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落雨大,水浸街二 郁 茹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1-11 人已围观
我伸出手,在老陈面前“啪”地按下录音机的键钮,并且还用手捂住它,我对他笑着,点了点头:“我懂了,是的,是这样,真是这样,如果有人要采访我,要我谈我当年那些遭遇,我也会跟你一样,拒绝回答,不过,我得申明一下,我们不是记者,只是到深圳来观光的作家,我们年纪大了,这几年也很少下乡,对特区开放、改革以来的变化没有感性认识,所以想来和各方面的人交朋友,谈心,请你们帮助我们多长点见识……”
我慢慢地说,他那张严峻的脸也慢慢地在解冻,冷漠的眼中闪出温和的笑意,他把手向前后左右一挥:“喏,这里就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是我们南三村的;这是转业军人,这是过去留下来的老知青,这是基建人员,现在都在这里落了户……”
屋子角落的大青年朝我笑了。“我是广州知青,下来十多年啦!”
“啊,和我儿子一样!”陶萍开心地喊,“可是他们早调回去了,你怎么还留下来?难道不想家?”
另一个人代抢着他回答:“他以前没走后门,所以回不去,现在他在村里建了三层楼房,结了婚,有了孩子,他怎么还会想广州那个家?谁稀罕呢?”
“对啊,对啊!如今只有外面的人往我们这里迁,再没人肯走的!”又一个声音喊。
“难道你们都愿意留在这里种田不成?”陶萍惊异地问。
大伙都在笑,而且还抢着讲话。
“我们没有多少田,有点地也都给特区征用啦,我们现在都吃国家粮!”
“我们原有的土地,现在都在搞大工程,你们没看到?地图上很快会有的啦!”
“我们不种田,不过搞各种各样的专业,三鸟、水果、海水养殖、蔬菜……特区需要,香港也需要。”
“也搞技术,也开机器……”
“我们现在建设的是将来自己的工厂,自己的企业、商场!”
屋顶上的雨声淹没在说笑声中了,知道我和陶萍原来这么“土”,对特区农村的情况知道得这么少,大家都想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在多种语言的倾泻中,老陈的话很少,但他眼光一直盯在我脸上,只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我也一直打量着他,红黑的大脸盘上皱纹交错,但那双眼睛非常灵敏、非常年青、非常自信,实际上他没有说话,却在不出声地诉说,我听见了,我说过我懂,我甚至能替他说……
南三村人曾经有过什么?祖祖辈辈聚居在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不过是海边摸些鱼虾,村头种点蔬菜,屋前养群鸡鸭,他们靠的就是邻近有座大城市能输送出这些农产品,他们就以小商小贩作为谋生手段,养活妻儿老小,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聚居。后来,这片土地上划了界,那边是禁区,不准进,这边呢,土地证是发给了村民,但农田种不上粮,做工入不了城,打鱼过不得界,连养鸡喂鸭都成了走资本主义,而天灾、人祸又像飓风一样一次又一次来,他们被逼上了绝路,虽经政府三令五申,他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上一代人迈迈腿就能过去的地方,现在多走一步就成了罪犯?他们不服气,也无可奈何,到了连稀粥也喝不上的苦难年月,他们就顾不上禁令了,只得又走了上代人走过的这条路,缺口一打开,人越走越多,这广东省地图上找不到的荒凉小村,渐渐成了某些人心灵深处向往的过“港”跳板,但这不是南三村人的错,他们只是到香港去用各种手段混碗饭吃,捞点钱接济留在村里的亲人,陈荣志为啥要三进三出?他有个“窝”在南三村嘛,也许“窝”里有一群“小鸟儿”……
我从老陈眼光中看到这些诉说,也在自己心头品味到那苦涩和辛酸,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所以陈荣志不想说。我们的眼光继续交流,他终于开了口,他的语言响亮、简洁,像一股欢快的流泉,他告诉我:自己有妻子和三个儿女,大儿子在深圳市一家最豪华的餐厅当厨师:“光是他赚的钱,就够我们一家生活了!”女儿被送去香港培训,准备回来管理企业;小儿子还在读书,他呢,正处在精力充沛的年龄,而且特区的一切都吸引着他,他要成为一个新的开拓者!所以带头承包了海边的蚝田,开辟了一个荔枝园……
“是啊,养蚝是辛苦活,半夜就得起身,脱掉衣服,下海去采。但这种海味如今能赚大钱哩,卖给国家收购站,或者自己划小艇去赶香港早市,大茶楼、酒馆都抢着要!”
“那荔枝树呢?”
“荔枝树我交给从高要县来的果农管,按劳力和肥料、农药成本加倍付酬,双方都有好处,我们村,这几年果树越种越多……”
“听说你也起了新楼?”
