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人来花不谢:寻花记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1 人已围观
河边和海边亦是寻花之处。深圳临海,岸边有不惧咸水的红树林。红树林是个总称,常见植物有无瓣海桑、秋茄、海芒果、蜡烛果等,都开花,此起彼伏,在海风中摇曳。河边的花多为人工种植。第一次在西乡河畔看到大片的美人蕉,真是被震撼了,一望无际的嫩黄,像语言,像歌声,也像是行动。那是专门用来净化水体的。我来深圳也晚,没有亲见原先的河流如何变成臭水沟,却亲见了臭水沟如何变回一条条白白亮亮的河流。死去的河水开始流淌,鱼翔浅底,鸟群姿态优雅地掠过。这种轮回,既要靠自然本身的恢复,也必然要有城中人的努力。放眼望去,花朵们沿着河岸,高高低低,有的站,有的半躺,有的扭头说话。它们当然是被人工种植于此。第一代严丝合缝地遵守了种植者的规划,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种子自然撒播,成长于天地之间,吸收日月精华或糟粕,经年累月,也就有了野性。野生植物的落地扎根,是生命的偶然和造化;被人精心编排,亦为造化之一种。它们依然要遵守天时,按气温和水的多少,长大或者枯死。人类设计其开始,它们自己把握剩下的过程,并最终回归自然。
我在一个讲座中,曾经总结了“深圳十二个月”代表植物:一月白玉兰、二月木棉花、三月炮仗花、四月刺桐、五月凤凰花、六月龙船花、七月黄婵、八月兰花草、九月长春花、十月朱槿(扶桑花)、十一月簕杜鹃、十二月美丽异木棉。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个枯燥的名字,我在写下它们的时候,眼前却闪现着它们恣肆的千姿百态。这是一份个人化的总结,夹带着我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偏好,其实很多花都是一开几个月,甚至纵贯全年,比如深圳的市花簕杜鹃。簕杜鹃又名三角梅、叶子花、九重葛等,每次从外地回来,在宝安国际机场门口看到粉红的簕杜鹃,心中一块石头轻轻落地,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归属感吧。跟身边朋友提起来,多数都有同感。初到深圳时,随处可见的招牌上写着“来了就是深圳人”,让人心里一暖。多年以后,深圳已然是故乡,潜意识里也已把簕杜鹃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最喜深冬季节的花。北方万木萧瑟之时,大团大团的紫花风铃木和红花羊蹄甲(即香港区旗上的紫荆花)点燃了深圳的天空,再寂寥的心境也会慢慢走向晴朗。后者散发着暗香,香味落在身上,久久不散。香分很多种,暗香是一种,还有浓香、清香、淡香、似有似无的香,其丰富程度,恰似深圳人故乡之丰富。在一个饭桌上,六个人来自七个省是常事。多出的那一个是怎么回事?原来,我自幼在故乡河北长大,算是河北人,又在吉林生活了十八年,娶妻生子,曾拥有吉林户籍。这样下来,一个聚会上再多出几个省来也不奇怪。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机会酝酿各自的香,这个城市怎能不香?
天热的时候,出门寻花,我尽量不开车,而是选择公共汽车。非上下班时间,公交车上人很少,从冷气满满的车厢打量偌大的城市,眼看着这个地方又出现了一座立交桥,那个地方图书馆拔地而起,恍惚间,一会儿晃过一丛花,五颜六色,令人心情舒畅。触目皆是的鲜花不仅点染着生存环境,也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情绪乃至价值观。公交车司机也不着急,看到过马路的行人,老远就停下了。车让人,在深圳早已经法制化。早些年,深圳就以交通违法处罚“狠”而著称,但也由此形成人们的守法习惯,进而成为一种道德。有一次我去影院看电影,坐下来,下意识地找安全带。到外地旅游,上车就系上安全带。司机问,你深圳来的吧?这样一听,心里还是有点自豪的。
我在自己的《寻花记》里,写了220种花,以后还会写下去。跟朋友聊起来,朋友说,在另外一些地方,想找这么多花都不容易。
寻花过程中,我会把一些落花捡回家,让它们在我的卧室里散发芳香。鸡蛋花、木棉花等还可以晒干泡茶。一口一口将其喝下去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进入体内。这些花儿呀,在深圳的土地上生发、长大,然后把营养带入我的每个细胞。如此,我就更紧密地和这个城市融在了一起。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