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王芳:十一月的阳光

作者:燕山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1 人已围观

没有单位接收,意味着王芳在深圳无法立足,她只好硬着头皮去八卦岭人才市场投简历,一个北大本科、暨大硕士毕业的高才生,混迹在茫茫打工求职的人群中,迷茫而无助。正当她快要绝望的时候,新世纪酒店的林总看到了她的简历,邀请王芳面试。恰好林总的儿子也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王芳敞开心扉跟林总交流。“我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我一个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找了一个礼拜的工作,竟然没有人接收我?”面对王芳的痛诉林总很动容,他认为王芳在他这里工作屈才了,但帮助王芳接收了户口档案,让王芳能够在深圳留下来。
 
诚然如王芳所言,投身进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她不断扑腾,先在蓝宝石手表集团旗下的药物研发基地做策划工作,后又进了一家由微波炉集团控股的广告公司做策划设计工作。由于受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王芳所在的两家企业先后破产,王芳不得不面临再次择业。“虽然当初去的是小公司,但是还是学到很多,特别在广告策划公司工作的时候,把我调研的底子全用上了,做了很多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调研问卷,解决了很多问题。”
 
经朋友引荐,王芳进入了韩家英的设计公司,虽然仅有一年多广告行业的工作经验,但王芳成功地将深圳的设计行业和广告行业进行了链接,原本广告和设计在业务范畴并没有太多关联,但王芳让这两块业务在韩家英设计公司流动了起来。“我组建了韩家英公司的策划部,因为有一年多扎实调研的底子,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冲击,我通过调研将客户真实的需求告诉设计师,将广告策划与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在韩家英设计公司的八年里,王芳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案例,也一跃成为仅次于韩家英的二号高管,并于某年被《广告周报》评为“中国十佳女广告人”。
 
原本王芳可以顺利地走上一条商业女强人的塑造之路,但2006年,33岁的王芳又执拗地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并且拾起笔墨,成为一名专栏作者。“我的人生永远在剧变,而且没有一条轨迹,而且每一次都不在形成积累的那条路线上走,或许我可能只有阅历的积累,其他的都是断裂的。”也就是在这一年,王芳回归到大学中文专业的原点,用文字去装点生活,担任《深圳商报》的专栏作家。
 
文化深圳:每颗种子扔进去都会发芽
 
如果说,以前的王芳在“丑与恶”的面前选择的都是逃避的话,那么女儿的出生则让王芳变得勇敢而坚韧,她开始想着用行动去改变,而不是逃避,为了美和善去做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女儿出生后,她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发现小朋友天天去上各种兴趣班,通过流水线打造的“小主持人”“小歌手”是有问题的。那么,孩子应该怎样去培养艺术品位,应该拥有怎样的艺术心态呢?王芳认为,剧场是一个天然的全方位艺术熏陶和艺术素养教育的场所,就这样,她走进了剧场,开始看戏,提笔创作。“深圳的各个剧场给了我很多营养,那时我开始回归到文学,特别有了人生阅历之后,发现自己懂文学了,可以写东西了。”
 
文学创作为王芳打开了一扇新的门,早在未名湖畔求学之时,她已在这个门口徘徊,虽得众多大师指点,但好像始终未真正走进去,切实弄得懂文学的奥秘。但如今在深圳闯荡十多年,阅历丰富,又身披铠甲、怀揣初为人母柔软之心的王芳豁然开朗。“上学时不懂的不明白的,包括文学评论所有理论性的词汇全明白了,你开始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思想家在说什么,革命家的信仰又是什么。所有的最后在那个瞬间,生命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凭着兴趣和内心原始的驱动,王芳办起了杂志,她请来原来广告行业的同事帮助设计,采编全靠她一人,不到一个月,《看戏》杂志新鲜出炉。《看戏》第一期就采访了深圳三大剧院深圳音乐厅、保利剧院、深圳大剧院的总经理,并由王芳专访执笔。通过专访,她迅速了解了这个行业。虽然《看戏》的设计装帧一流、内容品质出众并被各大剧院所认可,但毕竟只是一本没有刊号的内部刊物。当时一位主管文化出版的北大师兄看到这本刊物以后,还调侃王芳道:“师妹,地下出版物啊,嗯,内容不错。”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