“盖新楼的多着哩,老实说,连香港人瞧着也会流口水,他们银行里虽有存款,但要弄间花园住宅就不容易了,我们村里却家家都……”他突然堆满欢愉地笑,“你们应该在荔枝成熟时来,我的荔枝品种好,今年又是丰收,开园后,香港人成批开车来,我规定,在园里管吃够,走时还能各带五斤,每人只收六十元港币,那真是节日啊!香港人懂得享受,我们这儿,风景美,空气好,岭南佳果,新鲜海味,对大城市人有特殊的吸引力……”
“你收得太便宜了!”我笑。
他也笑:“我倒不是为了赚钱,香港人也是同胞嘛,我要叫他们看看家乡的土,家乡的水都是养人的……”他笑着,有点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
小梁从外面进来,提醒我:“你们不是赶十二点前要回吗?够钟啦。”
一屋人都站了起来,大家竟有点依依不舍,当我伸手拿录音机装回挂包时,笑着和老陈开了个玩笑:“空的,什么也没有录下来!都装在我心上啦!”
他也笑了:“欢迎你们再来!不过,这工棚很快就得拆掉……”
出门,才知道雨早停,阳光和雾气一齐升腾,空气温暖而湿润……
我要求小梁:“绕点路,让我们看一看南三村吧!”
“刚才我们不是从村里绕过来的吗?哦,怨我,忘了介绍。”
“就是那花园住宅区?”我猛然醒悟。
“是啊,好,还从老路走!”
车子又在那花木扶疏、庭园如画如诗的村道上穿行,大雨蒸发得花、果甜香格外沁人,村中静悄悄,家家铁门敞开,却很少见人,特区人把时间看得比金子还宝贵,这时,想必都在外边忙着哩。嗬,现代化的村居,现代化的工、农、商居民!你们终于品尝到劳动果实真正的甜味!
车从荔枝园前疾驶而过,把大块大块的浓绿抛在后面,我回头看,想象着那节日般的收获季节,园中充满了欢笑,一双双急切的手从树上摘下红珊瑚球似的果实,吃得满口都是甜汁,而果园的主人,站在楼房的阳台上,他胸膛里荡漾着一股对家乡的土、家乡的水的感激之情,这土地如此坚实,如此丰裕,他眼光越过这一丛丛的浓绿,看到一幅不似香港、胜似香港的瑰丽景象,他将带着无限自豪和自信在这珍贵的土地上进行新的开拓……
天色澄清,阳光亮晶晶地照着湿淋淋的路面,我忽然想起一首广东古老的民歌,最近有人新谱了曲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眼前的景色、人物和这首古老的民歌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一向都喜欢这首歌,它那样自相矛盾,却又奇特地统一与和谐,既有永远的魅力又有深刻的启迪。
陶萍问:“你在唱什么?”
我笑,我唱:
落雨大,水浸街,
…………
我慢慢地说,他那张严峻的脸也慢慢地在解冻,冷漠的眼中闪出温和的笑意,他把手向前后左右一挥:“喏,这里就有各种各样的人,都是我们南三村的;这是转业军人,这是过去留下来的老知青,这是基建人员,现在都在这里落了户……”
屋子角落的大青年朝我笑了。“我是广州知青,下来十多年啦!”
“啊,和我儿子一样!”陶萍开心地喊,“可是他们早调回去了,你怎么还留下来?难道不想家?”
另一个人代抢着他回答:“他以前没走后门,所以回不去,现在他在村里建了三层楼房,结了婚,有了孩子,他怎么还会想广州那个家?谁稀罕呢?”
“对啊,对啊!如今只有外面的人往我们这里迁,再没人肯走的!”又一个声音喊。
“难道你们都愿意留在这里种田不成?”陶萍惊异地问。
大伙都在笑,而且还抢着讲话。
“我们没有多少田,有点地也都给特区征用啦,我们现在都吃国家粮!”
“我们原有的土地,现在都在搞大工程,你们没看到?地图上很快会有的啦!”
“我们不种田,不过搞各种各样的专业,三鸟、水果、海水养殖、蔬菜……特区需要,香港也需要。”
“也搞技术,也开机器……”
“我们现在建设的是将来自己的工厂,自己的企业、商场!”
屋顶上的雨声淹没在说笑声中了,知道我和陶萍原来这么“土”,对特区农村的情况知道得这么少,大家都想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信息!
