贵的新年礼物,并为这个题词、为落款的这个时间深深地感动了。那天,整个深圳沸腾了。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除夕啊!
深圳是小平同志考察的第一站,尽管他对深圳的经济建设是满意的,但是建设“经济特区”的路子是不是正确,小平同志需要进一步的考察。所以,也可以把对珠海的考察和肯定看作是小平同志对深圳经验的进一步证实和认可。因为深圳毕竟是几个“经济特区”中最有说服力的“试验区”,而对“试验区”的评价,就等于对“经济特区”这一政策的评价,那就要有足够的佐证。在这一点上,我丝毫不感觉到奇怪,因为这是首长一贯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
小平同志在广州过了春节,于1984年2月7日到达了厦门。
在厦门期间,小平同志考察了东渡岗的五万吨位码头、集装箱码头、渔业码头、厦门大学、湖里工业区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厦门机场。
厦门特区不同于深圳和珠海等地,由于起步晚,许多问题还制约着特区开发。在“鹭江号”游艇上,小平同志听取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的工作汇报。
当工作汇报完之后,项南把一张厦门市地图摆在小平同志面前说:“厦门特区现在只有2.5平方公里,太小了,应该扩大到全岛的131平方公里。”
小平同志问:“为什么?”
项南回答说:“现在太束缚手脚了,即使很快全面建成也没多大意思。厦门岛四面是海,是天然隔离带。如果全岛建成特区的话,对于开展对台工作很有利。厦门离金门最近只有1000多米,一开放,再搞一个落地签证,‘三通’的问题就是不通也通了。这对祖国的统一有好处。”
听到这里,小平同志又仔细地看了看地图,然后扭头看着身旁的王震问道:“你说行不行?”
王震说:“我完全同意。”
小平同志又说:“我看可以,这没有啥子问题嘛!”听了这话,在场的省市领导都很高兴。接着,项南又进一步汇报了“最好把厦门特区变成‘自由港’的想法”。他说:“现在台胞到大陆都不是直来直去,而要从香港和日本绕道。如果厦门是自由港,对两岸人民的交流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小平同志听到厦门成为自由港要实行“货物自由进出、人员自由往来、货币自由兑换”三点时,他点起香烟望着大海思索了一会儿,说:“前两条还可以,最后一条不容易。但没关系,在这个问题还没解决之前,可以先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项南乘胜追击,汇报第3个想法。他说:“我们还有个建议,想把‘厦门机场’改叫为‘厦门国际机场’,因为‘厦门机场’是为了飞往新加坡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方便,叫‘国际机场’有利于对外开放。”
小平同志听后当即拍板说:“就是应当飞出去嘛!就用‘国际机场’这个名字!”
在场的人鼓起掌来。大家对小平同志如此快捷、如此果断地支持厦门的改革思路和措施,都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
2月9日上午,小平同志参观了厦门大学后,就来到了刚刚开始兴建的湖里工业园区。在这里,映入人们眼帘的与深圳和珠海截然不同:没有热火朝天的场面,没有兴建中的高楼大厦,更没有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
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和市长兼特区管委会主任邹尔君先后介绍说,中央批准办特区是在1980年,深圳和珠海动作很快,而厦门的湖里特区到1981年还没有动工,基础设施问题还没解决,真正行动起来是1982年的事。
这样说来,如果同“深圳速度”相比较,厦门比深圳相差了两年。所以,小平同志看到的厦门湖里特区,除了管委会的办公楼以外,只有一座还没有正式投产的地砖厂。
当市长邹尔君把“特区面积太小”和“希望给予厦门特区自由港的政策”这两个问题再次向小平同志提出来后,小平同志心里早已有数了:这两个问题还是之前项南同志提出的那两个。
但是,小平同志并没有当场承诺,只是给了市长邹尔君一个暗示:你的要求,我转告第一线的领导同志,让他们去做决定。
一句话,给邹尔君市长吃了定心丸。他心里十分明白:一线领导做出的决定当然不会脱离一线工作需求,这就等于给了厦门特区一个肯定的答复啊!邹尔君心中十分高兴,由于厦门的天然地理位置,它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又是通往东南亚的门户港口,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他相信首长对厦门特区一定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听了小平同志的话,邹尔君市长有了信心。他鼓起勇气,也请小平同志给厦门特区题个词。小平同志丝毫没有犹豫地答应了,随即铺开宣纸写道:“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看到小平同志的题词,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各级领导兴奋不已、信心百倍。他们从小平同志给予的答复中,充分地领悟到中央对于厦门特区的莫大期望和支持。他们表示:没有理由不把建设的速度加快、把工作做得更好,并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追赶兄弟省市。
2月10日,伴着霏霏细雨,小平同志一行在厦门万岩公园后山上,种下了十多棵樟树和南洋杉树。
2月11日,小平同志抵达上海。在上海的时间最长,将近一周时间。
小平同志在上海考察了宝钢,参观了上海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汇报展览,全面了解了上海市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并做了重要指示。
2月15日,小平同志为上海宝山钢铁厂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到该写落款的时候,小平同志抬起头来问我:“今天几号了?”
当时我正在给首长照相,所以就一边按快门,一边回答说:“2月15日。”
2月17日,历时26天的南方考察结束。小平同志一行带着早春的气息,从南方回到北京,准备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不久前,我又有机会重返深圳。34年过去了,深圳已从当年一个建设中的“大工地”,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从莲花山上邓小平同志塑像旁向远方眺望,我看到了一个高楼鳞次栉比、充满生机活力的深圳。那时我在想,当年小平同志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多么英明正确啊!我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经济特区也一定会在新时代书写新的传奇。
▲早春的气息——一九八四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纪事
图片来源:中国军网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很赞哦! ( )
下一篇:《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