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落雨大,水浸街一 郁 茹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1-11 人已围观
八月,南国骄阳正炽,我和陶萍到深圳西丽湖“作家之家”避暑,行前,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因为只有一周,很难在那边写作,算是休息吧。”
西丽湖风光极美,但我们居处离这约五里,是疗养院的一栋别墅,疗养院新成立,建筑物和设施都好,只是周围树木未茂,出门就是烈日当空,只有早晚可以散步。我们不免有些寂寞,但要写作,又静不下心来。
偶然听一位同志谈起,离这十数里就是南头区,我听了,忽然忆起过去什么时候听闻过:“火车到了樟木头,下车奔南头,是走香港的好码头。”我问:“这南头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呀!可不比过去那样荒凉啰,镇上热闹、繁华,公路四通八达,商店、茶楼、酒家林林总总,那些老板、经理一副港客派头,听说都是近几年从香港‘逃’回来的本地人……”
“哦?在外面发财了?”
“那也不见得,这些人当初担惊受怕逃出去,到外面也是挨生挨死,发起来的只是少数,捞不上世界的还是大把,在港澳转转悠悠混了不少年,现在又转到这条逃港跳板的这一头,倒反而转了运啦!你去看看吧!”
我和陶萍商量,这么个地方在广东颇有代表性,值得去看看,最好还找几个人谈谈……“是啊,浪子回头嘛。”陶萍也产生了兴趣,不过她是外省人,只从理性上知道逃港可耻,回乡才是正道,因此认为这么个地方是值得采访的。
这晚,我和陶萍话题离不开“逃港者”,她总觉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用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广大读者,是件大好事。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些悲惨故事,特区未成立之前,边防军常要收捡逃港未遂者的尸体,有次我车过梧桐山,看到那山只有石头,没有树木,阴森,恐怖,听说山的那边就是香港,人从这边爬上去,能滚落到那边,就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更多的人确是这样进入生命的终点。刚开发特区时,靠海的工地人员也经常要捞从海上漂来的浮尸,都是些年青人啊!我还听说,有一对姐弟泅水逃港,中途弟弟溺水而死,姐姐虽达彼岸,不久被人拐骗沦为下贱,而在广州的母亲,每月都能收到姐弟各自来信,细细地叙述他们在港所过幸福生活,母亲常拿信读给亲友们听,大家也颇为艳羡。年复一年,母亲贫病交迫,写了许多信要儿女寄钱接济,却再也得不到回音,母亲怨悔而死,却不知过去所有的信都是女儿一人手笔,捏造事实以安慰老母的……这样的事以前听得太多了,现在一忆起,心情由喜悦转回沉重,反觉得匆促决定这么个采访,实在不够明智……
早晨照旧烈日炎炎,只是天际有一抹铅色云层,仿佛预示老天爷可能会变脸,于是,我临上车时又带了把伞。谁知小车把我们送到小镇的入口处,就驰走了,说是十二时来接我们回去午餐,逾时不候。我们茫然下车,抬头看天,乌云已升得更高。我们摸进党委办,说明是事先约好的,出来个大青年,把我们让进会客室,送过一张名片,“南山企业公司梁××”,我看了,觉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但特区的一切都是新事新办,不好问他是否“搞错”,只连忙又重新申明了来意。
小梁爽直地笑说:“这样吧,我领你们去南三村,你们找陈荣志谈谈,也许他能满足你们的需要。”
“陈荣志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南三村新选的队长,养蚝兼种果的专业户,还在我们这儿一个最大企业工程管基建……”
“这……恐怕不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吧?”我吞吞吐吐。
“唔!你们不是想找逃过港的本地人吗?他是三进三出的老牌逃港者,特区成立后才回来定居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他最熟悉……”
