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工厂参观 郭丽鸿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4-11-11 人已围观

总经理介绍的话音甫落,秘书小姐掀开一面假墙,透过精巧的雕栏,整个服装工场顿收眼底。原来我们落座的会议室,就在操作严谨的工场旁边,听罢介绍,即可像面对电视屏幕一样,取得形象直观资料了。好一番机智的匠心安排啊!但总经理也深知文人之不易满足,跟着就带我们换上拖鞋,直接踏进工场参观了。生产世界一流丝绸时装的工场,不允许随便沾染汗迹、污迹,工人每天都要换上拖鞋,在有空调的环境里操作。我注意到虽进来一伙参观的人,但工人们个个专心致志,目不旁视。经过从剪裁料子到车缝衣服各个幅面到组接成型到烫熨的系列流程,一件件格调高雅、熠熠生辉的时装就从他们手下生产出来,包装,上架。整个工场明亮、整洁、安静、井井有条,生产空间既得到较好的利用,又不显挤迫。我们流连在一款款刚刚生产出来的敦煌最新时装面前,如入云霓仙境。

从工场出来,我追着有一头黑丝绸般柔软披肩发的秘书李小姐,请她以后为《随笔》写点散文。她是我所遇到的最痛快的一位业余作者,马上满口答应,说:“在学校念书时就喜欢文学,写点散文。我们公司现在还出小报呢。”她转身就从办公室拿出一沓八开四版的《敦煌》第一期送给我们。这份小报,每个版都署上编辑的名字,从内容编排、版面设计、插图到印刷都很认真。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版上《敦煌的色彩》《色彩小议》《谈流行色的印象》等几篇知识性小品。为了使丝绸时装借助色彩和色彩的亲和对比关系取得圆满的效果,他们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开拓了。
 
蛇口青年对话,是我们这次参观访问活动的一个小高潮。由于前有“蛇口风波”之鉴,有人略感紧张,提议:“改称‘自由谈’好不好?”但蛇口通讯报同仁们说:“蛇口很讲究一条,‘实事求是,平等对话’。对话会双方机会均等,本身就是一种最自由的思想交流,何必另起一个名称呢?”

对话会事前不发通知,不进行任何内部布置动员,只是当天开会前在招商大厦门前竖立起一块海报牌子。招商大厦整个建筑气派不凡,大门是自动开合式,宽敞的首层大厅光华熠熠,自动电梯直通各层。令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首脑机关任何人可以长驱直入,不会受任何诘问阻难。据说大厦从没发生过盗窃事件。“环境气氛改造人啊!”通讯报的同仁说,“蛇口通过自身经济发展形成这样一个文明秩序,内地人来这里熏他个三年两载,观念是会变一变的。”

对话会晚上在培训中心举行。会议主持人、蛇口通讯报副总编辑张梦飞心中既没有数而又有数。“到时会不会一个人也不来?”我抑制不住好奇心这样问。他答道:“那也难说。海报出得迟,看见的人不多。一般估计会有二三十人吧。”待到培训中心大楼前一瞧,骑自行车前来参加各种业余学习的人,光单车就密密麻麻摆满一大片。“谁能猜得出这里有多少部单车?”“四百?”“六百!”“上千吧?”我们叽叽咕咕议论着。同时我们也在心里笑话起自己来,在这样一座充满青春气息、学习气氛的大楼里召开座谈会,竟还担心无人赴会呢!会议室里果然陆续来了二三十人,七时半按时开会。我们一行循例自我介绍一番后,对话开始。

老烈先发制人,向张梦飞提了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这些‘不受人欢迎’的人,写些‘不受人欢迎’的文,为什么会得到你们专门邀请,受到蛇口人欢迎?”张梦飞胸有成竹,不假思索地答道:“蛇口通讯报的办报宗旨很明确:鼓吹改革开放,倡导观念更新。我们要努力使这份报纸有自己的锋芒、风格和阵地。我们一向看重杂文,首先搞起潜龙杯杂文大奖赛的是我们这家报纸。”话头挑起了,蛇口青年们纷纷发言、提问。他们思想敏锐,从现实出发,关注着改革大业和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如: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政治思想工作?什么叫民主?问题提得好大,与会的文人、编辑谁能置答?可问题又提得实际,人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参与议论。章明就自己1980年发表在《羊城晚报》“花地”副刊的《吃运动饭》一文当时挨了一闷棍的遭遇感慨一番,认为民主在当今中国必须解决制度化问题,否则就会因人废事。蛇口青年谈了些事例,说明蛇口有个标准,只要不反党,不搞人身攻击,就给他提供讲坛,蛇口有个特点,可以接受和听取各种批评。

有个青年说:“我们这里商品经济意识是根本。政治思想工作如不解决实际问题,不和分配挂钩,就没有用。”有个青年说:“我认为岗位意识(又可叫‘打工意识’,如嫌不好听又可换个说法叫‘职业道德’)是我们这里的政治思想工作基础,是职工的立身之本。”话题扯到了文学。有个青年说他最喜欢看杂文,因为杂文解渴,针砭时弊,一矢中的。但现在慢慢地又觉得杂文不够解渴,很多杂文思想深度不够了。又一个青年说:“我希望读了你们写的杂文,要让老百姓心里对民主多一点承受能力,让‘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那条井绳减少一点威慑力。我认为文人有这个责任。”会议开到夜深。中间又进来一批刚下了课的人,也出去了几个要早点赶回家的人,来去自由,无拘无束。会议没有结束语,谈兴正浓时,主持人当机立断,宣布散会了。

“我们没有必要对正在成长的东西评价太高。对蛇口应该多讲点阴暗面。欢迎你们写杂文指出蛇口对症的缺点。”东道主同仁们一而再地这样叮咛我们。

回程的车仍是梁小姐开。一路上,几天的丰富感受在脑际萦回,思绪翻腾跳跃,执拗地想着开放改革的成败关键是否在于人的素质这个问题。虽有车内空调也渐渐耐不住热了,干脆拉开车窗,沐着秋野清风,忽然悟到这蛇口的秋,不是同时葆有着南国秋天的蓬勃之气和北国秋天的成熟况味么?于是我心旷神怡,深深陶醉在这番秋游的甜美之中了。
 
 
1988年10月
 
(选自《散文世界》1989年第2期)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