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岳敏:勇当新能源新材料的领头羊

作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来源:深圳创业故事3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1-08 人已围观


宝安集团主席看到了这张白纸黑字的“5114工程”军令状,刹那间醍醐灌顶,于是给予岳敏更大的信任,让他放手去干。从那以后,岳敏没有了后顾之忧,在贝特瑞开始大展拳脚,带领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到2008年,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做到全国第一,2011年更是超过日立化成,排名全球第一,提前两年实现目标。
 
“2011年,贝特瑞终于将海外竞争对手赶出了中国锂电市场,并将中国生产的负极材料打进了国际市场。”岳敏说,“三菱化学还曾派人到公司来找我谈专利事宜,我想,你们从2000年开始用的就是我的专利技术开发的材料,还用得着跟我谈专利问题吗?我果断地拒绝跟他谈这个话题,并明确告知‘专利问题没得谈,也不需要谈’,后来三菱化学再也没有提及了,但生意照常做。三菱化学内部的一些研发人员对贝特瑞技术团队慕名已久,日本籍研发人才大浦靖后来追随我来到深圳,加入了研一新材,成为我们电解液团队的研发总监。”
 
2010年,当贝特瑞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岳敏又将贝特瑞战略调整为“创造需求,引领未来”,没有战略的调整,就没有贝特瑞硅负极材料从2005年立项开发,一直坚持未放弃,直至成功。为了研制硅负极材料,岳敏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13年实现了硅负极材料的产业化,并成功进入韩国市场,并一直引领负极材料发展方向。而且贝特瑞坐上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交椅,保持至今,2021年实现了百亿级企业的目标。
 
“一个人成功离不开平台,贝特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作为宝安集团的子公司,贝特瑞前期10多年的发展得到宝安集团的信任和支持,贝特瑞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事业平台。从2016年开始,贝特瑞迅速发展,公司营收规模由21亿元迅速攀升至2018年的40亿元以上,并始终保持在这一水平。我在2017年对新能源产业有两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未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仍然是能源,但是,是新能源。当‘锂电储能+太阳能发电的综合成本每度小于0.15元,则能源革命得以实现’,同时直觉判断锂电行业已经处于爆发成长的前夜,但新能源汽车、储能要真正实现商品化,需要颠覆性创新。”岳敏对锂电行业理解很深,他希望抓住锂电爆发的机会超前布局,大干一场,期望推动新能源革命,解决“卡脖子”技术。但由于贝特瑞未能成功上市,受制于资金,要做大规模超前布局,他这时在贝特瑞内部推动这件事需耗费至少2—3年时间,他感觉遇到很大阻力,心灰意冷,贝特瑞很难实现他这一伟大梦想。而市场机遇稍纵即逝,他不甘心放弃拼搏的机会,随即下定决心选择急流勇退。从2018年开始,在内部实践内部创业新机制下,放手培养接班人,逐步退出管理层,从担任了15年的总经理位置上退下来,出任贝特瑞董事、副董事长,2019年开始正式以内部创业的方式自主创业。
 
 
研一新材横空出世,打法与众不同
 
研一新材注册于2019年,此时的岳敏一边在进行工作交接,一边开始考虑自主创业的方向。
 
“研一新材肯定不能用过去成功的方式去经营。一次,在出席日本电池产业研讨会时,我请特斯拉研发人员吃饭交流,他提出想做一种新材料,用补锂添加剂提高能量密度,我当场表示能否让我们团队来开发这个新材料。在特斯拉正式启动这个项目时,他们在全球同时找了7家新材料公司来研发补锂添加剂,看哪一家能率先做出来稳定的补锂添加剂。”岳敏说,“经过一年多时间,其他家逐步放弃,最终研一新材坚持下来,成为唯一研制出让特斯拉满意的补锂添加剂的企业。”
 
可特斯拉的电池体系一直没有推出来,研一新材随后获得了给LG化学送样的机会。这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研发团队都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缺乏经验,过程记录不完整,随意性大,在第一次送样获得客户初步认可后,客户追加样品,研发团队再也无法重复生产出客户需要的样品。拖延近3个月后,又临近春节,研一新材的科研人员一边怕公司领导批评,一边又无法给客户交代,私自把并未达到合格标准的补锂添加剂样品给LG测试。岳敏知道后十分生气,正值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正处于封闭状态,在疫情稍稍放松之后,岳敏把所有实验记录进行了汇总,将自己关在办公室茶室,连续三天反复研究所有的实验资料,分析查找原因。第四天,他叫来了项目负责人夏博士,然后分成两个团队,由他和夏博士一人带一组,按各自的技术路线分别做实验,最终,岳敏带领的研发小组在2组试验后就研制出了合格的补锂添加剂产品。
 
“研一新材的打法与贝特瑞完全不一样,贝特瑞初期研发是从模仿、跟进、赶上到赶超,市场策略是从小客户到大客户,从国内到国外。研一新材恰恰相反,产品研发是瞄准行业最高水平,竞争对手出货的最高水平就是研一出货的最低标准,市场是从头部企业入手,发挥头部企业效应再销售给其他的企业,这样就站位更高,发展更快。”岳敏介绍道。
 
▲研一新材的研发实验室
 
鲜有人知的是,研一新材与众不同的市场策略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最早,岳敏曾带队给客户上门推广研一新材的产品,客户坦诚地说:“你们的产品和进口产品对比,没有明显的优势,我们替换的动力不足,由于成本影响低,也不愿冒风险去国产替代。如果能让行业龙头企业先用,那我们自然就敢用你们的产品进行国产替代。”
 
岳敏回来之后,调整公司整体销售方法,研发项目团队专注于产品开发且只针对头部大客户攻克,不再去广泛推广,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岳敏团队专门瞄准头部企业的需求和痛点做技术攻关。2019年5月,岳敏收到宁德时代提出需要一种高粘结力的产品开发的迫切需求,岳敏认为这是一个突破点和机会点,让刘俊博士带领项目团队到安徽宣城集中攻关,聚焦所有资源,力出一孔,协同攻关。基于项目团队多年的研发积累,以及团队24小时连轴转,经过3个月集中攻关实现从小试到量产,岳敏将该产品命名为“A ONE”,All in One,希望将该产品做到极致,而以“A ONE”命名的一体化粘结剂,成功实现了一款粘结剂对CMC/SBR(羧甲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替代。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