“那,现在他表现怎样?”陶萍不放心地问。
“没什么,您听听他担任的各项工作就知道这人是信得过的了!”小梁笑着,“我们走吧,天可能会变!”他亲自驾车送我们。
“你是部队转业?”我问小梁。“不,我从兴梅地区调来,因为也爱写点东西,所以抓了宣传!”“那你该多写点东西嘛,你们开发区,好题材多着哩!”陶萍大加鼓励,“像你说的南三村,不是就很典型吗?”“对,南三村原来是个靠海滩涂地的,全村过去有千多人,二十多年来断断续续走了七八百,连村干部也全家全家地逃港。
不过,话要说回来,这种边界农村,解放前本来就是自由出入的,种田并不是他们本分,他们实际上是香港的郊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是依附大城市谋生的,解放后……”“哗啦啦”,雨下来了,水点儿又大又密,车在雨帘下穿行,车窗外一片迷蒙,小梁顾不上再说话了。我留神窗外,车走了好久,还是一片雨淋水浇的旷野,不过,我知道特区建筑速度是全国闻名的,十几天就能完成一幢高楼,也许,我们今天车子开过的这些空地,再来时就会是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了。
我问:“这工程是属什么部门的?”“南海石油联合开发公司的一个后勤基地!我说的陈荣志就在这儿管基建!”……小车像一匹难于驾驭的野马,有时前仰后翻,有时一蹦老高,水花在车轮下向两边溅射,小梁聚精会神开车,自言自语:“还得从后面绕道……”车子转了方向,道路平稳了,窗外的景物已起了变化,闪过一丛丛的浓绿,这是大片果树园。然后,路面变狭了,进入了一个花园别墅区,一座座小楼房,彩色缤纷的外墙,小巧玲珑的阳台,花枝掩映,绿荫如盖,好高级的住宅区!我想:可能是为哪儿的外国专家设的招待所吧?如果是晴天,这儿倒值得观赏一番。车子在花园楼房中左穿右拐,又驶出大路,停在一座简易工房前面:“到了。”小梁说:“你们先进去吧!”我和陶萍冲过雨帘,飞快地闪进屋门。小梁随后进来,他开门见山地介绍:“老陈,这两位是记者,专为采访你而来!”那个坐在写字台前的黑大汉上上下下地打量我们,有个姑娘递上两杯橙汁。
“你们想知道一些什么情况?”老陈沉稳地问。小梁笑嘻嘻地说:“她们想了解一些从香港回来的人和事,区委推荐她们来找你谈谈!”“找我?”他有些意外。“是啊,”陶萍热切地说,“听说你回来后表现得很好,而且也发家致富了,和你在香港生活的对比,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深刻体会吧?”“是啊,是啊!刚才区委的同志已对我们作了一些介绍,现在主要是听你自己谈……”我伸手按一下录音的键钮,可是心里却在埋怨自己说话笨拙,我也觉得这样开场未免有些唐突。
老陈还是沉默,只用他锐利的眼光轮流地观察我和陶萍,然后,他又转头问小梁:“区委指名要我谈?”“唔,唔……”小梁回答有些含糊。老陈又把头转回来,他直视着我,忽然问:“我好像见过你?”我心中“格登”一下,觉察自己要“撞板”了,但还是努力再挤出了笑模样来:“可能,我到深圳来过不止一次,也参加过一些会,有可能在某种场合见到过你……”他又沉默了一阵,才慢慢地、极有分量地说:“因为我算不得个好典型,而在南三村这几年发起来的人比我好的尽多,我没什么好谈的。”“但是,你的表现好啊!”陶萍急急地说。他摇头:“我不能谈!”屋子里静极了,除了屋顶那一阵阵急雨,没人说话,大伙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俩,气氛变得和老陈的面色一样严峻。显然还带有点谴责。
西丽湖风光极美,但我们居处离这约五里,是疗养院的一栋别墅,疗养院新成立,建筑物和设施都好,只是周围树木未茂,出门就是烈日当空,只有早晚可以散步。我们不免有些寂寞,但要写作,又静不下心来。
偶然听一位同志谈起,离这十数里就是南头区,我听了,忽然忆起过去什么时候听闻过:“火车到了樟木头,下车奔南头,是走香港的好码头。”我问:“这南头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呀!可不比过去那样荒凉啰,镇上热闹、繁华,公路四通八达,商店、茶楼、酒家林林总总,那些老板、经理一副港客派头,听说都是近几年从香港‘逃’回来的本地人……”
“哦?在外面发财了?”
“那也不见得,这些人当初担惊受怕逃出去,到外面也是挨生挨死,发起来的只是少数,捞不上世界的还是大把,在港澳转转悠悠混了不少年,现在又转到这条逃港跳板的这一头,倒反而转了运啦!你去看看吧!”
