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街巷志:立足于深圳的城愁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9 人已围观


我将这种书写概括为“城愁”。文学中的“乡愁”,本为故乡之思,却不知不觉被窄化为乡村之愁,夕阳断桥与村头半夜清冷的狗叫。所谓“城愁”,对此算是一种修补或者修正吧。全球城市化的激流滚滚而来,田野中的庄稼越来越孤单,人群越来越向一些地方聚集,由此产生的“城愁”的内涵与外延更深更广,总体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背景下的情绪。何谓“城愁”?千万别纠结于概念的定义,还是先要有文本,撒开了写,你也写我也写,文本达到了一定的量,指向逐渐清晰,定可反作用于概念,不仅阐释概念,还可丰富之。
 
我的“城愁”书写,堪为个体描述。相对于乡村,城市生活的层次要多得多,每个人的具体走向、心路历程,在此心境下的风景,也大大不同。所有的书写,必然是挂一漏万的,读者翻完几页纸,发呆,心想,这是什么意思。不过,繁复的层次,增加了描述的可能性,怎么写都有理,怎么写也不至于没有一声喝彩。只要有那么几个人闲坐图书馆一角,不小心翻到这本书,忍不住读了几页,再读几页,便放不下了,想到他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城愁”,我就算没白写。即便无共鸣,我也无所谓。这注定是一条高处不胜寒的狭路。
 
如果看得再长远些,“城愁”仍是人群情绪中的一个小小节点。将来也许有一天,城市渐渐分裂离散,人们被迫回到山顶与树上。“城愁”和“乡愁”,成为后人难以理解的两个词语。只要契机到来,一切都会发生,必然与偶然,乃是真理两极。
 
或问,以你所在的深圳,足以支撑“城愁”书写吗?答,这要看怎么说。深圳目前仍是变数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仍在大量流入,旧房子仍随时被拆除,新的楼房站起来,门口随时出现一个崭新的公园。它的丰富性以及在这丰富之下的暂时性残缺(过程中的不完备)都让我有的想,有的写。但我所写的文字,均限于当下,若干年后如果观点变了,千万别吃惊。谁知道以后怎么样,会不会变。深圳只是我最熟悉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唯一。我去中学做讲座,对着那些年轻的面孔说,深圳并非一个生来便包容的城市,排外乃一种本能。特区初建之时,天南地北的外地闯深者遭受的屈辱和欺压是一本血泪账。后来外地人汹涌而至,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对于新涌来的人,可以没有“咱们都是外来人”的亲近,但也提不起底气排斥,懵懵懂懂中,开始以“来了就是深圳人”概括之。这种地域性格谁也不晓得能维持多长时间。年深日久,初来者心里踏实了,以本地人自居,或者你们这些深二代深三代成为社会主流,你们的亲人、同学构筑了新的关系网,是否就会排斥动自己奶酪的人?所以,你们要理解“深圳是离不开外来人口的”。将来深圳会不会僵化,取决于你们的想法。
 
说归说,我心里也没底。
 
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吧。起码到目前为止,我对以深圳为切入点的都市生活之热爱和肯定,远胜于乡村,我的“城愁”远盛于“乡愁”。我会把一点一滴的“城愁”浸透于一字一句一文中,并借此悄悄地走近你……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