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我爱特区的路 郁 茏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2-06 人已围观
刚到深圳住下来,朋友便建议我去看看特区的路。
一年前,我曾到这里来深入生活,在我的印象里,特区的路是极不平坦的,七个坑,八个洼,泥一摊,水一潭。建设上得猛,往往修条简易公路,把设备和材料拉进现场,便干了起来。路本来就不怎么坚实,而往返的又都是载重卡车,几经碾压,便出现了波浪形的路。晴天尘土蔽天,雨天泥浆四溅。这样的路有什么值得看的呢?
新来乍到,工作局面没打开,看路的事,早忘在脑后了。恰在这时,朋友老陈来到特区。他是一位中年作家,看了一些地方后,虽然也开了眼界,受了鼓舞,却一时调动不起创作的激情来。于是去看路。看完路回来,他果然激奋起来。这使我大为吃惊,特区的路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么!
冬日,天气格外晴朗,我骑着自行车从上步出发,先从北边的主干道向东,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北回到原来的出发地,恰恰沿着主干道走了半个四方框。于是我对这些新修的道路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它好像一个棋盘,北面的梅林路,东面的文锦路,南面的沿河路,西端的南头路是棋盘的四个边线;横贯东西的深南大道是棋盘的楚河汉界。以上是主干道,宽四十至六十米。主干道与主干道之间,还有若干次干道,如同棋盘上的线,纵横交错,把整个市区划分成一个个方块。据说主次干道共有二十九条,总长五十四公里,比解放初期广州市区道路的总面积还要多。市政府为建设这些道路,投资两亿多元。去年初动工以来,已有十八条建成通车。有的已经建成住宅区,有的布满了工厂,有的竖满了脚手架,有的刚刚在平整场地。我惊叹这些道路的设计者们,有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远见!
我在S城住了十几年,那是个大城市,那里的城区道路经常有人在挖。白天可以随处遇到飘着三角形红旗的路障,夜晚则常常有涂上红漆的马灯在路中央碍眼。开头我很纳闷,为什么好好的一条路,要经常挖挖填填。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路的下面埋设着四五个部门的管线。有路灯公司的路灯线,有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有电讯局的电讯电缆,还有环卫局的下水道和人防指挥部的防空通道。这些管线当然不可能约好一齐坏,今天电缆出了故障,掀开路面修理,刚铺好,明天自来水管爆了,又要再把路面掀开,群众称这种现象叫“挖路不止”。那么,特区的路又是怎样的呢?
我来到正在施工的上步路与深南大道的交会处,有幸目睹了道路的断面。首先使我惊讶的是那巨大的排水方沟:宽三点四米,高一点八米,有如一条坚固的地下坑道。其次是各种管线,我数了数,共有十四条排管,诸如供水、供电、电讯等。单是电讯电缆,一条排管有八孔管道,每条孔管道可通一千门电话的电缆。所有这些管线都随着路的走向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而且每隔二百米路面便有一个检查井,一旦管线发生故障,只要打开就近的检查井,便可下到井内进行检查修理,无须轮番掀开路面而影响交通。
特区道路建设者的忘我劳动和高度负责精神,是值得大加赞扬的。指挥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去年雨季特别长,道路的地下工程,几乎每条路都出现过塌方。筑路工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硬是冒着大雨,边抽水边施工。二十一米宽的和平路,三十三米宽的建设路,每条一点五公里长,同时上马,只用了七十五个昼夜便建成通车。六十米宽、二十一公里长的深南大道,也只用了半年时间。既创造了高质量,也创造了高速度。特区道路的建设,以它宏伟的规模和博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规划这样一套城区道路网的人们,无疑需要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而且,在规划和建设这些道路的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和阻力,也是可以想见的。五万多平方米的民房和一千二百多座坟墓的拆迁,便搞得他们焦头烂额。原有道路下的管线和架空高压线要拆除,但又不能影响生产和群众生活,于是与有关部门的扯皮,也接连不断。当然,所有这些,他们都妥善地解决了。当我和那位负责同志谈起这些时,他淡然一笑说,麻烦和阻力是少不了的。特区的路,如同特区建设所走过的路,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平坦笔直的。先进与保守,科学与愚昧,常常发生冲突。但生活总是向前的。他不愿回顾那些具体细节,因他是修路的,而道路是通向未来的。
不知不觉地,我爱上了特区的路,每当晚饭后,我常常到附近新建的上步路去散步。我漫步在宽畅笔直的特区路上,顿时觉得心胸开阔,对生活充满信心。鲁迅先生曾经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去开辟新的理想的路。在特区,这种在事业上开辟新路的人,比比皆是。经历丰富的领导干部,学有专长的中年知识分子,刚踏入生活的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都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不断开辟新路。这正是时势造英雄。飞速发展的事业,逼着他们去干,去闯。在寻常的环境里毫不引人注目的人,一旦到了特区,便会显露出夺目的光泽来。
每当我行走在特区的路上,就不由得想:我应当怎样不断地去开辟我的事业和人生的路呢?
