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苏曼华:深圳是一座蕴藏宝贵素材的创作“富矿”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9 人已围观



 
山水从山上冲下来,我迎着山水向上走,打伞和卷裤腿都已毫无意义。当见到下七乡中学校长连国富时,我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来到深圳进行文艺创作
 
1998年7月,我作为文艺人才被引入深圳,调入深圳市文联。其实我与深圳的缘分,在1998年之前就开始了。很多年前,深圳有一个中国作家协会深圳创作之家,每年都有几批作家被邀请去创作。
 
1996年元旦刚过,辽宁省作家协会把那年第一批获邀的唯一一个名额给了我。由此,1996年1月18日到2月8日,我在深圳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我们那批作家共有12人,有陕西的陈忠实、江苏的艾煊、安徽的陈所巨、西藏的益西单增,等等。时任深圳市文联主席张俊彪来看望大家,与我交换名片时,看着我的名片说:“搞儿童文学的吧?”原来,张俊彪主席的作品《牛角墨斗》与我的作品《大板筋和铜豌豆》都是1979年《儿童时代》杂志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短篇小说征文奖的获奖作品。聊起那次征文,张俊彪主席和我都还记忆颇深。
 
“六上井冈山”创作电影文学剧本
 
其实我在辽宁从1984年起已在创作报告文学。那时辽宁省委宣传部编辑《开拓者列传》一书,邀请一批作家,每人写一篇报告文学,集文成书。我在被邀请之列,没想到我的作品“一炮打响”,后来稿约极多,于是渐渐走上报告文学之路。1992年,我当选为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然而,当时深圳不缺报告文学作家,儿童文学却是薄弱环节。1998年,我来到深圳,环顾周围皆有陌生之感。不过,我从来不惧怕面对新的挑战,于是对自己说:“你就是一个小学生,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了解情况就迈开双腿去了解,何惧之有!”
 
于是,我按照安排,暂时放下报告文学,与儿童文学再续前缘——到蛇口小学去、到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去……当我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好题材,就告诫自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紧追不舍,深入挖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送你一根魔杖》时就是这样。导演后来将电影更名为《我们手拉手》,这也很贴切。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深圳实验学校和江西井冈山下七乡中学的孩子们在“手拉手”活动中共同成长、结下纯真友谊的感人故事。
 
我第一次去井冈山下七乡是2001年6月,我从深圳坐火车到吉安,从吉安坐大巴到茨坪,再从茨坪搭上一辆面包车去下七乡。山路极险,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行到半路又下起瓢泼大雨。到达目的地后,我茫然四顾,看见半山腰上有房屋,我猜那就是下七乡中学。山水从山上冲下来,我迎着山水向上走,打伞和卷裤腿都已毫无意义。当见到下七乡中学校长连国富时,我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事实上,连国富校长此前就接到深圳实验学校的电话,早已等候多时。他见到我立马就急切地“汇报”,我只得赶忙记录,一任“涓涓细流”从头向下流淌,在脚边积成两个水洼。山区中学的学生大多离家很远,70%以上住校。我要探访学生的家,山里没有任何便利的公共交通工具,连国富校长只得让骑摩托上班的老师用摩托车载我进山家访。那年10月,我跟随深圳实验学校的师生再上井冈山,后来还曾多次往返井冈山。为了这部电影,我前后“六上井冈山”。
 
天道酬勤,电影《我们手拉手》于2004年5月公映。英籍香港企业家周善和女士看到这部电影后,被山区孩子们渴望读书的心震撼,也被深圳人的关爱精神深深感染,于是捐款50万元,为电影中霞溪中学的原型——井冈山下七乡中学修建新校舍,令我备感欣慰。后来这部电影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也让我备受鼓舞。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