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汤敏:成为一个“公益家”

作者:李昭、王搢珽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8 人已围观

这些跳槽的经历给了汤敏不断认知自己的机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在去上海的投资机构之前,汤敏利用空闲的几个月做了件有意思的事情,就像一种生活体验。他白天去饭店刷盘子,晚上熬夜写文章赚钱。汤敏说自己去刷盘子其实是想锻炼内心的容量,“我48个小学同学,只有4个上了初中。如果我没有这种认知的话,其实我无法接近童年的伙伴,你这个距离很远的,他在我每次回去会感觉说,你鼻孔朝天了,但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之间的生活轨迹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我又想让最宝贵年华中跟他们的记忆重新激活,所以我真的是要去体验这件事情。”
 
到现在说起这段生活,汤敏仍会想起当时一起刷盘子的大姐们的简单、开朗与善良。这段日子不长,刷盘子的经历让汤敏觉得自己能够低得下去,并且乐于跟像这些大姐们一样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接触;同时,写文章的自由职业状态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不依赖某个组织和朝九晚五的工作生存下来。“这样你就敢去真正向你的理想冲锋了”,汤敏的眼里透着喜悦与自信。
 
在投资机构做了不到一年,自觉调性不合的汤敏又转投奥雅设计,同样出身北大的师姐李方悦亲自面试了他。在这里他感到自己的激情被点燃了,经常心甘情愿地工作到晚上12点。在这里,汤敏还发起过很多行业内的论战,微博的出现更是让他如虎添翼,新的传播方式激发了他锐意发声,发声又促进他不断思考。在专业领域的论战既让他在业内有了知名度,也让他看到了学术圈子存在的一些积弊,且短期内难以改变。汤敏意识到专业理想要通过一场社会觉醒来完成。
 
在这个时候,他正好接触到了公益圈,他去参加了第一季阿拉善SEE“创绿家计划”。“原来我干的这件事情它的正规通道是叫公益,公益是一个为公共利益发声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正当职业。我就感觉特别带劲了。过去都是兼职嘛,在政府、在企业里头做公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限制,我发现有个东西是专门为公共利益说话的,所以我就去做它了。”
 
从0到1的古村之友
 
汤敏终于开始将自己定位为公益人的角色,他也一直在做着有关公益的事情,但全身心地投入还需要一个契机,2014年6月保护梅州围龙屋事件就是这样一个水到渠成的机缘。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典型汉族民居建筑,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汤敏从业内朋友那里听说“按照新规划,围龙屋要被拆迁”的消息,就迅速召集了一群志愿者去梅州调查情况。审时度势后,他明白围龙屋是完全能够保护下来的,但因为开发商想要卖地开发,使了一些伎俩想把围龙屋拆掉。
 
到了现场的汤敏看到大量推土机在祖祠的上面匍匐待命,祖祠里依然安放着牌位、祖训和画像。“包括建筑本身的用心,可以感觉到这个家族一直被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比如说一个小孩从小到大看到他祖辈的种种事迹,激发的荣誉感是可以驱使人奋斗一辈子的。一个国家的历史上写不了几个人,但是人人都有家谱,人人都有家史,重新塑造每个家族的励志史诗,那能让这个家族真的是持续不断地昌盛兴隆,祠堂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陈列馆。”汤敏说着当时的触动。
 
在那样一个风声鹤唳般的对峙中,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火药味,村民们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时间处于这种要盯住自己的东西不被人给破坏的状态是会魔怔的。”于是汤敏立即组织志愿者去疏导,与他们以往干环保的时候那种极其勇士的方式不同,这次,他们以非常柔软的方式来做沟通。“因为祠堂的背后是一群普通的想保护自家老房子的人,家的背后是极柔软的东西。”汤敏这样解释。
 
保护围龙屋的行动断断续续持续了三个多月,回到深圳的汤敏写了几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却因此涉嫌寻衅滋事被警方协助调查,直到核实清楚情况才让他回家。最终,梅州围龙屋事件得到广泛的舆论关注,在时任广东省领导的批示下,围龙屋保存了下来。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