(选自《我爱特区的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一年前,我曾到这里来深入生活,在我的印象里,特区的路是极不平坦的,七个坑,八个洼,泥一摊,水一潭。建设上得猛,往往修条简易公路,把设备和材料拉进现场,便干了起来。路本来就不怎么坚实,而往返的又都是载重卡车,几经碾压,便出现了波浪形的路。晴天尘土蔽天,雨天泥浆四溅。这样的路有什么值得看的呢?
新来乍到,工作局面没打开,看路的事,早忘在脑后了。恰在这时,朋友老陈来到特区。他是一位中年作家,看了一些地方后,虽然也开了眼界,受了鼓舞,却一时调动不起创作的激情来。于是去看路。看完路回来,他果然激奋起来。这使我大为吃惊,特区的路有如此神奇的魅力么!
冬日,天气格外晴朗,我骑着自行车从上步出发,先从北边的主干道向东,再向南,再向西,再向北回到原来的出发地,恰恰沿着主干道走了半个四方框。于是我对这些新修的道路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它好像一个棋盘,北面的梅林路,东面的文锦路,南面的沿河路,西端的南头路是棋盘的四个边线;横贯东西的深南大道是棋盘的楚河汉界。以上是主干道,宽四十至六十米。主干道与主干道之间,还有若干次干道,如同棋盘上的线,纵横交错,把整个市区划分成一个个方块。据说主次干道共有二十九条,总长五十四公里,比解放初期广州市区道路的总面积还要多。市政府为建设这些道路,投资两亿多元。去年初动工以来,已有十八条建成通车。有的已经建成住宅区,有的布满了工厂,有的竖满了脚手架,有的刚刚在平整场地。我惊叹这些道路的设计者们,有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远见!
我在S城住了十几年,那是个大城市,那里的城区道路经常有人在挖。白天可以随处遇到飘着三角形红旗的路障,夜晚则常常有涂上红漆的马灯在路中央碍眼。开头我很纳闷,为什么好好的一条路,要经常挖挖填填。后来我才了解到,原来路的下面埋设着四五个部门的管线。有路灯公司的路灯线,有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有电讯局的电讯电缆,还有环卫局的下水道和人防指挥部的防空通道。这些管线当然不可能约好一齐坏,今天电缆出了故障,掀开路面修理,刚铺好,明天自来水管爆了,又要再把路面掀开,群众称这种现象叫“挖路不止”。那么,特区的路又是怎样的呢?
我来到正在施工的上步路与深南大道的交会处,有幸目睹了道路的断面。首先使我惊讶的是那巨大的排水方沟:宽三点四米,高一点八米,有如一条坚固的地下坑道。其次是各种管线,我数了数,共有十四条排管,诸如供水、供电、电讯等。单是电讯电缆,一条排管有八孔管道,每条孔管道可通一千门电话的电缆。所有这些管线都随着路的走向纵横交错,井然有序。而且每隔二百米路面便有一个检查井,一旦管线发生故障,只要打开就近的检查井,便可下到井内进行检查修理,无须轮番掀开路面而影响交通。
特区道路建设者的忘我劳动和高度负责精神,是值得大加赞扬的。指挥部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我,去年雨季特别长,道路的地下工程,几乎每条路都出现过塌方。筑路工人不畏艰险,不怕困难,硬是冒着大雨,边抽水边施工。二十一米宽的和平路,三十三米宽的建设路,每条一点五公里长,同时上马,只用了七十五个昼夜便建成通车。六十米宽、二十一公里长的深南大道,也只用了半年时间。既创造了高质量,也创造了高速度。特区道路的建设,以它宏伟的规模和博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规划这样一套城区道路网的人们,无疑需要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而且,在规划和建设这些道路的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和阻力,也是可以想见的。五万多平方米的民房和一千二百多座坟墓的拆迁,便搞得他们焦头烂额。原有道路下的管线和架空高压线要拆除,但又不能影响生产和群众生活,于是与有关部门的扯皮,也接连不断。当然,所有这些,他们都妥善地解决了。当我和那位负责同志谈起这些时,他淡然一笑说,麻烦和阻力是少不了的。特区的路,如同特区建设所走过的路,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平坦笔直的。先进与保守,科学与愚昧,常常发生冲突。但生活总是向前的。他不愿回顾那些具体细节,因他是修路的,而道路是通向未来的。
不知不觉地,我爱上了特区的路,每当晚饭后,我常常到附近新建的上步路去散步。我漫步在宽畅笔直的特区路上,顿时觉得心胸开阔,对生活充满信心。鲁迅先生曾经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可以去开辟新的理想的路。在特区,这种在事业上开辟新路的人,比比皆是。经历丰富的领导干部,学有专长的中年知识分子,刚踏入生活的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都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不断开辟新路。这正是时势造英雄。飞速发展的事业,逼着他们去干,去闯。在寻常的环境里毫不引人注目的人,一旦到了特区,便会显露出夺目的光泽来。
每当我行走在特区的路上,就不由得想:我应当怎样不断地去开辟我的事业和人生的路呢?
(选自《我爱特区的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落雨大,水浸街二 郁 茹
下一篇:在深圳过春节 徐开垒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