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个家园
作者:南兆旭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6 人已围观
一
这本笔记缘起于在这个城市山野里超过10年的行走。10多年里,和同伴踏遍了深圳的山岭、田野、溪谷、海岸线、岛屿、湖泊、老村和古道。每次行走,都尽量做几件事:拍摄沿途的景观;记录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和地貌;查访沿途的历史典故,对比生态与环境的变迁……当然,最基本的是,坚持徒步,一步一步走完每一条线路的起点和终点。昆德拉说:生活在他乡。我们总是向往他乡,我们上西藏,走新疆,周游世界,我们觉得美景都在他乡。我们只把深圳当做赚取行走他乡旅费的生意场,当做车水马龙的水泥森林,当做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其实,行走在深圳的山水间,才知道这个城市的大自然有多么美。
曾在梧桐山顶,遇到雪白的云海,像起伏的波涛一样延伸到天边;曾在红树林里,看到最受深圳人喜爱的黑脸琵鹭,一双金色瞳孔对镜头投来淡定的一瞥;曾在七娘山谷,抚摸1.3亿年前的火山岩浆,裹在岩浆中的树木已经凝结成了漆黑的煤石;曾在马峦山荒废的老村里露营,听到天蒙蒙亮时白头翁的第一声鸣叫;曾在深圳最东端的海柴角等待一个晚上,注视红里透白的太阳一点一点从大海中跳出来;曾躺在大雁顶的草地上,仰望漫天的星星,在同伴指点下辨认各个星座;曾沿着老虎涧溯溪而上,在源头品尝了未有一丝污染的山泉……
事实上,大自然里最美的,是你永远说不出来的那一部分。他乡的美丽,带给我感叹;深圳的美丽,带给我感动。因为,这是家的美丽。
二
没有语言能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热爱。
1989年11月,我离开北方,选择了遥远的深圳。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只有深圳是唯一一个没有户口、档案、粮油关系也会给你一份工作的城市。
没有想到,我选择的新家园是这样美好,我爱它源于民间的澎湃活力,爱它变幻多端的生存机遇,爱这个城市有一千多万和我一样迁徙而来的移民,爱它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色彩缤纷的大自然……
在急速发展的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以逃脱沧海桑田的变迁,我热爱的深圳也一样。1979年,宝安县变身为深圳市。短短30多年里,深圳填埋了三分之一的原生态天然海岸线,在超过40%的土地上铺上了水泥和柏油,50%数千年里都会经过的候鸟如今已不再飞来,30%深圳近海的野生动物种群已彻底绝迹,最大的5条河流全部深度污染,空气浑浊的市中心已完全看不到星空……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平方公里的海域,30多年里,为人口增长40多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000多倍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在这本笔记中,我想用图片和文字,与大家一起发现家园的美丽,分享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天地万物给予我们的一切。笔记试图传递的愿望是: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个“家园”——我们的家园就是深圳,就是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是四周的江河湖海,身边的生灵万物……家园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脆弱,渴望休养生息的家园等待我们呵护爱惜,等待我们做出改变。
感谢命运,引导我来到依山傍海的深圳安家;感谢亚热带的温暖,季风带来的雨水,滋润着深圳万物生长;感谢所有的生命——从内伶仃岛上的灵长类动物猕猴到塘朗山里朝生暮死的昆虫蜉蝣——感谢它们能与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同生共住,丰富着生命的形式。
感谢始终鼓励我行走和写作的亲人,感谢一起在山野里走过的数千位同伴——我终于给大家交出了这份作业;感
谢给予指导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笔记常识的准确……
感谢所有的生命和机缘,所有的感激都在这一天说出来。
南兆旭2013年8月26日
《深圳自然笔记》前言,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深圳自然笔记》前言,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