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朱悦宁:主持深圳重大建设,一生引以为豪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8 人已围观





有人问任正非,华为成功靠什么?任正非回答:靠的就是当年民间科技企业那个红头文件。

制订颁布“18 号文”,催生深圳民营科技企业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由于改革不到位,私营企业还没有生存空间。即使在深圳经济特区,仍然是不允许个人注册公司。许多人办公司都挂靠在一家国有企业名下,戴个“红帽子”。科技人员作为个体,想要进入产业领域,更是难如登天。这种局面不改革,哪里还有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但是,从哪开始突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麻烦,我们提出了办民间科技企业的设想。允许、号召有技术、技能和发明专利的科技人员,办科技含量高的民间性质的企业,虽不是国营的,但也没冠“私营”的名义,应该不犯大忌吧。“18 号文”这个文件是当时体改办最早起草的。我和大家反复修改,成型后送有关部门征求意见,然后再修改定稿后,报常委扩大会议讨论。1987 年 2 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正式颁发。同年,又发布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若干办法》。

多年以后,李灏同志有一次对我讲,有人问任正非,华为成功靠什么?任正非回答:“靠的就是当年民间科技企业那个红头文件。”允许创办民间科技企业还有一个作用,即我们过去的高科技人才往往是“短腿”的。他们只懂得本行业和学科的技术知识,而不懂市场、不懂金融、不会经营、不会管理,因此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现在,允许他们自己办企业,让他们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就能造就一大批科技型的企业家,一大批进入世界市场而大有作为的能者、专才。这才是“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也是特区高新技术发展的希望和保障。

更加可喜的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全国都来经济特区参观学习,民间科技企业这个规定开始影响到全国,各地陆续制订了有关规定,民间科技企业开始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主持机场、盐田港、妈湾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

我分管工业、交通的十年时间里,正是深圳基础建设最集中的一个时期。机场、码头、电厂、高速公路、地铁……相继启动,十分繁忙。每一个项目都有曲折,都有故事。

深圳机场建设,仅用两年零四个月就在一片海滩上建成通航了。妈湾电厂建设,硬是舍弃昂贵的进口机组,改用国产机组,两台三十万机组少花 2 亿多美金。国产三大岛加国外关键部件以及业主配套的模式,在全国电力会上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表扬。作为盐田港建设指挥部的总指挥,我同几个盐田港老人,从起步工程干起,直到做完一期工程并达成与港商合资。

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圳的关怀支持,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在妈湾电厂参加第一台机组调试时,我几天几夜都未离现场。中央领导同志来深圳考察,我也未露面。中央领导同志问起,怎么没见到朱悦宁?在接到相关部门通知后,我拿了修建市区到机场的一个地铁规划草图,去见中央领导。我打开图纸,向领导汇报:机场完工了,为了客人的快速集散,也为了吸引香港客流,需要一条轨道交通。以罗湖做起点,连接皇岗,经过东角头,从西乡海边穿过,直达机场。在东角头处,未来可以建一座跨海大桥,把香港也纳进这个交通网络。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深圳地铁国家立项,成立了一个深圳市地铁建设领导小组,我是组长,就开始了筹建工作。

回顾以往,我付出了努力。虽然后来工作岗位不在深圳了,但仍居住在这个城市,亲眼见证它日新月异的发展,看到它在各大城市对比中凸显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深圳仍然保持着创新发展的活力,甚感欣慰。我深为自己当年能到深圳工作而自豪!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