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一滴敢报江海信
作者:黄启键 来源:《一滴敢报江海信》 责任编辑:Gangan 2023-10-23 人已围观
正是黄昏时刻,薄雾蒙蒙,站在韩江西岸古榕树下的万江亭,但见左前方影影绰绰的黛色凤凰山,荡漾在碧波之中。河水漫过片片黄沙,奔涌而来,在此形成五百至千米的宽阔河面,舒缓而平静。此时,两岸华灯初上,江面如镜,映着如星的点点灯光。滔滔千里韩江,就此淌过梅州客家山区,流过龟山,流向潮汕平原。
留隍古镇,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留隍与我的家乡同属梅州,同属韩江流域,也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少来自留隍的人,品过青而黄、涩而甘的留隍老树橄榄,入嘴即化的云片糕和幽辣甜美的姜糖。从拱厝盘遗址出土文物的远年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这里曾是揭阳县治所在,留隍隶属与建制的变化早淹没在历史的风云中。而历代流传的一个故事,倒使这个古南越地增加了传奇色彩。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君臣为躲避元兵追杀,南逃途中躲雨进了当时叫万江镇的城北宫汶头古庙。雨过天晴正欲赶路,不觉雷雨又至,如此数次及至天黑,一行人只好在古庙留宿,落难小皇帝指蘸香灰写下“万江庙小可留皇”。当地百姓以此为纪念将万江改为“留皇”,后来为避元朝忌讳,在“留皇”的“皇”字左边加上耳朵偏旁。一段无从考证的传说,并不影响这个古镇成为繁荣的临江商埠。
且不去追溯旧时沿岸用竹木桩做支撑形成的吊脚楼,是怎样被砼取代形成今天的“空中楼阁”式江堤景观的变迁史,置身那条由300多座骑楼构成的千米长街,不难发现,这种店铺前楼留下2至3米行人道的“五脚砌”空间,融合了券柱、雕花、脚线的西洋建筑风格。如今留隍集市已形成了10多条大街、逾千间店铺的商业街区。上游及周边的物产在这里汇聚,经由韩江发往汕头港口出海贸易,留隍古港被考证为韩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
徜徉在留隍街巷,耳边响起柔软的浊塞鼻音潮汕话,全然不会使人觉得这里地属“世界客都”梅州。留隍镇九成人口使用潮汕语言,日常习俗却融入了大量客家元素。建于清咸丰年间的笃庆堂,是当时在沪经商的朱氏父子为尽孝而修建的宅第。这座面积逾5000平方米的院落,前庭为潮式“四马拖车”,后庭是呈半月形包围的客家“围龙屋”。墙上镶嵌的通花石雕,外檐上的动物、花鸟彩绘,屋脊上的彩龙艳凤,无不凝聚着潮汕、客家工匠的精湛手艺以及心心相通的祈福吉祥文化。独特的古建筑折射出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会贯通。
全长470公里的韩江,从大埔高陂至潮安归湖的流向呈一个弧形,留隍境内23公里的韩江就处在这个弧形湾区的中段。这宽阔的水面,汇聚了来自上游闽、粤、赣3省22市县的水系。梅江源自广东紫金上峰,流经五华、兴宁、梅县等地;汀江源自福建宁化赖家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三条江河在大埔三河坝汇合成为韩江,流经大埔、丰顺、潮安,至潮州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后分流经汕头汇入南海。韩江在留隍以上的流域,均属客家地区,而留隍以下流域,则是纯正的潮汕地区,因此,当地人称留隍为“潮客都”是恰如其分的。充沛的水系资源,从古至今裹带着物流、人流,也携带着潮汕、客家两大民系的风土人情,在留隍古镇浸润开来。留隍人勤于劳作开发了丰富物产,讲究饮食催生了风味十足、花样百出的小吃特产。大街小巷各类神庙香火鼎盛。从三山国王到妈祖天后,从土地伯公到观音菩萨,每到特定的时点,虔敬仪式雷打不动地进行,传递着真诚、友善、关爱、互信、互助的气息。在这既非纯正潮汕文化又非纯正客家文化的交集带,留隍人兼具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勤俭质朴和潮汕人开闯打拼、团结包容的品格,这为留隍人才辈出找到了注脚。新中国成立前漂洋过海的华侨中涌现了大批知名企业家和侨领。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留隍出现了大批名医、政界翘楚,诞生了资产超亿元的商人逾200名。
生长在韩江上游的梅潭河畔,我对韩江流域的山水风物尤为关注。沿留隍溯流而上,韩江孕育滋养的历史名镇如珍珠串般闪耀着人文光华。盛产瓷器的“白玉城”高陂,著名侨乡大麻,打响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的三河汇城,梅江的松口、梅城,汀江的青溪、茶阳,梅潭河上的湖寮、百侯等等,这些古镇,深深镌刻在从韩江出海旅居海外的华侨心田,也成为其后代寻根问祖的圣地。
韩江水源自闽粤赣山区,是广东唯一一条主要发源地在省内又独流入海的重要河流。这条粤东人民的母亲河,没有黄河、长江的磅礴,也无珠江的绵延,但韩江汇聚了崇山峻岭的河溪能量,润泽着一江两岸的人文。韩江是历史之江,承载着千百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韩江是文化之江,传承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哺育出一代代才俊圣贤。韩江,也寄托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永生不变的乡土情怀。