我和陶萍商量,这么个地方在广东颇有代表性,值得去看看,最好还找几个人谈谈……“是啊,浪子回头嘛。”陶萍也产生了兴趣,不过她是外省人,只从理性上知道逃港可耻,回乡才是正道,因此认为这么个地方是值得采访的。
这晚,我和陶萍话题离不开“逃港者”,她总觉得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用这些人的亲身经历来教育广大读者,是件大好事。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些悲惨故事,特区未成立之前,边防军常要收捡逃港未遂者的尸体,有次我车过梧桐山,看到那山只有石头,没有树木,阴森,恐怖,听说山的那边就是香港,人从这边爬上去,能滚落到那边,就到了另一个世界,而更多的人确是这样进入生命的终点。刚开发特区时,靠海的工地人员也经常要捞从海上漂来的浮尸,都是些年青人啊!我还听说,有一对姐弟泅水逃港,中途弟弟溺水而死,姐姐虽达彼岸,不久被人拐骗沦为下贱,而在广州的母亲,每月都能收到姐弟各自来信,细细地叙述他们在港所过幸福生活,母亲常拿信读给亲友们听,大家也颇为艳羡。年复一年,母亲贫病交迫,写了许多信要儿女寄钱接济,却再也得不到回音,母亲怨悔而死,却不知过去所有的信都是女儿一人手笔,捏造事实以安慰老母的……这样的事以前听得太多了,现在一忆起,心情由喜悦转回沉重,反觉得匆促决定这么个采访,实在不够明智……
早晨照旧烈日炎炎,只是天际有一抹铅色云层,仿佛预示老天爷可能会变脸,于是,我临上车时又带了把伞。谁知小车把我们送到小镇的入口处,就驰走了,说是十二时来接我们回去午餐,逾时不候。我们茫然下车,抬头看天,乌云已升得更高。我们摸进党委办,说明是事先约好的,出来个大青年,把我们让进会客室,送过一张名片,“南山企业公司梁××”,我看了,觉得有些牛头不对马嘴,但特区的一切都是新事新办,不好问他是否“搞错”,只连忙又重新申明了来意。
小梁爽直地笑说:“这样吧,我领你们去南三村,你们找陈荣志谈谈,也许他能满足你们的需要。”
“陈荣志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南三村新选的队长,养蚝兼种果的专业户,还在我们这儿一个最大企业工程管基建……”
“这……恐怕不是我们要采访的对象吧?”我吞吞吐吐。
“唔!你们不是想找逃过港的本地人吗?他是三进三出的老牌逃港者,特区成立后才回来定居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他最熟悉……”
“那,现在他表现怎样?”陶萍不放心地问。
“没什么,您听听他担任的各项工作就知道这人是信得过的了!”小梁笑着,“我们走吧,天可能会变!”他亲自驾车送我们。
“你是部队转业?”我问小梁。“不,我从兴梅地区调来,因为也爱写点东西,所以抓了宣传!”“那你该多写点东西嘛,你们开发区,好题材多着哩!”陶萍大加鼓励,“像你说的南三村,不是就很典型吗?”“对,南三村原来是个靠海滩涂地的,全村过去有千多人,二十多年来断断续续走了七八百,连村干部也全家全家地逃港。
不过,话要说回来,这种边界农村,解放前本来就是自由出入的,种田并不是他们本分,他们实际上是香港的郊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是依附大城市谋生的,解放后……”“哗啦啦”,雨下来了,水点儿又大又密,车在雨帘下穿行,车窗外一片迷蒙,小梁顾不上再说话了。我留神窗外,车走了好久,还是一片雨淋水浇的旷野,不过,我知道特区建筑速度是全国闻名的,十几天就能完成一幢高楼,也许,我们今天车子开过的这些空地,再来时就会是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了。
我问:“这工程是属什么部门的?”“南海石油联合开发公司的一个后勤基地!我说的陈荣志就在这儿管基建!”……小车像一匹难于驾驭的野马,有时前仰后翻,有时一蹦老高,水花在车轮下向两边溅射,小梁聚精会神开车,自言自语:“还得从后面绕道……”车子转了方向,道路平稳了,窗外的景物已起了变化,闪过一丛丛的浓绿,这是大片果树园。然后,路面变狭了,进入了一个花园别墅区,一座座小楼房,彩色缤纷的外墙,小巧玲珑的阳台,花枝掩映,绿荫如盖,好高级的住宅区!我想:可能是为哪儿的外国专家设的招待所吧?如果是晴天,这儿倒值得观赏一番。车子在花园楼房中左穿右拐,又驶出大路,停在一座简易工房前面:“到了。”小梁说:“你们先进去吧!”我和陶萍冲过雨帘,飞快地闪进屋门。小梁随后进来,他开门见山地介绍:“老陈,这两位是记者,专为采访你而来!”那个坐在写字台前的黑大汉上上下下地打量我们,有个姑娘递上两杯橙汁。
“你们想知道一些什么情况?”老陈沉稳地问。小梁笑嘻嘻地说:“她们想了解一些从香港回来的人和事,区委推荐她们来找你谈谈!”“找我?”他有些意外。“是啊,”陶萍热切地说,“听说你回来后表现得很好,而且也发家致富了,和你在香港生活的对比,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和深刻体会吧?”“是啊,是啊!刚才区委的同志已对我们作了一些介绍,现在主要是听你自己谈……”我伸手按一下录音的键钮,可是心里却在埋怨自己说话笨拙,我也觉得这样开场未免有些唐突。
老陈还是沉默,只用他锐利的眼光轮流地观察我和陶萍,然后,他又转头问小梁:“区委指名要我谈?”“唔,唔……”小梁回答有些含糊。老陈又把头转回来,他直视着我,忽然问:“我好像见过你?”我心中“格登”一下,觉察自己要“撞板”了,但还是努力再挤出了笑模样来:“可能,我到深圳来过不止一次,也参加过一些会,有可能在某种场合见到过你……”他又沉默了一阵,才慢慢地、极有分量地说:“因为我算不得个好典型,而在南三村这几年发起来的人比我好的尽多,我没什么好谈的。”“但是,你的表现好啊!”陶萍急急地说。他摇头:“我不能谈!”屋子里静极了,除了屋顶那一阵阵急雨,没人说话,大伙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俩,气氛变得和老陈的面色一样严峻。显然还带有点谴责。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