在多种语言的倾泻中,老陈的话很少,但他眼光一直盯在我脸上,只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我也一直打量着他,红黑的大脸盘上皱纹交错,但那双眼睛非常灵敏、非常年青、非常自信,实际上他没有说话,却在不出声地诉说,我听见了,我说过我懂,我甚至能替他说……
南三村人曾经有过什么?祖祖辈辈聚居在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不过是海边摸些鱼虾,村头种点蔬菜,屋前养群鸡鸭,他们靠的就是邻近有座大城市能输送出这些农产品,他们就以小商小贩作为谋生手段,养活妻儿老小,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聚居。后来,这片土地上划了界,那边是禁区,不准进,这边呢,土地证是发给了村民,但农田种不上粮,做工入不了城,打鱼过不得界,连养鸡喂鸭都成了走资本主义,而天灾、人祸又像飓风一样一次又一次来,他们被逼上了绝路,虽经政府三令五申,他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上一代人迈迈腿就能过去的地方,现在多走一步就成了罪犯?他们不服气,也无可奈何,到了连稀粥也喝不上的苦难年月,他们就顾不上禁令了,只得又走了上代人走过的这条路,缺口一打开,人越走越多,这广东省地图上找不到的荒凉小村,渐渐成了某些人心灵深处向往的过“港”跳板,但这不是南三村人的错,他们只是到香港去用各种手段混碗饭吃,捞点钱接济留在村里的亲人,陈荣志为啥要三进三出?他有个“窝”在南三村嘛,也许“窝”里有一群“小鸟儿”……
我从老陈眼光中看到这些诉说,也在自己心头品味到那苦涩和辛酸,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所以陈荣志不想说。我们的眼光继续交流,他终于开了口,他的语言响亮、简洁,像一股欢快的流泉,他告诉我:自己有妻子和三个儿女,大儿子在深圳市一家最豪华的餐厅当厨师:“光是他赚的钱,就够我们一家生活了!”女儿被送去香港培训,准备回来管理企业;小儿子还在读书,他呢,正处在精力充沛的年龄,而且特区的一切都吸引着他,他要成为一个新的开拓者!所以带头承包了海边的蚝田,开辟了一个荔枝园……
“是啊,养蚝是辛苦活,半夜就得起身,脱掉衣服,下海去采。但这种海味如今能赚大钱哩,卖给国家收购站,或者自己划小艇去赶香港早市,大茶楼、酒馆都抢着要!”
“那荔枝树呢?”
“荔枝树我交给从高要县来的果农管,按劳力和肥料、农药成本加倍付酬,双方都有好处,我们村,这几年果树越种越多……”
“听说你也起了新楼?”
“盖新楼的多着哩,老实说,连香港人瞧着也会流口水,他们银行里虽有存款,但要弄间花园住宅就不容易了,我们村里却家家都……”他突然堆满欢愉地笑,“你们应该在荔枝成熟时来,我的荔枝品种好,今年又是丰收,开园后,香港人成批开车来,我规定,在园里管吃够,走时还能各带五斤,每人只收六十元港币,那真是节日啊!香港人懂得享受,我们这儿,风景美,空气好,岭南佳果,新鲜海味,对大城市人有特殊的吸引力……”
“你收得太便宜了!”我笑。
他也笑:“我倒不是为了赚钱,香港人也是同胞嘛,我要叫他们看看家乡的土,家乡的水都是养人的……”他笑着,有点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
小梁从外面进来,提醒我:“你们不是赶十二点前要回吗?够钟啦。”
一屋人都站了起来,大家竟有点依依不舍,当我伸手拿录音机装回挂包时,笑着和老陈开了个玩笑:“空的,什么也没有录下来!都装在我心上啦!”
他也笑了:“欢迎你们再来!不过,这工棚很快就得拆掉……”
出门,才知道雨早停,阳光和雾气一齐升腾,空气温暖而湿润……
我要求小梁:“绕点路,让我们看一看南三村吧!”
“刚才我们不是从村里绕过来的吗?哦,怨我,忘了介绍。”
“就是那花园住宅区?”我猛然醒悟。
“是啊,好,还从老路走!”
车子又在那花木扶疏、庭园如画如诗的村道上穿行,大雨蒸发得花、果甜香格外沁人,村中静悄悄,家家铁门敞开,却很少见人,特区人把时间看得比金子还宝贵,这时,想必都在外边忙着哩。嗬,现代化的村居,现代化的工、农、商居民!你们终于品尝到劳动果实真正的甜味!
车从荔枝园前疾驶而过,把大块大块的浓绿抛在后面,我回头看,想象着那节日般的收获季节,园中充满了欢笑,一双双急切的手从树上摘下红珊瑚球似的果实,吃得满口都是甜汁,而果园的主人,站在楼房的阳台上,他胸膛里荡漾着一股对家乡的土、家乡的水的感激之情,这土地如此坚实,如此丰裕,他眼光越过这一丛丛的浓绿,看到一幅不似香港、胜似香港的瑰丽景象,他将带着无限自豪和自信在这珍贵的土地上进行新的开拓……
天色澄清,阳光亮晶晶地照着湿淋淋的路面,我忽然想起一首广东古老的民歌,最近有人新谱了曲的: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门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门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珍珠、蝴蝶两边排……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把眼前的景色、人物和这首古老的民歌联系在一起,但是我一向都喜欢这首歌,它那样自相矛盾,却又奇特地统一与和谐,既有永远的魅力又有深刻的启迪。
陶萍问:“你在唱什么?”
我笑,我唱:
落雨大,水浸街,
…………
(选自《散文世界》1988年第2期)
很赞哦! ( )
上一篇:落雨大,水浸街一 郁 茹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