小时候,在溪边河畔戏水,真不知韩江之长之大,而今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才深深感知,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此刻,我想,我就是韩江流出的一滴水。永远都是。
留隍古镇,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留隍与我的家乡同属梅州,同属韩江流域,也因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认识不少来自留隍的人,品过青而黄、涩而甘的留隍老树橄榄,入嘴即化的云片糕和幽辣甜美的姜糖。从拱厝盘遗址出土文物的远年到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这里曾是揭阳县治所在,留隍隶属与建制的变化早淹没在历史的风云中。而历代流传的一个故事,倒使这个古南越地增加了传奇色彩。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君臣为躲避元兵追杀,南逃途中躲雨进了当时叫万江镇的城北宫汶头古庙。雨过天晴正欲赶路,不觉雷雨又至,如此数次及至天黑,一行人只好在古庙留宿,落难小皇帝指蘸香灰写下“万江庙小可留皇”。当地百姓以此为纪念将万江改为“留皇”,后来为避元朝忌讳,在“留皇”的“皇”字左边加上耳朵偏旁。一段无从考证的传说,并不影响这个古镇成为繁荣的临江商埠。
且不去追溯旧时沿岸用竹木桩做支撑形成的吊脚楼,是怎样被砼取代形成今天的“空中楼阁”式江堤景观的变迁史,置身那条由300多座骑楼构成的千米长街,不难发现,这种店铺前楼留下2至3米行人道的“五脚砌”空间,融合了券柱、雕花、脚线的西洋建筑风格。如今留隍集市已形成了10多条大街、逾千间店铺的商业街区。上游及周边的物产在这里汇聚,经由韩江发往汕头港口出海贸易,留隍古港被考证为韩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
徜徉在留隍街巷,耳边响起柔软的浊塞鼻音潮汕话,全然不会使人觉得这里地属“世界客都”梅州。留隍镇九成人口使用潮汕语言,日常习俗却融入了大量客家元素。建于清咸丰年间的笃庆堂,是当时在沪经商的朱氏父子为尽孝而修建的宅第。这座面积逾5000平方米的院落,前庭为潮式“四马拖车”,后庭是呈半月形包围的客家“围龙屋”。墙上镶嵌的通花石雕,外檐上的动物、花鸟彩绘,屋脊上的彩龙艳凤,无不凝聚着潮汕、客家工匠的精湛手艺以及心心相通的祈福吉祥文化。独特的古建筑折射出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会贯通。
全长470公里的韩江,从大埔高陂至潮安归湖的流向呈一个弧形,留隍境内23公里的韩江就处在这个弧形湾区的中段。这宽阔的水面,汇聚了来自上游闽、粤、赣3省22市县的水系。梅江源自广东紫金上峰,流经五华、兴宁、梅县等地;汀江源自福建宁化赖家山,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等地;梅潭河发源于福建平和葛竹山,三条江河在大埔三河坝汇合成为韩江,流经大埔、丰顺、潮安,至潮州进入韩江三角洲河网后分流经汕头汇入南海。韩江在留隍以上的流域,均属客家地区,而留隍以下流域,则是纯正的潮汕地区,因此,当地人称留隍为“潮客都”是恰如其分的。充沛的水系资源,从古至今裹带着物流、人流,也携带着潮汕、客家两大民系的风土人情,在留隍古镇浸润开来。留隍人勤于劳作开发了丰富物产,讲究饮食催生了风味十足、花样百出的小吃特产。大街小巷各类神庙香火鼎盛。从三山国王到妈祖天后,从土地伯公到观音菩萨,每到特定的时点,虔敬仪式雷打不动地进行,传递着真诚、友善、关爱、互信、互助的气息。在这既非纯正潮汕文化又非纯正客家文化的交集带,留隍人兼具了客家人崇文重教、勤俭质朴和潮汕人开闯打拼、团结包容的品格,这为留隍人才辈出找到了注脚。新中国成立前漂洋过海的华侨中涌现了大批知名企业家和侨领。改革开放的数十年间,留隍出现了大批名医、政界翘楚,诞生了资产超亿元的商人逾200名。
生长在韩江上游的梅潭河畔,我对韩江流域的山水风物尤为关注。沿留隍溯流而上,韩江孕育滋养的历史名镇如珍珠串般闪耀着人文光华。盛产瓷器的“白玉城”高陂,著名侨乡大麻,打响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的三河汇城,梅江的松口、梅城,汀江的青溪、茶阳,梅潭河上的湖寮、百侯等等,这些古镇,深深镌刻在从韩江出海旅居海外的华侨心田,也成为其后代寻根问祖的圣地。
韩江水源自闽粤赣山区,是广东唯一一条主要发源地在省内又独流入海的重要河流。这条粤东人民的母亲河,没有黄河、长江的磅礴,也无珠江的绵延,但韩江汇聚了崇山峻岭的河溪能量,润泽着一江两岸的人文。韩江是历史之江,承载着千百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韩江是文化之江,传承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哺育出一代代才俊圣贤。韩江,也寄托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永生不变的乡土情怀。
小时候,在溪边河畔戏水,真不知韩江之长之大,而今溯源而上、顺流而下,才深深感知,故乡的山水因为韩江而承载着大海的梦想。此刻,我想,我就是韩江流出的一滴水。永远都是。
2018年4月写于宝安
2021年9月改于龙华
2021年9月改于龙华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