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汤敏:成为一个“公益家”

作者:李昭、王搢珽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8 人已围观

这件事给汤敏带来很大的启发。毫无疑问,公益组织在这种冲突事件中可以起到平衡和稳定的作用,全国上下还是有一大批人关心着古村落,这在参与的每个人内心都种下了一颗保护古村落的种子。如果将这股力量汇聚起来呢?汤敏借助网络发起倡议,立即有一群人跟帖,汤敏一个一个加完微信好友后,给每个地区都建立了一个群,河南的、广东的、四川的、浙江的……这个网络初步建成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各地巡讲,和各地的志愿者联系。那个时候的“古村之友”叫作“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并以这个名称申报获得了“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的第一名。颁奖嘉宾说:“你们干了一项社会设计,这个设计比一个产品的设计更具有价值。”当时的汤敏仍然属于奥雅设计的员工,之后出于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考虑,汤敏在2015年6月离开了奥雅设计,正式开启了“公益家”之路。
 
说起“古村之友”这个名字的来源,汤敏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来源于“自然之友”,“自然之友”是梁思成先生的儿子梁从诫先生创办的公益组织,汤敏认同梁先生的公益观念,即比自己保护了多少环境重要的是感染多少人来关爱自然。对汤敏来说,比他自己保护了多少古村更重要的是使多少人变成了古村之友。此外,也包含着汤敏对梁先生的敬重,梁家一门三代真正体现出了中国士大夫家族的社会责任感,梁从诫先生创建的“自然之友”作为中国民间公益的第一面旗帜,为中国第三方NGO(非政府组织)力量的合理化、正规化生存开疆辟土。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有人跟汤敏差不多同时起步做类似的事情。但是别人的想法是一种专家参与治理型的,就是“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这个是最牛的”。这个思维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有巨大差别。专家的思维是我一定要干到95分,而汤敏的逻辑是,可以舍弃亲自干到95分,但要推动一万个从不及格变成及格。他想做的是一个低门槛高参与的行为,而不是一个高门槛低参与的行为。
 
他的思路很快得到认可。2015年9月,汤敏以绝对优势获得了中国慈展会项目大赛的第一名,“古村之友”也正式注册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100万元的大赛奖金也成为“古村之友”前期运营的基础。同年11月,第一届“中国古村大会”召开,被认为是中国古村和乡土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到这个时候,“古村之友”的团队已初步搭建起来,汤敏也被圈内人士亲切地称为“村长”。
 
从建立“古村之友”开始,汤敏就一直想研究乡村的整体景观如何重塑,乡村建筑也有各自的文化意涵,例如祠堂是负责提高凝聚力的,文魁塔是振兴文脉的,书院是来进行教学和读书的,风水林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场所。
 
然而,单个人、单个组织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全国那么多亟须保护的村子,“古村之友”该如何做呢?汤敏的想法是,“我必须要变成一个铺路者,给他们寻找资源,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发展,而不是我自己干了多少事”。为此,“古村之友”在活动模式上不断创新,始终将公益诉讼作为一个有效途径,发起举办了古村镇领域全国性交流展示平台——中国古村镇大会、古村与新乡村主题展、中国新乡贤大会和中国县长大会,自主研发互联网公益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广泛应用于新乡贤工程、好家风工程等,推动了古村的保护与活化、乡风文明建设等等。
 

▲汤敏出席“首届中国古村大会”
 

▲汤敏出席“新乡贤大会”
 
“古村之友”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汤敏说自己在公益道路上走了这些年,到现在还是一个公益创业者。他一直想提一个“公益家”的概念,因为他们这群做公益的人说自己的时候都不太好意思,含含糊糊地介绍自己是“草根公益人”,这实际上是对这个行业非常大的一种不自信。汤敏认为,如果做企业做得好叫“企业家”,公益做出成绩的人自然可以说自己是“公益家”。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专业出身的北大人,汤敏有时也畅想着,如果成为一名小有建树的“公益家”之后,他特别希望重新回归设计。过去他之所以不愿意着手做设计的原因是他觉得很多时候设计要适应市场,而他内心难以接受没有与自己价值理念保持一致的设计。经过这些年的对意义的追索、对精神的探寻,他特别想在未来做一些好的设计作品,也是对自己最初梦想的一种回归。
 
【祝福北大120周年】
 
北大在公益事业方面是有传承的,我希望母校能培养更多的学子去关注社会的底层和弱势群体,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除了经济繁荣之外,也取得社会繁荣和文化繁荣。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