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李传芳: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在罗湖炼成(二)
作者:李传芳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滑模工艺是一种新技术,国内当时还没有使用过。
传统施工中采用翻模工艺,使用这种工艺时,要在大楼外部搭建脚手架,一直搭到最顶层,然后一层层地制作模板、轧钢筋、浇混凝土,之后拆模,层层重复,速度太慢!
滑模工艺则省去了翻板的程序,由几百个油压千斤顶同步顶着施工平台,带着模板边浇筑混凝土,边轧钢筋,边提升,这样就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
对我们来说,滑模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我们曾经在烟囱、冷却塔等构筑物上使用过这种工艺,但超高层的建筑,其结构要复杂得多,我们之前的经验显然是不太适用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滑模小组的同志们查阅资料、外出参观学习。
我还记得第一次试验时,工地上6台搅拌机一字摆开,30多辆运送混凝土的小车和推车的工人都整装待发,一声号令,工地上忙碌起来了。虽然设备和劳动力比一般的工程都要多出好几倍,但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远远满足不了这个“庞然大物”的需求。
混凝土浇灌的数量远远达不到要求,导致滑模不能按时提升,待到能提升时,混凝土已经过了初凝时间,有了一定强度,这时再提升滑模,混凝土就会开裂。第一次试滑一共用了47个小时,失败了。
为了增加混凝土的生产量,局里决定再增加4台搅拌机、4辆车,每辆车由两个司机轮流开,用了4个昼夜,才从湖北赶到深圳。但遗憾的是,后面两次试滑,还是失败了。
三次试滑失败,引起了一些非议。竞争对手认为我们是吹牛,也有人说“没有弯弯肚子,就不要吃镰刀头子”。
有人担心:拿内地第一高楼做滑模工艺试验风险太大!如果从顶层往下滑,滑不成只影响一层;现在从下往上滑,滑不成,得影响几十层。还是用回老办法保险!
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压力再大,我们硬着头皮顶着。以当时的条件,已经无法再增加设备,怎么才能加快速度呢?干部们不停地开会研究,工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想办法、出主意。
反复研究的结果是,必须要增加设备。我们贷款300万元,购置了搅拌站、输送泵和用来垂直运输混凝土的爬塔等设备。
很赞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